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重塑研究
2018-03-31黄彬冰
黄彬冰
(福建医科大学办公室,福建福州350122)
进入21世纪,科技带给人类的进步有目共睹,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的建立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工具,也不断催生着各类软件和网站的开发,各种媒介顺应时代的召唤应运而生,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微博和微信。各种“微”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广受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的追捧和喜爱。“微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快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话语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运用话语等手段来引导、教育、启发、规范受教育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属于教育学话语形态中的一种,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形态,具有双重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保障。“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能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伟”时代,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难以控制的“危”时代。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境遇
(一)削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话语主体的扩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提出严峻的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微信息数量的扩张相比呈天壤之别。“微时代”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大量用图片替代文字,再加上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也促成信息的铺天盖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在恒河沙数的信息中稍纵即逝。其次,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微信息便捷的传播模式备受大学生的推崇,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发布、接受、转发、评论各类信息,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却停留在课堂和官方网站上,内容若无法与现实问题及时链接,很难吸引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促使信息在网上疾速转发,则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关危机[1]。
(二)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单一性
“微时代”大众话语权的崛起,自由言论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异军突起,微信息泛滥成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为沧海一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各国的文化蜂拥而至,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各种迷信、腐朽、落后、低俗、色情、极端的言论和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抵御能力较弱,易受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截然相反的观念影响。娱乐化和物质化的微信息容易误导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阻碍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学生在微信息中喜欢发布心情和生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创造者和推动者。在这种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言分量逐步削减,其流传度和吸引力也逐步减小。
(三)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导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以及与世界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寻求中国特色、中华风格、中国气派,但是在网络发达的社会,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在不断地瓦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大都是宏观上的理论,而微信息却是虚拟的微观世界,用宏观的话语规范来引导微观的言语行为,改变逐渐在微媒介中形成的网络话语体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本应是话语权的主导者和掌握者,但网络社会却要求人人平等,微媒介更是提倡人人都是自媒体,两者在网络社会中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本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是习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作用、方法本质等方面最形象的论述和指导。笔者通过习总书记生动的比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本质。
(一)突出主体的自我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盐”功能,就像我们一日三餐中的主要调味料一样,高校教育是不可能离开像盐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要注重话语的差异,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样,要重视区别对待,贴近大学生的口味,恰如其分、因人而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信息,一方面要借助强制性的话语方式来满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总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说服、吸引和感召等非强制的话语方式来增进话语双方的理解、接受和认同话语所承载的思想政治信息。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摒弃实践中的主客体二分现象,建构和谐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消解教育者话语霸权;另一方面还要保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话语张力,突出话语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二)注重大学生的思想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掌握适度原则,注重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工具,是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和认同的主要方式,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所倡导的价值体系,更好地了解和践行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法律制度。因此,“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改变传统的命令式、灌输式方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引领社会的风气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必须与时代结合,与世界接轨,向更加微观的领域发展。盐过淡则无味,要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最佳宣传方式和途径,从而有效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
(三)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渗透到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不能只关注高校教育的内容,还需涵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各个领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非单调、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表达,可以体现在一部电影、一首诗歌、一段新闻、一本书籍、一封信件之中,它可以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和人们社交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同复旦大学“女神”陈果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到人生、爱情、心理学等方面,广受学生欢迎。就像盐要充分溶解在食物中一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思想文化”于无声处,充分结合文化的内容调和味道,做成让大学生爱吃、想吃、百吃不厌的精神大餐。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革创新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供进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改革中前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主体的协同创新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生活实践中各种小道理感悟社会发展和人生追求的大道理,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3],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形势与政策课老师要注重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专业课老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辅导员要提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专业化成长和职业化发展,及时有效应对各类学生问题,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一些落后、过时的思想和话语,我们需要对优良的文化进一步宣扬,很好地继承和延续具有中国魂的思想和精神。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现代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忠诚爱国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以及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微时代”的“微话语”丰富和发展它们,具有感染力,体现时代性,还要富于创造力,不断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精神和灵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还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面临各种新情况时,建设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对现实的生活和实践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还要充分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入部分有效内容加以改造,同时输出自身的文化特质,在不同文化的共享和调适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世界意识形态的争夺战中既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也对国外意识形态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引以为戒。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载体创新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却渗透于所有的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材料。近两年中央电视台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寻文化之根,在众多娱乐化过重的节目中如股清流俘获万千观众的芳心,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示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材和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一种文本话语,是大学生认识历史和世界的重要窗口,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载体创新要从教材和课程入手,构建涵盖纸质和数字化,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应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采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美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还必须回归生活和现实,微博和微信在大学生参与人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新建和转移势在必行。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宣传和筛选健康向上的内容,提高甚至重塑话语权。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网络话语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体现在网络话语中。要摈除不良思想侵入大学生的价值和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微话语”中加强舆情民意的监督和引导。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制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通过完善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统筹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工程的实施[4],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微时代”每个人都要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把该把的关把好,该上的课上好,该提供的服务保障好。总之,就是要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真正形成党委统一抓、一级抓一级、全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紧密衔接好,形成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大思政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