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为建设可持续社会环境而不断努力①
——2017年第八届华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03-31俞梅容尹忠海程激清刘璐

社会工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

俞梅容 尹忠海 程激清 刘璐

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沿着两种模式的基本要求展开的,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但反映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两个方面的本质诉求:一、提供关爱的专业化服务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二、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逻辑框架(童敏,2017)。而在众多研究中,大多以服务个体为内核,而忽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在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探索中,有学者提出“社会性(郑广怀,2016;陈锋、陈涛,2017;徐选国,2017)”“社会发展(马凤芝,2014)”等。这些热点议题都在反思社会工作的本质,并且认为社会工作不单纯从个体出发,而应从社会建设等社会环境改善出发,达到社会善治的目标。此次华人社区社会工作会议正是回应这一议题。

2017年12月9日至11日,由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和江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2017年第八届华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海内外高校、社会工作机构、科研机构的100多名华人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以“面向2030+的社会工作发展,共建可持续社会环境”为主题,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2035年蓝图,为创新社会治理和华人社区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社会工作哲理观、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创新及社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社区经济——民间与企业的慈善力量、社会工作教育与督导、社会组织管理等。围绕这些议题,海内外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会外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分享。

一、社会工作哲理观:从文明间差异迈向区域差异

社会工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面临复杂的情境和道德冲突,常常会陷入伦理困境中。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以“助人自助”为逻辑起点,即尊重个体、相信个体能够发挥主体性:有能力获取社会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与西方国情不同,中国社会福利以“父爱主义”为主(郑功成,2008),并且形成了以熟人关系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式的社会关系形态和中国情境(杨超、何雪松,2017)。为此,李鸿教授以社区社会工作伦理与企业社会工作伦理为例,结合东北实际讨论,与广东等沿海地区不同,东北企业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单位体制传统。她基于企业和社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并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地区、西方社区和在内沿海地区的广东社区社会工作差异。她强调在东北应该建立政府、民间和社会工作三方并存,专业关系、工作关系和朋友关系融合,从熟人关系转向专业关系的助人模式。她希望社会工作应着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实际,深入研究老工业基地社区的实际,助力企业文化建设。

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也在不断适应不同文明语境,进行自我完善。郑吴梦以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个人价值与尊严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价值伦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主要是在宗教(基督教)中把救助看作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耻辱感及不平等的意识。而现代社会工作实践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它承认人际平等,强调基于以人为本的相互帮助关系。她认为应建立适应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以适应中华文化语境下的尊严和价值本土化。

随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多样化的服务在医疗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领域的特殊性使其在遵守社会工作一般伦理守则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伦理。袁雯倩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背景,指出现有医疗服务过多强调工具理性,满足于完成文牍任务,面临着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她强调内外结合,探索在医疗机构践行人文关怀的途径。她认为,在医疗机构内部,医护人员与医务社会工作者各司其职,共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福祉水平。在医疗机构外部,充分发挥患者潜能;有效利用健康教育和医疗资源;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向医务社会工作机构转移资源的力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和政策体系。

新常态下,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积极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慢性病防护、护理和康复效果明显。陈为智根据西方和我国慢性病死亡率的对比,指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的92.6%。因此,他认为要加强慢性病老人在家庭中的自我管理健康和家庭护理等非正式照护,通过科技与养老相结合来减少慢性病死亡概率。他以“站上健康云端计划”(IMTOP)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活动为例,发现现有的养老科技存在忽视用户需求、技术环境适应难、普及程度不够、科技养老的保险与报销不完善以及文化适应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他提出设计具有实用性和简便性的产品;在社区和家庭中普及科技信息;建立健全科技养老政策;降低电子科技的风险性等手段来应对这些问题。

