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的思考

2018-03-30周春林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遵循原则十九大精神

摘 要: 高校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分析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采取的措施,其目标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大学生能否“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品性,真正入脑入心。在积极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机制保障,优化推进“双三进”。

关键词: 十九大精神 双三进 遵循原则 机制保障

党的十九大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提出六大理论创新点,包括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阶段和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六大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中要通过整体补充、部分融入和通篇贯通的方式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简称为“三进”)。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做好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学习空间,开展十九大精神“进社团、进活动、进宿舍”系列主题活动,并称为“双三进”。“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主阵地,“进头脑”是核心、是目标,这三者之间环环推进,缺一不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进社团、进活动、进宿舍”是“进课堂”主阵地的拓展。在实际运行中,“双三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整合高校德育的内外部要素,构筑和创新高校德育的机制保障,将十九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一、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成果与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相融合。一方面,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众化的过程是使其由理论的升华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过程,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本身具有的科学性、渗透性、彻底性、现实性和凝聚力、吸引力、征服力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推动不同层次人群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十九大精神大众化过程是必要的,“青年强则国强”。另一方面,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精神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现状需要。从实践价值看,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实践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自觉用来指导实践,熔铸在内心,外化为行动,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二、积极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采取的措施

1.整合教学内容,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深入研究阐释理论,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教育者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1]。也就是说在“双三进”接受过程中,教师作为接受活动的中坚力量与方向盘,发挥对接受活动的组织、引导与调控作用。教师做思政工作,就像“全心全意做大餐”。要做好这个“大餐”,首先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其次是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口味,甜的还是咸的,清楚学生有什么特点。知道厨房有什么,你想做一顿大餐,如果发现厨房里面料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的话你要买,去购置,去充电。在全面体现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思政教师认真梳理,把不同章节《十九大报告》的新表述与教材主要知识点对比,找准找好结合点,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教材章节之中,明确讲授内容和讲授重点。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章中,教材表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十九大报告》新表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增“文化自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文化自信”是本项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落到实处。

2.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

大餐备好,大餐如何送给学生、怎么送,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国人评价饭菜好不好,叫色香味俱全,要从形式上、包装上、内容上花一些心思。从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做一些充实和补充,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实际,在以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让十九大精神生动“进教材”。例如,开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括项目主题、学生任务、老师总结、评分标准。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项目化教学分小组进行,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分工与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完成时间为期一周,也就是提前一周时间布置给接受任务的小组。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结合任务目的,对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运用的理论诠释、把关,对任务方式提出指导意见,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翔实,事例真实,见解准确。尤其是立意,要把十九大精神最终落实到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或行为处事方面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层面。成果展现过程要安排紧凑,控制好时间。形式上,要注重情感交流,有感染力;内容上,要切合布置任务的主题,精练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有负能量的言语。

这种项目化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审美疲劳、教学枯燥的说教面孔。学生当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信念和信仰选择信息,相比老师讲解更愿意主动接受。

3.创建载体,推进十九大精神“进头脑”。

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Howard Gardner)曾指出:当今的大学生是互联网一代,他们“不仅沉浸在APP里,而且把整个世界认为是APP的组合,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一系列有序APP的集合,又或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单一的、延展的、从摇篮到坟墓的超级APP”[2]。通过对大學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现象调查发现,“上课经常使用手机的为32.5%,偶尔使用手机的为41.3%,两项之和已达到73.8%。可见,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3]。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手机利用网络优势,与智能APP软件、互动PPT、移动互联、云等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我们的口号是:“上课时,你一定要像记得带教材一样记得带手机”,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十九大精神。教师将关于十九大精神的每个项目的微课件、微视频、微访谈、阅读材料上传到“e学堂”平台,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微课”、“微访谈”等“多微实践模式”与学生线上互动。这种互动不是传统课堂上的老师与被提问的个别学生互动,而是与全体学生互动。互动参与者通过答疑、讨论,不仅师生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不同院系学生之间也能互相交流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

4.拓展阵地,推进十九大精神“进社团、进活动、进宿舍”。

成立“十九大精神师生宣讲团”,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眼中的十九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校党委部署,协同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成立“十九大精神师生宣讲团”。“十九大精神师生宣讲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名骨干教师和6个二级学院20名优秀学生骨干组成,宣讲学生经成员选拔、选题确定、教师指导、备课试讲,先后面向商学院和会计金融学院等学院青年学生进行主题公开宣讲。以“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密结合新时代特色。20多名优秀学生骨干以“95后”学子的视角为着眼点,从“我为什么要入党”、“奋斗三十年,建设风清气正的美丽家园”、“新思想、新方略厉害了我的国”和“新时代我们在骄傲与自信中砥砺前行”四个方面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依次带动全校学生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同龄人的视角讲述、学习十九大精神,见证我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使全院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以新的精神状况和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努力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十九大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

师生宣讲团还在各学院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新闻十分钟”等接地气的“学生眼中的十九大”学习活动,进一步以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領发展。另外,不定期地举行文化艺术节,“进宿舍”成日常化,进一步拓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阵地。

三、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策略思考

1.遇到的问题。

自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各高校迅速行动,高度重视,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当然,就目前来说,高校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取得一些成效,但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在:1.深入理解理论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品性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而当前,对理论的介绍性、宣传性占有很大比例。2.具体实践性不强,实践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从根本上说,十九大精神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它的良性运转将直接推动十九大精神导向性的实现。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运用,“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把“实现路径”真正转换为“具体实践”,是“双三进”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2.针对问题的思考。

(1)在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遵循政治性和共鸣性相结合的原则。政治性是“双三进”的内涵导向。政治性是国家独立自强、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一脉相承的政治信仰。同时,坚持“双三进”推进过程中的政治性,根本目的在于抵御负面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鸣性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将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讲好、讲透,使学生在心中逐渐形成真挚、持久的信念,能否与学生共鸣是能否保障实效的关键。其次是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科学性,要求思政教育者用喜闻乐见的带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形式,艺术性是“润滑剂”,易于接受。当然,这种艺术性,不仅表现在语言风格,而且表现在情境设计上,更包括教育者拥有积极的热情和激情感染影响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活动是学生由对十九大精神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中介。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学生对于十九大精神有没有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与他们接受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对十九大精神的认同、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育者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第三是遵循教育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目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不是流于形式的灌输说教,学生这耳听、那耳冒,而是要结合新时代,结合当代大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注重实效、长效。

(2)机制保障。创新高校德育的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协调机制、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探索与十九大精神“双三进”要求相适应的德育机制构建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的创新,着重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和物质投入等方面保障“双三进”有效运行。如科研经费的保障,教师真正教科研并重;改革测评机制,突出考察十九大精神学习成果,测评方式改革,网络化试题,便于操作,有效检验“三进”教学效果;改革奖励机制,评职称向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倾斜,学生奖励可与评奖学金、社团学分认证挂钩,等等。机制创新保障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扎实推进十九大精神“双三进”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3.

[2]Howard Gardner and Katie Davis. The App Generation: How Today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7.

[3]王靖.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课堂质量控制分析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6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基金项目:

2018年江苏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概论课”接受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JSSZYB027)。主持人:周春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党建课题《结构与运行: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JSZ17201)。主持人:周春林。

猜你喜欢

遵循原则十九大精神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谈基层电大教师网上教学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