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2018-03-31李建华张响娜
李建华 张响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要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伟大民族精神的沃土,儒家思想文化作为其主干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发和延伸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树立高度文化自觉自信的进程中,正确看待社会价值理念系统与儒家思想文化间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对于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儒家思想文化的滋养
儒家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当代意义,是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思想理论精髓。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崇仁义、明礼教,加之儒者提倡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忠恕”“中庸”“德治”“仁政”“修身”等价值观并以身践行,从而形成以德治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儒家价值体系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不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要,而且也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而儒家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体表现为培育君子的高尚人格,孔子提出的“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就是如此。在这里,仁义不但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其本身就是核心价值观,是真善美乐等价值的核心。在要求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儒者提出了“义然后取”的原则,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等,提倡人们以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践行核心价值观。儒者主张任重而道远,认为“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相信通过人的主观努力、积极作为,确定的价值目标就可以实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儒者提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表现在个人人格与社会理想两个方面:从理想人格看,儒者提出了“君子人格”乃至“圣人人格”。他们认为,君子人格应当具备“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以及“重义轻利”的人生观念,君子应当具有“可以大受”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应当具有“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君子人格应当是“智”“仁”“勇”三种德性的有机统一。从理想社会看,儒者主张德治社会,即通过统治者及其统治政策和社会制度的优化而达到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道德化,进而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优化。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持久。自孔子创立儒学后,经先秦孟子、荀子的继承和发展、汉代董仲舒等人的弘扬和独尊、宋明理学的阐释和复兴,虽然其形态几经改变,但其崇仁、明礼的核心价值观却绵延不绝,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被官方和民间奉为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部分,至今还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在传统社会,儒家文化不仅居于统治地位,而且儒家经典提供了治国理政的良方和待人接物的指南。在当代中国社会,儒家思想文化不但影响深远,而且日益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例如,在经济领域,儒家思想文化强调经济实力强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脱离物质财富的增长,物质需要是公民社会生活的基础条件之一,经济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政治领域,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批判继承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精华,坚持执政为民;在文化领域,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历久弥新,在当代仍焕发出生机,文化繁荣对于民族兴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注重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述,并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根基不容动摇。“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儒家思想文化是产生于我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本土文化,内化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内容,并择取其中的精髓部分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一种文明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巩固党的领导、完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把握文化前进发展方向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儒家优秀思想文化的承续,因为任何一个现代人同时也是传统中的人。[3]我们必须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文化的前提性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依据和合法性前提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社会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文明、和谐价值理念继承和弘扬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儒家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社会理想内容,是富强、文明、和谐价值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经济、政治、社会三大领域建设历来为统治者所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社会各民族、各阶级的共同利益诉求。富强、文明、和谐价值理念基本上反映了人民的需要,符合人民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望。
富强价值理念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所蕴含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价值追求。富强,即民富国强,是传统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实现国家安全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蕴含丰富的关于富强价值理念的认识成果:第一,国家独立以富强为基础。“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管子·形势解》)判断一位统治者能否使百姓、诸侯甚至别国顺服的主要标准就在于其治理的国家是否兵力强盛、国富民安。第二,国家富强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家大多鼓励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认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能够培养出勤劳温和的国民,为国家富强奠定基础。第三,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休戚相关。国家富强与国民素质具有辩证关系。“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国家富强、物质资料丰富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社会理想,赋予“富强”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富强在当代中国不仅意味着物质利益层面的富足共享,而且还意味着精神文明层面软实力的发展强大。国家富强对于民族进步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国家存亡,而且影响全民素质。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
文明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文明”是与“荒蛮”相对的概念,在这一层面上,文明不仅用于形容个人的品行、道德水平,还用于反映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一个国家对于文明价值理念的追求具体地体现在对国之百姓的重视与关怀中。儒家之社会理想的实现在于仁政:第一,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儒者认为,统治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一个国家中的角色定位,不能胡作非为,应当以民为社稷之根本。第二,明德慎罚,治国以礼。“夏桀、商纣的暴虐而导致夏、商覆亡的史实,为西周文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反面教材。”[4]第三,仁者爱人。就文明价值理念的内涵而言,仁义和礼仪缺一不可,仁义主要基于人们的内心选择,礼仪则强调外在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价值理念,蕴含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传统社会政治建设所追求的理想价值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价值理念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我国公民通过各种文明方式,依法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个人权益得到了极大保障。