二、社会工作实务:面对新时代的多样策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工作。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减贫提供了可能路径。史铁尔教授以亲历的湖南古丈县翁草村社会工作服务活动,阐述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的实践。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作为重点扶贫村寨,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保存比较好。为此,他们实施社会资本建设策略,以链接村寨文化资源为目标,开展了各种小组、社区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他认为村寨扶贫应当以社区活动中心(社工站)为平台,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秉持文化敏感性和优势视角,以社会工作方法和能力建设为手段,推进互助支持网络建设、社区组织建设和人才在地化,增强当地的社会资本。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农村家庭结构、时间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儿童照顾同样面临挑战。尹忠海教授从时间社会学角度,分享他和自己的学生在新余、婺源、修水、广昌等具有空间覆盖性县域调查实习过程中的小故事。他认为在乡村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化时间和随机劳动时间的变化与变种。国家权力干预系统和资本介入力量对儿童照顾影响巨大,构成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双殖民现象”,即商业殖民与权力殖民的共谋。因此,他提出要建立尊重个体劳动时间照顾机制:扩容并优化以制度性时间为主导的儿童照顾机构、建立并规范阶梯式弹性时间为主导的儿童照顾机构、建立稳健的县域儿童接送交通体系、为民间儿童照顾机构建构可持续的社会支持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深度演进,已经无法分辨网民和非网民,网络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青年一代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受到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影响,网络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香港青年协会副总干事冯丹媚分享了香港网上青年服务的蜕变:由Web1.0到4.0的发展。香港从2000年开始网上服务工作,对青少年的服务由Web1.0问题取向到Web 2.0/3.0工具取向再到Web4.0优势取向。香港社会工作者使网络发挥其最大价值,紧跟时代变化做好青少年服务工作。通过对网络Web不断发展所带来问题的反思,她提倡社会工作者要采取同行共建、跨界共创、流动主义、心态改变、以人文本的策略。

网络是青少年的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和沟通交流媒介,同时也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其影响力、传播威力和普及程度不容忽视。因此,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媒体用户尤为重要。徐小曼和她的团队于2016至2017年在香港中学推行为期两年的“Be Net Wise新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目的在于探讨教育计划对改善新媒体素养水平的有效性,为本地新媒体素养教育长远发展带来启示。新媒体素养教育计划具有系统为本、探究为本、价值为本、实证为本和科技为本五大特色。在香港中学推行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计划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新媒体素养,获得了政府和老师们的支持和认可,引发了公众对新媒体教育素养的关注。

如今,香港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逐渐被削弱,婚姻破裂、家庭暴力、儿童虐待、忽视老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使得传统家庭服务面临新的挑战。香港明爱家庭服务中心高级督导主任张慧玲通过阐述香港家庭服务的演变,介绍了明爱综合家庭服务中心模式。这一模式采用机构支援服务和地区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机构支援服务方面包括支援中心主题活动、中心托儿服务协助制作中心刊物,参与明爱慈善步行卖旗筹款及慈善抽奖券等;在地区合作方面包括儿童发展中心、安老院、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屋邨管理咨询委员会、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协调委员会工作小组。此外,着重推动接受个案辅导服务使用者的回馈精神,助人自助,把从专业辅导获得的正能量,由辅导室注入社区。

“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提高健康水平不仅要实施医疗干预,也要实施非医疗健康干预。武汉大学的段文杰通过介绍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定义引出积极心理学,将健康干预的全过程放入非医疗环境中进行。他分享了武汉大学新生适应和社区居民的社区感与融入感问题这两个案例。他的团队以非医疗干预为背景,利用小组工作与优势视角的新生适应性训练来解决学生在新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小组工作与抗逆力模型的社区融入感增加计划来增加居民社区融入感。他们的研究活动还在继续,希望可以在利用小组工作的工作经验阐释非医疗健康干预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园艺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园艺治疗师策划和带领,让服务对象参与园艺活动,达致平衡身心灵之效。近年来,海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园艺治疗应用于长者服务成效显著。香港信义会陈彦雯以护老者和患病长者为对象的小组工作实务,提升了长者的老年生活质量,为长者服务注入活力与创意。她曾先后透过个案、小组、工作坊等不同形式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园艺治疗。另外她还通过工作坊了解到不少护理员对园艺活动颇感兴趣,并乐意将园艺活动应用于恒常的居家安老服务中。她认为园艺治疗不同于物理治疗与职业治疗,彼此无法取代,但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今后,需要努力实现将园艺治疗转化为居家安老服务日常服务内容之一。

