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8-03-30郑婷婷

黑河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教育

郑婷婷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十分重视信息教育技术,2000年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决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17年过去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部分层面上依旧存在不足。本文主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和现状进行了概述,简要地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与技术教育;信息素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对信息应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知识和技术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发和应用虽然比较简单,但仍有许多问题被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上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予课堂新的动力。通过基础信息的收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如教学、课程,引进信息技术和伦理文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等。这些基础的技能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并保留重要的文件,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不同组织教学,根据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发并构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针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这一问题,纵观信息教育技术自列入中小学课程以来的这几年,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其中,畸形的教育教学氛围尤为严重,大大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由于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不是升入初中时的重点侧重科目,使得学生和学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并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的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教学的摆设,学生将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都不受重视,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学校应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教育氛围缺失,教学环境落后。首先,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地区教学设备相对陈旧、数量较少。资金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信息技术教育耗费很高,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硬、软件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机房,有些学校的机房设备是上级很早配发的电脑严重老化,甚至报废,根本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虽然部分学校负责人意识到了建设校园网并不断更新升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和更新,致使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下。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匮乏,专业化发展严重滞后。在基层学校中,很多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由其他教师兼任,教师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在岗培训、信息技术教研等,加上教学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学校负责人管理方法单一、落后,导致绝大多数的信息技術教师工作热情遭受打击,再加上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初级教学环境建设氛围不浓。此外,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各种学科的整合认知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其教学观念畸形。

2.教学方法片面,实践操作性不强。在小学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基础的课程教学,有效地结合了信息知识和技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养成的阶段,受教育者尚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层次教育,德育教育更是沦为一种口号,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3.学生兴趣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适应性。在这一阶段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任课教师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书本知识的内容架构严重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导致在知识授课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构建策略

1.重视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主观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高,学习能力就越强,反之,就很难取得较高的学习质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去看课程、看教材,采取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探索他们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践行其所学到的成果。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按照课程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各自的任务中完成学习。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鼓励”和“认可”对学生们学习热情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因此,作为任课教师,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同时,其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必须适合时宜的进行改善,牢牢把握学生们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非主干课程,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情况,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和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必须提高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知,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

2.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通常采用多种形式的媒体作为教学途径,包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他们还具有很强的探索与求知的精神,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为了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动画来阐释教学内容,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动力,能够使学生们在枯燥单调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墨守成规和习惯性的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这种做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任务就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生动形象的传递给学生,而照本宣科似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到了固定的框架当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第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作为教育客体,学生不能有效地发散思维,存在着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抹杀。第三,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很难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被扼杀,最终导致这门课程难以学习。第四,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充分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主动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林.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一代(下半月),2012,(3).

[2]李红岩.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8).

[3]王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思考 [J].科学咨询 ,2010,(15).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小学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