和谐价值理念继承了儒家“和”文化的传统。在儒家思想文化中,没有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与分离,而是强调主客体的融合与统一,其中和谐就是连接万事万物的中心环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先哲们普遍重视“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本身、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被置于人们的精神定位的最高处,甚至被视为社会治理的最高目标。关于和谐理念的认识成果包括:第一,人与自身的和谐。儒家思想文化十分重视身心平衡,特别是重视人的自身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如体内的阴阳平衡,唯其如此,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第二,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事关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首要因素。儒家的“和”文化把人际关系纳入一个细致周密的礼的体系当中,开创了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弟相亲的通达局面。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和谐。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有其自在之道,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之法,审时度势,对自然进行适时适度的开发利用,不能背离其运行规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在当代中国,和谐理念倡导的核心内涵在于和平与繁荣。中国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尊重差异,追求共同发展,负责地承担起一个大国的重任。追求和谐并不意味着要掩盖或者忽略矛盾的存在,强调尊重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发声。走和平发展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平世界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孔子所追寻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文明社会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不仅填补了文明的空缺与不足,综合了“和而不同”的观点,更是中国文明走向复兴之路的价值引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人格理想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人格理想,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和伦理本位的文化特征。这四大核心价值理念是儒家提倡的人格理想的体现,它们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通过代代相传沿袭下来,是我国公民应当共同恪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宝贵道德资源。
爱国价值理念是对儒家忠孝观念的继承。在传统社会中,家和国一体同构,二者相互依存的观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爱国与忠君、孝悌思想紧密相连,成为人人追求的道德情怀。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国家不仅是个人生产生活的家园,更为其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坚不可摧的爱国精神在抵御外敌、确保国家领土完整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精神支撑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战死沙场、不惧牺牲的具有英雄色彩的爱国主义,也有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爱国情结。从屈原悲愤决绝的《离骚》到文天祥悲壮激昂的《过零丁洋》,从“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到重大国际事项的成功举办,爱国主义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特性和感染力,是最能够激励鼓舞人心的感性表达。爱国主义是近代促进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繁荣的核心推动力。爱国是将分散的个体联系起来的情感纽带。爱国理念促使人们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作出巨大努力。在儒家思想文化中,爱国价值理念可以被视为忠君理念的拓展,是被表现得最为透彻的理念教化之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价值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以国家、民族的集体利益为重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建设与个人梦想的实现密切联系起来;心系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热爱灿烂的中华文化等。
敬业价值理念是对儒家敬业乐群之教的继承。《礼记》中记载,在青年人的教育过程中,敬业教育紧随人文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必备素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敬业价值理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促使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敬业价值理念具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存在不同的践行方式。早在春秋时期,尽心尽力从事本职工作的理念就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对于劳动者,不论是官方态度还是社会舆论都秉持了一种赞扬倡导的态度;反之,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取巧则多为世人所不齿。孔子主张以刻苦勤勉、尽心尽力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论语·子路》)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文化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在儒家文化中,“敬”和“礼”相辅相成,是反映君子德行的关键标准。敬业看似是社会道德中最平凡普通的一项美德,但是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敬业是个体责任心的体现,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相结合的纽带,应当使之成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代国际社会里,只有一个敬业的民族才能具备充沛的创新精神,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要求人们从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美好愿景出发,对工作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劳动创造推动社会进步。敬业价值理念的宣传有利于培养人们踏实的勤劳作风和深厚的职业情感。劳动作为敬业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家庭收益增加、个人理想的实现,为社会作出贡献。
诚信价值理念是对儒家信用思想的继承。诚信是儒家思想文化中关于正确做人的基本要求,“失信不立”“言而有信”“人无信不立”都是强调“信”的基础性,诚信是个体道德准则的底线。在儒家思想文化中,诚信是“天之道”,是立身处事之准绳。随着商业经济的出现,交易幅度和数目日益增长,激烈的竞争关系迫切地需要诚信来维持市场秩序。诚信主要体现在不自欺和信守诺言两个方面。首先,人作为诚信的主体,不自欺是态度诚信的表现。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不欺骗自己,要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否则身心发展必然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其次,不自欺还表现为学术诚信。在学习研究中,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每一门学问。信守诺言同样包括两方面内容:诚信从商和诚信从政。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应当采取正确的致富方式,不能依靠偷工减料、鱼目混珠等不正当行为来谋取财富。另外,《论语》中多次提到政务诚信问题,强调取信于民是建设互信政治局面的根本。诚信是评判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标准,完善信用体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加强。落实诚信价值理念需要从“禁止”和“鼓励”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监管,通过立法打击不诚信行为;另一方面,注重社会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加强诚信教育,使守信者获益,使失信者损益。
