APP下载

传统林区村落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及影响机制
——以内蒙古阿尔山市鹿村为例

2018-03-31秦达郅任建飞

社会科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林区村民旅游

徐 虹,秦达郅,任建飞

(1.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000;2.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 外事旅游局,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引言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首次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8年1月2日,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然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脱贫困是前提。2018年1号文件中指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有条件的地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同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党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旅游产业正是通过产业扶持帮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实践角度来看,根据政府顶层设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战略部署,旅游扶贫战略正是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来看,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当地居民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1]、带动关联产业发展[2]、拓宽眼界、转变观念[3],切实符合乡村振兴“产业扶持”的实现路径和精准扶贫“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战略目标。因此通过在贫困地区扶持旅游产业发展,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乡村地区贫困人口创造财富的能力、扭转以往输血式扶贫困境、实现造血式扶贫,同时通过乡村产业培育,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乡村就地实现就业,促进乡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切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国有传统林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部分乡村居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形成“丰裕中贫困”的尴尬局面。这些村民怀抱富集的森林资源却不知如何妥善利用,从而导致贫困的显现实在令人惋惜。面对这种困境,内蒙古阿尔山市鹿村村民率先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走上致富道路,成为众人典范。然而鹿村旅游扶贫与林区转型的实践探索远远走在理论研究之前,实践基础雄厚而缺乏优质的理论升华。此种现象正给予学界一个从实践探索得出真知、随后将理论升华反哺实践工作的难得机遇。因此本文试图在鹿村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战略实践中总结出一般性的、普适性的规律,以期指导未来的林区乡村旅游产业实践,同时带动贫困人口借助旅游产业帮扶机会,真正实现自身创造财富能力本质上的提升。

一、文献综述

1.乡村振兴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现实状况所需,我国曾采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由Lewis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部门以及两种区域,即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和高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所在的落后农村地区和工业部门所在的先进城市地区[4]。随着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优势资本从落后的农村地区向先进的城市地区流动,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边缘的经济结构[5],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势态。无论是二元经济结构,还是“中心-边缘”理论,其中心思想在于农业是工业的从属产业,农村和农业发展首先要满足和服务于城市和工业的需求。

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有所侧重的发展方式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与乡村、一产与二产之间不应该区分主次,应该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而第二产业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6]。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产品价格、要素配置、劳动力交换等方面不等价交换现象,导致农村生产生活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因此有学者强调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的继续加剧[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农业若失去了其基础和保障地位,国家其他产业的安全和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改革的实施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改善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农村和农业从业者逐渐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并从农林牧副渔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人企业逐渐显露头角。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农村和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贫困和旅游扶贫

贫困最初被定义为物质生活条件缺乏。朗特里(S·Rowntree)早在1901年提出的“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全家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那么这家人便处在贫困之中”。[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贫困概念认识的深化,人们对贫困的理解逐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更深的层面。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9]也就是说,贫困不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足,更是个人发展能力与发展权力的缺乏。经济上的匮乏是贫困的最基本层面,个人发展能力的缺乏是贫困之所以发生的更深层次的体现,而发展权利——尤其是参与权和话语权——的缺乏,则是贫困最根本的、心理层面的表现。[10]

旅游扶贫口号是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由贵州代表团首次提出。随着旅游扶贫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在带动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活动、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有目共睹。学界对旅游扶贫概念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深入。早期对旅游扶贫的认识停留在经济目标的实现上。[11]近些年对旅游扶贫的理解从对贫困人口经济能力的改善,加深到了对贫困人口精神层面的提升上[12],提出了扶贫更要扶智、扶志的口号。结合贫困定义的延伸和对各地旅游扶贫工作的考察观摩,笔者认为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和参与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的带动当地贫困人口摆脱物质生活、个人发展能力以及发展权力的匮乏状态。

旅游扶贫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影响。从经济影响来看,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3],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增加贫困人口收入[14],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5],盘活关联产业[16]等,但如若管理不善,则会出现目的地生活成本提高甚至荷兰病现象[17]、贫富差距加剧[18]、旅游漏损等消极的影响[19]。非经济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20]、帮助自然环境保护、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帮助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和观念转变等方面[21]。与此同时也可能会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增多、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改变等不良影响。[22]综合看来,如果能够恰当予以管控,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总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显著成效的,并且还有着其他扶贫措施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帮助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开阔眼界。这就能从根本上实现扶贫扶智目标,以造血式扶贫手段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3.林区贫困问题