三、社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亚太地区与国际议题

梁佩瑶太平绅士从2000年到2030年国际社会议题的发展出发,强调以可持续环境为焦点,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共生。通过分析2000年和2014年专业社会工作定位转变,她认为应尊重差异、尊重本土知识。梁会长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谈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接着从善用本土知识,建立民主参与;在本土上建立共识和伙伴关系;不单靠自上而下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发动公民社会的参与——共同策划与决定资源分配等来阐述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元素。梁会长还从促进社会和经济平等、促进长者福祉、促进跨领域、跨专业、跨阶层建立小区资本等六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经验。最后她分享了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实践的例子,阐明未来社会工作的启示与前路。

亚洲华人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因其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未来走向一直备受关注。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陈伍强教授通过介绍亚洲的文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亚洲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并检视中国。他通过分享自己担任亚太社会工作会长和顾问的经验,提出亚太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八个关键策略,主要包括①关注社区优势;②加强家庭和支持网络;③规范和评估专业实践;④提高竞争力和道德操守;⑤发展利基范畴的专业化;⑥注册和认可具有效能的专业实践;⑦发展和使用志愿者;⑧社会研发。陈教授认为在中国、亚洲以及华语社会中,社会工作的使命是为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带来裨益。社会工作已经从慈善事业转向赋权,且需要不断建设发展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高龄老人从2010年开始持续增长,养老问题日趋严重。台湾长荣大学的卓春英以高龄化为背景,分享了台湾的长期照顾政策。台湾长期照顾主要对象是失能老人。由于家庭照顾负担很重,长期照顾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影响到了社会大部分家庭。因此,台湾政府从1998年就开始对长期照顾制定政策。她提出台湾长期照顾政策主要是长期照顾保险,希望长期照顾可以达到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照顾和平价普及的效果。她通过对台湾长照1.0的内容、结果、反馈反思的介绍和长照2.0的优化结构、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对2.0的ABC社区整体体系构建讲解。她指出未来长期照顾政策需要做到个人、政府、企业各方协调统一,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

台湾长期照顾计划综合了个人、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力量,而广州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廖文伟从四个方面对这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从保障对象层面看,台湾服务计划的保障对象范围远超广州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服务项目层面看,广州的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数量少于台湾长期照护计划。从服务提供者层面看,台湾缺少一线照顾人员而广州缺少专业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从资金层面看,台湾长期照护计划以政府的税收为主,广州采用风险共担的原则,由社会共同承担,但资金来源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他进一步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了三点建议,①提高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规范程度;②引入市场;③扩大服务机构规模与人员配备。

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香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自杀、自残行为背后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往往都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解而导致悲剧的发生。香港明爱青少年服务主任关造之介绍了明爱与其他四家机构合作的“网上支援青少年危机计划”。对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即时的帮助,“与他人一对一”是他们进行深入对话的首选模式。他的这个计划是以创新的方式去改变传统求助热线的服务,能够有效回应正在急速转变的社会发展及青少年求助文化的改变。他希望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及人性关怀需要的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鼓励更多有需要的高危青少年在网上寻求帮助,同时也让他们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解除危机支援计划。

长期以来,为了解决贫困、养老、教育、医疗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工作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唐斌介绍了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典型江西万载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行政化运作进行解读和反思。万载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推进社会工作,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应。其“社工+从工+义工”的人才开发路径,以及“盘活存量、多元吸纳、转换提升、专业引领”的“四轮驱动”行政化运作模式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由于万载在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过分倚重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受主政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大,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本土化人才的缺位或错位,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不完善,未能调动民众的广泛参与,从而导致其目前也面临着“华丽展示”之后应该如何延续等问题。