友善价值理念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继承。友善价值理念在儒家思想文化中表现为良善德性的推行,“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友善说”的理论来源。儒家传统价值观中的友善要求具有广泛性,既是对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国家之间、种族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提出的道德要求。孔子的思想核心可以用“忠恕”二字来概括,其中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行动标准,这两者都体现了相互尊重的友善观。“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建立维护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5]个人可以通过道德约束的力量改变自身行为,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友善价值理念是超越了功利性的道义观,对于社会格局的和谐稳定具有调节力量,有利于形成亲善平和的社会关系。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迫切需要友善来增强公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友善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友善价值理念的宣传有助于适度调节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友善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人自身和他人带来愉悦的幸福感。在集体观念淡化的当代社会,友善价值理念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当奉行的基本价值观。友善还可以消除人际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在国际关系层面,践行友善价值理念不仅是伦理道德的需要,更是建立互信国际关系的前提,只有遵循友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处理利益矛盾,争取合作,避免冲突,开创共赢的新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才有可能。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
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超越。儒家思想文化尽管因其开放包容而不断丰富,但终因其时代的历史局限而需要进行现代改造才能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不仅吸收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形成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和公正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追求与向往,民主和法治分别是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论充分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范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时代性。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但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要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从而实现平等的价值,而平等则需要民主的保障,民主的社会需要法治的保护。
从全球化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凝聚民心、引领社会进步、推动民族繁荣复兴的力量,而且兼具时代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幸福生活等诸多个体方面的内容,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在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伟大复兴。它一方面抛弃了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封建落后的思想,如忠君思想;另一方面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理想社会的理论构想,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将其包含的先进价值理念运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实践,旨在指导工人运动,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以实现每位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引领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家价值观相比,其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在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战略都同样面临着既要保持好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又要置自身文化于世界文化格局中经受外部文化的考验的双重任务,都存在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求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又要保持开放心态,充分吸取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从关注重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了推陈出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点开始由经济转向政治,即人民对民主政治权利的诉求日益加大。与传统社会相比,当前人民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的关注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对人们思想道德的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重视集体主义原则和个人权利保障的有机结合,兼具稳定社会秩序和满足主体要求的功能。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资产阶级所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法治、公正存在巨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立足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建立在不平等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各领域的繁荣发展。此外,就个体的人权尊严而言,如何满足人们的各项权利需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主、自由、平等价值理念已成为我国公民新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落实程度也成了衡量当代中国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从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个民族若是缺乏先进的精神指南,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必须找到合适的思想理念来指引社会前进。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对于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密切关注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的落实情况,采取合理的社会治理手段和政治措施保障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价值诉求。
从实践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儒家思想文化更具实践性。儒家思想文化表达了人们在小农经济社会中的美好向往,提炼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系列价值规范,也对这些价值理念的落实作出了礼治主义的安排,但是由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转型,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儒家的许多价值观难以在现代社会直接落实,所以要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太平盛世局面,它们的政治统治方式具有相似之处,推行的价值理念也是相通的。在儒家思想文化指导下,传统社会的政治统治以德治和仁政为主,促进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表明,在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具实践性、更符合现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价值理论。所以,“要切实把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健康向上的文明规范和社会氛围”[6]。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实践指导的精神财富,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为建设以造福全体人民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其建设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过程。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借鉴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规避了西方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性、开放性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理想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论断,通过艰辛探索,提出了兼具文化创新和现实指向的价值观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部分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李建华.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1-26(11).
[4]刘白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J].求实,2016(3):27-33.
[5]李建华.友善:必须着力倡导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7-06(11).
[6]肖贵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12.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