国有林区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约一半的面积和资源储备量,然而20世纪末的过量采伐使得林区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原本依靠采伐木材为生的林区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经济转型以寻找林区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新出路。[23]林区自然资源丰富、原始森林资源还原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林下物产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度高。而依靠合理规划恰当适度的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其关联带动优势,能够有效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动力。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禀赋,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准聚焦生态旅游细分市场,促进国有林区依托现有资源,实现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的“两手抓”。[24]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传统林区经济转型的研究还局限于宏观战略的探索,往往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想指引[25]、健全政策体系、扫描制度障碍[26]等宏观方向对林区经济转型提供指引方向,而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策略指导,尤其是通过旅游等第三产业带动关联的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案例研究略显不足。现有研究证实虽然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转型基本合理,三产结构配比较为均衡稳定,但是仍需要加固非林替代产业、培育转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实现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平稳过渡。[27]因此有必要对符合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非林特色产业的成功范例进行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尤其是对林区传统村落旅游产业主导模式进行归纳,不仅顺应国家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战略的方向,而且符合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林区经济转型原则。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1.鹿村发展情况

鹿村位于大兴安岭西南麓,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境内,距白狼镇本街8公里,据阿尔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5A)114公里,国铁白阿线和省道S203线穿村而过,是乌兰浩特前往阿尔山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鹿村现有居民95户,266人。该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约80天,覆雪期长达6个月。

20世纪80年代,鹿村所在地区曾经是国有林场养殖基地,聚集了一批林场职工工作生活于此。后将村推平用于林政防火,撤村交予林业局统一管理。天保工程以后,林区停止采伐,林业职工失去原有经济来源,为实现经济转产转型目标,鹿村得以重建,并以养鹿而得名,于2006年经上级批准成为白狼镇的行政村。

鹿村围绕政府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结合本地林下资源优势,围绕“为旅而养、为旅而工、为旅而商”的整体产业发展思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同时带动关联产业同步发展,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发展成为集休闲、度假、养生和户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乡村,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0元到4万元的飞跃。

目前,鹿村以开发本土旅游产品为抓手,打造成集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示范村。鹿村居民家家做民宿,户户经营鹿制品,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旅游接待示范村。不仅如此,鹿村不仅自身通过全村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扶贫示范村,并且将其经验传授给与至邻近的林俗村,帮助林俗村依据其林业生产生活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同时用旅游经营思维影响林俗村居民,号召他们经营民宿,以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互利共赢。鹿村不仅实现了全村生活质量的升级,并且带动林俗村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帮助其他贫困居民实现共同发展。

2.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传统林区村落振兴的典型代表——阿尔山市白狼镇鹿村——的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2018年6月笔者与研究团队对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鹿村及周边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并对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共计12人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可分四个阶段:一、前期准备阶段:准备调研计划及访谈提纲。二、资料收集阶段:对鹿村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地区基础信息资料;随后以研究者身份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涉及阿尔山市、白狼镇及鹿村的旅游扶贫工作进程及相关情况介绍;接着以游客、顾客等身份,借助入住鹿村民宿、进入旅游商品店铺消费、租赁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对鹿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并对其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参与式或非参与式观察;最后使用添加关键人物微信等方式对其进行跟踪访谈直至理论饱和。在实地考察和访谈过程中主要使用图片拍摄和录音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辅之以研究者对重点内容进行书面记录。同时研究者在一天的调研结束后记录调研日记。三、资料整理阶段:对访谈资料和其他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和编号,对图片进行分类和命名。四、资料分析阶段:将所得资料转化为文字形式,对其进行编码分析,提炼抽象理论观点;与此同时,使用关键词搜索,将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回溯,以确保本研究所使用一手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分析

1.鹿村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分析

阿尔山市鹿村的旅游开发路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潜伏期:此时林业采伐还是阿尔山市的支柱产业,伐木是林业职工的最主要收入来源,虽然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和林下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但是没有受到关注。(2)萌芽期: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林业职工和子女失去了唯一收入来源,不得不转向其他产业,寻求发展机会。此时有产业先驱转型发展林下经济,采摘灵芝、蘑菇等林地特色作物、养殖梅花鹿、狍子等林地特色牲畜,并加工出售,但苦于销路不畅,随后通过阿尔山原始纯净的自然资源吸引到早期游客,发现旅游与种养殖业结合的可行之路。(3)发展期:鹿村带头人在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契机后,动员十余户思想先进的居民,率先将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旅游服务结合起来,打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居民涉及行业贯穿旅游全产业链,发挥了带头人和先进大户的表率作用,不仅解决了林下经济产品销路,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林业“贫民”的另一条致富路。(4)成熟期:鹿村其他群众看到了旅游产业先驱们收获了切实利益,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旅游+”供应体系中,分一杯旅游羹,从特色林业种养殖、林业产品加工销售、到特色林家乐住宿餐饮,游客互动体验项目运营等,形成了旅游牵头的全产业链共振。(5)扩散期:在鹿村村民通过旅游全部实现脱贫致富以后,还对口帮扶邻村进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设计,定点帮助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运营林家乐等旅游相关产业,共同致富。鹿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具体路径如下:

