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8-03-30张长军

黑河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生态课堂个性

张长军

[摘要]生态课堂理念首次被引入,是在2003年张向葵所写的《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一文中。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视角。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眼光和方法,借用生态学的思想和思维来考察课堂教学,研究教材、教案、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调节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相比,生态课堂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上,都显示出一些独特性。本文通过对生态课堂的内涵、特征等问题的探讨,使教师明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才能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追求原生态、高效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要素;个性;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塑造人、培养人的学科,肩负传承文明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生态课堂的话题更是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要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其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生态美,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生态课堂及其内涵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空间也更大。了解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是教师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理解生态课堂,应该从“生态”“生态学”兩个词入手。

《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生态”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二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将它们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的眼光、方法,借用生态思想、生态思维来考察课堂教学,研究教材、教案、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以此协调课堂教学。生态课堂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是一种符合教学主体生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在“生态课堂”中,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单指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包括学生个体心智、心理、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而要达到尊重个性基础上的发展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从生态学的角度,协调、处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与课堂环境的关系、教材与教案的关系、教案设计与教学现场的关系。在这个系统内,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以学习语言为本体,相互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和情感,使师与生、师与文、生与生、生与文之间产生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从生态化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课堂,就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更要遵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其片面性,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等。而生态课堂的构建,会弥补这种缺憾。与传统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相比,生态课堂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的

传统课堂教学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生态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强调人的发展。

2.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重讲授和练习,知识单向传递多,学生的参与和反馈信息少;生态课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教学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预设的教案逐步进行讲解,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生态课堂除了重视预设外,更注重课堂生成,课堂更加生动、和谐,富有吸引力。

4.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单向,学生参与度小,教学效果低下;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从与传统课堂的对比来看,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生命性,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张扬学生个性风采,关注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散发出绚烂的色彩。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既然小学生态课堂的本质特征是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那么,教师就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制定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来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同时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独立性,使语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四、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应挖掘学生潜在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

1.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以前的备课主要是备教材,根据语文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新课程下的备课,主要是备学生,除了研读和揣摩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外,还要考虑课堂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备好以下几点:(1)上课前,学生要作什么准备,思考什么;(2)课堂上,学习小组如何组织、讨论;(3)学生探究中,如何点拨、引导;(4)老师在哪些地方讲解,如何讲解;(5)练习如何设置、设计,包括写字、阅读和写作。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教案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用教案带动学生。

2.上课做到重构教材、教案与学生的关系

曹永鸣老师曾谈到她构建生态课堂的三个阶段,即“解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案”“重组教材,带着教案走向学生”“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三种不同课堂的生态,带来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当教师只会解读教材时,教案是“死”的,即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很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主体地位没有实现。当进入“重组教材”阶段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课堂外在的推动者,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教师经验不足或能力不够,可能导致课堂失控,探究无果,教学效率低下。只有在第三阶段即“活化教材”时,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时,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被整合起来,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经历的教学活动中都有进步,实现了教学相长。

3.课后做到有效的联系与沟通

不少教师认为,课上完了“生态课堂”也就结束了。其实不然,课后同样不能忽视,它主要是指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呵护与关心,即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做到良好的联系与沟通。课后教师要找时间与学生交谈,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以便调整或改进教案。同时,要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反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希望,获得家长的支持。

课堂是学生提升精神和文化素质的主阵地,是学生生命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场所。生态课堂是从生态的角度,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要开展有效、和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进而为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伟平.如何创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J].文理导航,2015,(12).

[2]张雯宣.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探讨[J].科教创新,2015,(07).

[3]范宝艳.浅谈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建构[J].新课程 (小学 ),2013,(12 ).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生态课堂个性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