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视角下词汇现象“假+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2018-03-30李明瑞
李明瑞
摘要:当今时代,在一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了违反常规表达方式的词汇现象。作为一类词汇现象,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变化,值得思考和探讨。本文以当下流行用语“假+名词”结构为例,运用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语义分析方法,探讨该词汇现象的语义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说话人使用该结构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语义侧面;基体;语义域;“假+名词”
一、问题的提出
a. 这是一幅假画。
b. 他为人并不老实,总是说假话。
c. 他买了一部假手机。
c. 我一直是假食欲。(新浪微博)
d. 我可能遇到了一个假小明,他平时根本不是这样。
以上例句中,例a,b,c 都是合法的表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假+名词”结构所凸显的是对比义,与真实情况恰好相反或不同;在该名词的语义域中,存在真假的性质,因此说话人在语言环境中凸显的语义就被激活。在“买了一部假手机”中,手机是物质实体,有真伪之分,在激活“手机”的语义时,不同的语义可以被凸显,可能是真,可能为假。但在例c,d中,食欲和小明会有真假之分吗?食欲、小明与手机不是同类的名词,手机是普通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食欲和小明,前者是抽象名词,后者是专有名词,没有数的差别。小明是现实的人,还会有真假吗,这是不合常规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可被形容词“假”修饰,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这些例句在句法上还具有特殊性。例如:
f. 这部手机是假的。
* g. 我的食欲是假的。
* h. 小明是假的。
由上述例句,可以总结出:诸如手機一类的普通名词可以实现句法移位,既可构成“假+名词”结构,也可以把名词提前,形成主系表结构。综上,通过语言现象的对比分析,以下三个问题是本文着重探讨的:1.“假+名词”结构的特点2.“假+名词”结构的语义3.“假+名词”结构的准入规则
二、理论依据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义分析理论为依据,运用侧面,基体及语义域的知识探讨本文提出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看重语义研究。兰盖克和泰勒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二人的观点,认知语义的分析强调语义分析的概念方法,即运用认知语义分析理论的三个层面来分析语义:语义侧面,语义基体,语义域(Taylor 2002)。
语义侧面为语言单元在特定语境下凸显的语义层面;语义基体是侧面的基础。语义域是一个更加普遍的百科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意义单元的概念化才得以实现。认知语义学中最常见的关于语义侧面,基体和语义域的解释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Taylor 200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凸显的意义就是正对着直角的线段,直角三角形就是整体的语义域,包括直角边,直角,两个锐角,斜边。斜边表达的意义在整个三角形的语义中得到凸显。如果离开这个语义域,那就与一条普通的线段没什么区别。再例如:我吃了一个红苹果。苹果作为一个普通名词,被凸显的是其颜色的语义层面,诸如其重量,产地,大小等都没有被显影。在苹果的语义中,颜色的性质是其语义侧面,而整个语义的集合就被定义为了语义域。在“隔壁的老大爷喜欢吃陕西苹果”一句中,所凸显的就是苹果的产地,颜色意义就没有被激活。通过以上解释,我们理解了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语义侧面,基体和语义域的内涵。在以下分析部分,我们就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假+名词”结构的意义及相关问题。
三、分析部分
以上的讨论也提出了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以及抽象名词这三类的差别。认知语义学认为名词凸显的是物质实体,名词之所以被形容词修饰,是为了更清楚的表达出名词的特征,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即为了凸显该名词所具备的某一部分语义,因此在“假+名词”结构中,是为了凸显该名词的真伪,一般情况下,能被鉴定真伪须具备的条件是该类名词是物质实体,能被切实感受;该类名词需有真伪之分,且两种对比的语义需共同包含于该类名词的语义域中。因此,诸如“这是一幅假画”之类的表达,就易于理解。“画作”既是物质实体又有真假之分,说话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将其两类性质有选择性的凸显出来,被凸显的即为语义侧面。而在“我一直都是假食欲”中,名词食欲属于抽象名词,并非像“手机”、“画作”一类的物质名词一样触手可及,因此,把它放在形容词“假”后,违反了常规的语法规则,使其具有了特殊性。在本文,笔者试图提出这样的假设:诸如“食欲”、“小明”之类的名词放在形容词“假”后,表达的是与惯常习惯或行为相对及相反的涵义。现代汉语中“一反常态”一词可以用来形容这种情况,在违反常态的情况下,可以说其具备真伪的性质。在“假食欲”结构中,语义并非是食欲的真伪,而是凸显与以往的惯常性习惯不同的涵义,即食欲会因不同因素发生显著变化,给人造成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再如“假小明”,该结构所想凸显的是小明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与以往不同的,为了表达出小明行为出现异常的涵义,其中,小明是多种语义域的集合,而行为的不同则是所要凸显的语义侧面。至此,笔者已经对流行语“假+名词”结构的表义进行了分析。至于该类结构的准入规则就是语义域含有会出现变化的语义性质,并且这种语义性质呈现出与以往性质不同的一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此外,这类名词在语义上,还是多种语义范畴的集合,因此才会在凸显意义时出现不确定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流行语“假+名词”这一词汇现象作了解释,并通过对语料的对比,笔者提出了假设,分析了该类结构的语义及其准入规则。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以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语义分析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流行用语“假+名词”结构以及其背后所凸显的意义层面。通过对该结构的语义分析,也体现了认知语法在语义研究层面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U.K.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