(1)以旅游产业为主导

围绕旅游产业做文章,推动特色林下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实现旅游富民强村。全村近100户居民全部从事旅游及关联产业,原本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返乡创业,“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不仅如此,旅游行业的劳动密集属性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林业职工出身的村民不仅不用继续原本爬冰卧雪的重体力劳动,而且可以就近、安全、体面的就业。

(2)旅游+农业

由于鹿村处在高寒山区,受自然条件制约无法发展传统农耕业。村民因地制宜,在省道两侧交通位置优越区域,发展狍子、野猪、雪兔、梅花鹿、白狼、冷水鱼等高寒林区特色养殖业,建设以特色养殖、销售、互动、体验、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野生动物观赏园,丰富旅游活动,增强鹿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在远离交通枢纽的村庄内部,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和指引下,村民转而发展桦木木耳和其他菌类养殖,随后作为旅游产品供给村内旅游餐厅和旅游纪念品商店。

(3)旅游+工业

鹿村在发展旅游种养殖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精旅游工艺品,将不幸意外夭折的小鹿、小野猪等做成原生动物标本,深受游客喜爱,销量极佳。同时建立旅游纪念品加工基地,加工鹿皮、鹿茸、鹿角、鹿肉等周边鹿制品和野猪制品以供出售,同时力图将鹿村林下产品打造成知名品牌。初级加工的木耳、菌菇,中度加工的散养鸡野猪肉,以及深度加工的鹿产品等组成了鹿村旅游产品的自给供应链。

(4)旅游+商业

鹿村的第三产业在旅游行业的带动下全面开花。村民从发展传统的餐饮、林家住宿、酒吧、特色产品销售商店等形式入手,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林下特色养殖亮点,吸引游客口口相传,源源不断的到访这一山间小村。基本的旅游业态将游客吸引到鹿村,同时鹿村村民还经营了原生态、能够实现梅花鹿与游人互动的散养动物园,满足游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需求,同时带给游客更进一步的互动体验。未来冬季大雪封山之时,来访的游客更能体验到北国雪乡的独到之美:梅花鹿和傻狍子拉着爬犁带着乘客戏雪,更是未来的重头旅游吸引物。对于此种旅游产品的创新,鹿村村民已经设计完备,今年就可以作为全新项目与游客见面。

(5)旅游+扶贫

在2012年发展旅游业之前,鹿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在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翻修了入村道路,改善了村子的可进入性。路面硬化以后,游客源源不断地进入鹿村,为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可以得到政府财政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万元的无息贷款,这些钱成为贫困户参与旅游的启动资金,彻底解决了贫困人口以前发展产业有心无力的困境。在国家旅游扶贫电商政策帮助下,鹿村建立了电商销售网络,游客不仅可以在店里直接购买木耳、菌类、野猪肉、鹿肉等旅游商品,更可以在家中复购这些原生态的健康食品。如今有200多万元的产品是通过网络途径销售的,占据鹿村林下种养殖产品全年销量的一多半。鹿村的产业带头人还多次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训项目,将先进思路和成功经验带回鹿村,帮助鹿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鹿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有计划的组成旅游合作社,统一制定旅游产业经营管理标准,大户带弱户,共享经营经验,实现共同发展。

2.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总结鹿村由林业停伐致贫转化为旅游转型致富的过程,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规律。

(1)政策打底。鹿村借助各级政府扶贫政策之力,同时依托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村落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之撬动力,同时帮助农户将政府扶贫资金转化为产业启动资金。不仅如此,阿尔山市各级党政干部实行“2+1”政策,两位干部对口帮扶一家贫困户,二对一全方位了解贫困户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与精准帮扶,解决了一直以来贫困户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而无力借助产业脱贫的问题根源。阿尔山政府为响应号召的鹿村林家乐经营户免费设计装修方案,由政府出资免费为经营户装修免费装修。同时还加大财政投入、对鹿村的排水、卫生间、路灯、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同时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办理各种营业,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经营林家乐家乐的积极性。

