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内容体系、理论品格和方法论特色*
2018-03-31刘保国
刘保国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期盼,极为重视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对推进绿色发展作了全面安排。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23这是我们党在洞察世界绿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和开创性意义的战略新部署。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具有完整的内容体系、鲜明的理论品格和明显的方法论特色,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引领。
一、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内容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是融汇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扬弃东西方传统生态智慧,在继承、丰富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新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
1.绿色环境发展观
绿色环境发展观是旨在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永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发展思想。这种发展观强调通过适度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和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人类实践活动,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让子孙后代也拥有适宜的绿色发展环境。
2.绿色经济发展观
绿色经济发展观是指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环境保护的新型经济发展思想。这种发展观强调经济的节约、循环、低碳和环保,是一种克服了“经济第一”的片面性和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发展的狭隘性,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发展观。
绿色经济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经济要环保”和“环保要经济”两个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方面。一方面,人类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活动离不开既定的自然环境,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经济活动,更谈不上发展生产。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的保护程度正相关。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从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获取适合自身需要的天然财富,从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经济素材。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在这里,“两座山”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更高的发展境界。
3.绿色政治生态观
绿色政治生态观是指关于政治活动氛围清正、政治生态环境良好的政治发展思想。政府廉洁、政治清明是绿色政治生态的价值指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是绿色政治生态的精神基础,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是形成绿色政治生态的关键。
政治生态既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4]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即绿色政治生态,是全党、全国人民期盼的,也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这种政治生态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将极大地调动全社会的正能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绿色文化发展观
绿色文化发展观是指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发展绿色文化,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进,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追求的发展观。
绿色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全新文化类型,它与环保意识密切相关。因其把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紧紧联系起来,因而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总书记的这番话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绿色文化的真谛。发展绿色文化,就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树立绿色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树立绿色价值观,培育绿色道德文化,树立绿色政治态度,培育绿色政治文化。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5.绿色社会发展观
绿色社会发展观,即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促进生态建设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撑和浓厚社会氛围的社会发展观。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赖以为生的地球至今仍然是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唯一依托,需要人类小心翼翼地加以爱惜和保护。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绿色发展,既意味着人类自身福利的增加,也是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在直面工业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回应现实关切的思考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系列创新思想,充满强烈的时代意识;绿色发展思想重视实践、源于实践,并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蕴含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绿色发展思想的一系列论述,以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表明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了真挚的人民情怀;绿色发展系列思想蕴含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智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1.充满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
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握时代的大势,我们今天无疑即将迎来一个不同于古代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全新时代。放眼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生态文明方向演进。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对地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仍然处在比较注重生产发展而相对忽视环境保护的工业社会时期。虽然我们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客观现实是我们距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生态文明的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发展思想。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7]习近平还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概括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这一正确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趋势的辩证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
2.蕴含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
从认识上看,绿色发展思想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自然对人类具有先在性和本源性,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和普通一员,而不是高于自然的存在,自然界的各部分互相联系和影响,使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的,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有了劳动实践之后,自然才被人改造,因此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产生关系的中介。绿色发展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主张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重,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可以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更高的认识境界。
从实践上看,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但它们却可以和谐地统一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绿色发展就是把健康、稳定、持续、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绿色发展或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其实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和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在当代中国,提出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发展,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蕴含知行合一的实践特质。
3.体现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构成了历史本身,整个历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使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绿色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绿色发展同样是为了人的美好生活,是通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力度相对微小,人类在敬畏自然、恐惧自然的状况下,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工业社会里,人类向自然开战,力图征服自然,无论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鼓吹对穷人友善的包容性增长理论,都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也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类迈入生态文明社会之际,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强调要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协调的发展道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24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发展为了人,绿色发展也依靠人。在当代中国,推进绿色发展,还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实现绿色发展,是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与广大人民福祉和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7]总书记的讲话将绿色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体现出我们党对于推进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意识,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发展问题时以人民利益为重、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
4.呈现鲜明的民族风格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尤其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墨家的“节用”观以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思考和总结的思想成果,为我们党的绿色发展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富有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形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是我们党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特色。
习近平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并对其发扬光大。如在政府管理层面,习近平认为,管理国家也要自然而然,特别要注意减少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充分发挥市场因素的作用。他在浙江省任职时,就意识到管理者要做到“上善若水”,管理国家像做任何事情一样,应当顺应规律,自然而然。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用系统的整体观思考和处理自然、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概念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构建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的创新,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从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判断形势,着眼破解发展中的生态难题,善于借鉴历史的智慧,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呈现出明显的方法论特色。
1.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方法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9]44战略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把握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根本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在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前进方向的思维方法。
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在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经济发展面临生态瓶颈的形势下,开始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谋划绿色发展方略。从党的十八大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到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系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日臻成熟。我们党正是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历史任务和宏伟目标。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现代化建设肯定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从战略全局来看,这四个建设加上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既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的重大探索,其战略意义是深刻、长远和根本性的。
2.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方法
问题导向是我们党的基本学习和工作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与归宿,因而无论是搞理论研究还是做具体工作,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不能在抽象的理论体系中兜圈子。理性地正视问题、正确地认识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之途。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识和解决现实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0]毛泽东的《矛盾论》就是对当时革命年代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哲学抽象,现在依然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习近平也对此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9]43因此,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也得到大幅度改善。但不容否认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极其复杂和深层次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人们看得到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二是生态环境形势恶化背后的人类不当行为,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三是导致人类不当行为的制度问题;四是价值取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破解中国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需要绿色发展。我们相信,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3.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分析方法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宽广的视野,既要向前看,坚定走向未来的信心;又要向后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287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既要熟悉过去的历史,还要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正确判断历史的未来走向。
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正是我们党自觉进行历史分析的结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从战争状态进入建设时期之际,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1]在1957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后,我们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过去贫穷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急躁冒进为特征,人定胜天的决心,寅吃卯粮的发展,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纠正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但在发展模式上,我们走的仍然是一条以扩大要素投入为主、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传统发展理念,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概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主张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在发展问题上取得的重大进步。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中考虑问题,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问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
4.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底线思维方法
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9]288底线思维方法涉及最低目标和最好结果两个方面,充满辩证法的智慧。这一方法要求立足最低目标,争取最好结果,也就是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底线思维方法也是在发展中规避风险、把握工作主动权的思想方法。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上,毛泽东经常运用底线思维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摆脱了困境。在党的七大上,他指出当时我们党面临的一连串困难,明确告诉同志们要“准备吃亏”,这就是对底线思维的生动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式发展模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的成就,特别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负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为了在谋求发展的同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生态红线观念。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生态红线观念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党的绿色发展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方法。
生态红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条基本底线,守住这条底线,我们才有资格和能力谈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红线,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正视现实、解决生态难题、厘清发展思路的战略选择。这一选择印证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底线思维方法是我们党认识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3]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1).
[4]激浊扬清 凝聚民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16(1).
[5]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N].中国青年报,2015-03-07(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7]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4-11(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