社会工作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活动,最常用的策略是强化服务对象的就业能力,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但是,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有残障、受社会标签化影响的群体,为他们争取就业十分困难。与其说服雇主聘用服务对象,不如建立社会企业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工作。香港善导会吴宏增总干事介绍了香港的社会企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的社企项目。从九零年代开始,香港社工尝试模拟商业组织组成流动工作队,直接为需要职业康复的服务对象提供培训和工作。虽然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企业运动中担当重要角色,但是也遭受各种批评。他认为社会企业是职业复康中一个重要平台,亦是最多样化的就业平台,社会企业营运促进社会工作者创新思维,勇于冒险尝试,带动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

四、社区养老型经济——民间机构管理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领域。方爱清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提出新型社区养老院模式构建。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正处于一种“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状态,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同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出现了二元化的格局,二者的割裂式发展使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突破自身的不足。社区养老院模式的设计试图突破这种二元化的格局,提出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院模式,运用积极老龄化理论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小型化、多功能的新型社区养老院模式。

刘志超则以广州红山街“爱满安宅”服务为例,介绍了社区养老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根据资料统计,目前广州市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有154万,在总人口中占比非常大,老龄化明显,养老问题突出。因此,“爱满安宅”服务是从社区长者自我健康管理、政策知晓、日常休闲和托老服务、个人兴趣发展、居家安全评估与改造五项需求出发,通过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加机构承接再加社区参与的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有六个方面,即安康、安全、安心、安养、安护、安愿的“六安”服务。

目前大中小都市都有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为养老问题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也存在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度不够,导致养老机构专业化经营欠缺,收费普遍偏高,不能使广大低、中收入老年群体受益等现实性问题。因此,魏淑丽提出社工机构与社区诊所合作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在定位上是走市场化低盈利的公益民间组织;管理运营上由社工机构主导;机构设置目的是为居家养老中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群体(但需要生命体征稳定,无生命危险)进行日间照料服务(实现长期护老者的“喘息服务”);合作方式是机构与诊所互利共赢。

金英爱从政策研究角度,分享了城乡社区文化养老福祉均等化实现路径。该成果使用SPSS软件对山东省864位城乡老人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她指出城乡老人在文化福祉、生活质量、文化活动和环境方面有显著差异,文化福祉直接影响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政策认知度低和文化生活困难是制约城乡老年人文化养老福祉的因素,家庭价值观和文化活动水平对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福祉具有特定作用。她认为我们应该从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联动机制;文化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政策认知度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城乡社区养老福祉均等化。

社区营造是创新社会治理、培育社区自治的重要工作。刘洁莲以顺德千年古村鹭洲的社区服务为例,提出珠三角地区社区营造的动力和支点。鹭洲有着丰富的特色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华侨文化、龙舟文化、武术文化、醒狮文化、榕树文化和祠堂文化。因此,鹭洲社区营造以华侨文化为起点,以本土社工机构为内生动力,以珠三角地区城镇社区营造发展的政策因素作为政策推手。她希望增强有关部门的力量,还有资金后盾的保障,这样更有利于鹭洲的社区营造。她认为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重点在人,其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社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五、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

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教育和督导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并建立起专业价值观。日本大正大学金洁教授从日本大学社会福祉士考试入手,介绍日本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状况。日本从1987年开始设有社会福祉士考试,但每年的合格率不到30%。社会福祉系毕业的学生,约有30%就业于一般企业。针对社会福祉士考试合格率低等问题,日本进行社会福祉士培养改革。目的是要培养能为社区实现和谐社会做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她认为,今后中日两国在人口少子化和高龄化会面临更加严峻、更加尖锐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是必需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素质高、力量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共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