(2)能人带动。鹿村党支部书记在全村共同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自2009年阿尔山市政府接管鹿村并委派村支书进驻鹿村以来,村支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最基础的细微小事入手,逐渐培育建立村民的信任感。上任初期,书记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缺乏号召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他用自己的存款购买了小货车为村民采购日用货物,并无偿承担起村民就医的交通费用,就此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村支书敏锐地洞察到发展旅游是帮助村民生产的林下产品拓宽销路的良机,在他的动员下,鹿村十二家村民率先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林家乐,接待往来游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收益。其他村民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切实收益,纷纷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围绕旅游行业发展各自擅长的产业,实现了全村的脱贫致富。2017年鹿村村民实现了人均4万元的年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3)群体效应。众人拾柴火焰高,鹿村全村浓厚的旅游产业发展氛围是该村成功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村支书的号召下,村里12户人家率先发展旅游产业,赢得了第一桶金。村民看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切实收益,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村支书,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有村民表示:“以前觉得我们这儿又穷又远,怎么会有人愿意花钱来我们这儿旅游。但郑书记真的把人(游客)带来了,还真是把事儿做成了,挣着钱了,那谁不高兴啊!我们现在都愿意跟着他干,从事旅游行业”。全村近100户人家全部被调动起来,服务于各个旅游关联产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却又紧密合作,整个村落的旅游发展处于良性运作。鹿村富起来以后,还主动帮助邻村发展林家乐,定点帮扶林俗村24户贫困户,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扶贫示范村。鹿村书记说:“旅游就是大伙全都做,才能做起来做得快。老百姓全动起来了,房子都全倒出来接待了,自然而然的都富起来了。”

(4)意识转变。思想意识的转变是鹿村村民通过旅游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内在动力。由于鹿村村民大多是原国有林业职工出身,吃国家饭、不求多但求稳定的心态一度阻碍了村子的发展。在村支书和领头人家的努力下,村民看到了切实受益,思想观念发生根本上的转变,从逐渐接受到完全接受了旅游产业,最后出现了全村涉列旅游产业的蓬勃现象。在与游客交往的过程中,村民们的思想也在不停受到冲击:“我们现在形成了比着做的气候,不像以前都动员你做,现在不是了,大伙都比着做,你整这样了,他就想比你做得更好。”不仅如此,村民也会主动交流和反映客人提出的问题,村里基础服务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村民也会主动提出来要求,村里来协调解决。在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中,主体眼界拓宽,经营思路改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活跃。

(5)能力提高。天保工程以前,鹿村村民除了伐木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作技能。开展林家乐等住宿接待需要村民具有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陆续开展了多次服务技能培训班,村民从基础技能学起,逐渐接受更高级别的培训。由于鹿村从事旅游行业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较小,因此更便于提供技能升级培训,因此村民接受的行业培训更为系统。除此以外,村干部和行业带头人还有参与盟、区、国家更高等级的培训机会,然后将所见所学带回村落分享给村民,共享收获。对于从事旅游关联产业的村民,如种养殖业、旅游纪念品加工业,各级政府和村干部也会不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或专家上门指导,帮助村民提升专业技能。

四、讨论与不足

受到劳动力流向、生产要素流向和经济要素流向的影响,乡村不仅具备农业生产职能,而且显露出分担城市工业职能和服务职能的趋势,乡村地域系统的生产功能内涵逐渐丰富。[28]随着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作为乡村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助力乡村在文化职能和服务职能方面挖掘新的发展动力。目前学农耕地区的乡村振兴研究是学界的关注热点,涌现出了大批有益成果。然而林区作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的宝藏,林业作为农业的第二大产业,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以内蒙古阿尔山市鹿村作为林区旅游扶贫研究案例地,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国有林区村落复兴中旅游扶贫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林地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发展经验和借鉴。鹿村从传统林区采伐经济为主导,转型为旅游服务经济,打破了“丰裕中的贫穷”魔咒。该村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通过旅游核心产业带动关联产业,走“旅游+”发展路径,将林区特色种养殖、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同时发展多样旅游互动体验消费项目,如林俗体验,人鹿互动,狍子雪橇等极具林区特色的项目,盘活沉睡已久的林区村落资源与文化,走上了旅游致富道路。鹿村能够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主要得益于国家大力度扶贫政策支持、鹿村书记的带头作用、路村全体村民参与形成的规模效应、村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对林区村落振兴的关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还有许多的重要问题值得研究者的关注。如乡村振兴的诱发机制、制约及促进机制、引擎机制等,后续研究者可以对乡村振兴中推力和拉力的分析,发现相应的机制,继续丰富和深化林区村落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猜你喜欢

林区村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旅游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