王佳则基于延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出激励学生、教师、学校、社区五个系统形成合力的“五位一体”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情况是以“五位一体”模式为导向选用教材教辅;以“五位一体”模式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五位一体”模式为目标进行教学考核;以“五位一体”模式为外延拓展课外活动。这一模式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她认为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和社会各方面需求较难统一;社会工作教育实践超前、资源丰富,但是专业教育的内生性资源不足;社会工作职业评价、社会工作博士教育培养有待加强,实务认证和教育认证存在脱节;中国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差异较大是这一模式存在问题的五大原因。

唐咏通过比较中美社会工作硕士(MSW)的发展现状,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硕士(MSW)培养的品牌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经过七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规范办学和院校竞争阶段。品牌建设是中国MSW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MSW的培养设计、师资力量和实习路径的三个方面的差异,提出MSW的品牌建设需要设计多元化和系统化的培养方式。其中培养设计强调选拔方式、培养类型、课程提供、质量控制的把握,师资力量强调实务性和学术性,实习路径强调职业化和多样化。她指出中国社会工作硕士的品牌建设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系统的培养方案,严格的质量管理,来塑造MSW的品牌形象。

督导对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和确保服务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训练方法。受国情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工作面临挑战,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林霞从社会建构论视角出发,探索本科层次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她首先通过介绍目前社工实务水平被质疑的现状阐述其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说明了她在研究中运用社会建构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她以北京城市学院实习督导教育为例对社会建构的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新型的督导关系应该转变或弱化自己在传统实习督导角色中“专家权威”的角色以及加强“宣传者”角色。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她提出在地性具有张力的实习督导教育模型。

香港小群益会李律文主任则以澳门社工督导人员培训为例,来阐述前线社工的督导需要与发展。澳门社工督导人员的培训是由澳门社会工作协会邀请了香港社会工作者一起参与的培训课程,主要介绍课程的内容及评估,强调理论、技巧和需求。这次培训的成效主要体现为督导行为在行政、教育、志愿方面的转变。他认为在以后培训中层社会督导中需要让督导处理好行政和实践两个角色的转变、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知识教育。他进一步阐述在今后的培训中要拓宽督导视野,提高督导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倡导督导学习形式的多元化。

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可以从人力资本方面推动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发展。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政府逐渐意识到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因此,2012年国务院推行加快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社会组织中。但是,政府不清楚怎样评估社会组织的服务效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副会长区洁盈基于顺德区鹏星社会工作机构实践中的反思,剖析第三方评估方法的效能。她认为,目前内地社会服务机构的评估问责制度中,评估主要以外部评估为主,其中第三方评估较为普遍,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顺德鹏星自2013年起除接受第三方评估外还启用机构内部评估机制(自评机制),对机构的项目进行不同维度的针对性评估。自评机制与第三方评估类同,但结合管理层、督导会议的意见以及日常对项目的跟踪,了解掌握服务的实际情况,是持续漫长的过程。她提出问责和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服务的素质。我们应该引入真正的用者参与;去除“查找不足”、“追究”的观念;对购买服务双向充分沟通;鼓励以评促建的态度。

曹迪则以LH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研究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她从“购买什么服务”的视角进行了购买方式分析,从“如何购买”的视角进行了购买模式分析。通过LH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个案研究,她认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能够保证有效充足的资金开展服务,在购买前对受益群体做充分调查,保证了服务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因此,她反思LH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政府购买服务,认为服务对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应以社会工作让人们主动致力于解决日常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为使命。

此次会议,反应出当前新时代社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对这些新的挑战做出具体的回应和探索。除上述议题外,与会人员还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大陆社会工作与香港社会工作区别、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美国社会工作教育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这将对华人社区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陈锋、陈涛,2017,《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社会工作》第3期。

[2]马凤芝,2014,《社会发展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3]童敏,2009,《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4]杨超、何雪松,2017,《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学海》第4期。

[5]郑功成,2008,《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6]郑广怀、向羽,2016,《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社会工作》第5期。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