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2018-03-30付传林爽
付传 林爽
摘 要:对任何教学组织而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问题都是重中之重。该问题的解决关乎教学组织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关乎教学组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更关乎教学组织成长目标和青年教师成长目标的有效契合。因此,从大管理平台建设着手以拓展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管理边界的理性认知、从大数据平台建设着手以实现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管理发展的准确预判、从大教学平台建设着手完成对管理课堂的时空延展、从大服务平台建设着手加深对管理真谛的定位审视,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管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212-02
就公共管理类学科门类而言,它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己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高产出能力为价值旨归。公共管理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除了为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外,还要求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满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育、建设需求。仅就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而言,本文认为需要如下四个平台作为保障。
一、大管理平台:拓展对管理边界的理性认知
从横向来看,管理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和单位;从纵向来看,管理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从地域来看,管理存在于国际、国内、全社会、各地区、各城镇、各乡村、各社区[1]。对于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学位专业划分的细密性所导致的青年教师对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各专业了解少、吃不透的问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从部分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看,由于学校性质定位、师资力量限制和專业归口学院差异,导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没有本科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归口农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归口教育学院。
对部分高校而言,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的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仅局限于行政管理专业,而对同一学科门类的其他专业知之甚少,没有形成公共管理大学科门类概念。同样,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同级别管理类其他学科的认知也有待加强。例如,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业管理等管理类学科的研究、认知,更有助于在教学、科研语境下划清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从而在破解公共管理困境时,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基于管理一级学科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思考域。
从大管理平台的构建角度看,可首先在校内搭建管理类一级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助推管理类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青年教师间的广泛交流、彼此学习借鉴;也可在校际间建立更为广泛的交流渠道,如文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间建立起交流关系,尝试探讨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如何解决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建构中面临的问题,也可尝试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的理论思维引导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向前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在共性的探讨中,透析出个性;才能在个性的发展中,找到共性的方向。这一过程必将加深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对管理边界的认知,从而在横向比较和纵向延展中不断完善思维触角,形成逻辑更加缜密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了上述逻辑体系,才能在授课中把握住课程的灵魂,才能给学生搭建起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框架和必备的学科体系。
二、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管理发展的准确预判
能力建设是任何探讨“全面发展的人”问题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能准确掌握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脉搏,预判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本身就是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学术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面对国内、国外雨后春笋般生成的管理类著述以及管理实践中纷繁复杂的管理现实,如何才能预判管理理论和实践繁荣背后的发展趋势呢?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回答便是:要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构和使用,淬炼准确预判管理发展趋势的最核心、最关键资源。这既是国内外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的定性过程,更是拾级而登站在管理前沿的过程。具体教学实践中所讲授的理论前沿问题,也必将是较好的科研选题方向,从而通过教学的积累促进科研选题的生成。而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也必将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激发学生学习、科研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所以,如何帮助青年教师从繁重的生活压力、教学压力、评职定级的科研压力中走出来呢?回答是:必须将大数据平台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生态。”[2]因此,可由学校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学院等主体牵头,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这可敦促青年教师在认知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外推式”培训和“内省式”消化相结合的培训学习方式,将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紧密地融入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中。大数据分析带给课堂的直观性,将吸引同学们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课程结论,将作为授课的逻辑起点和课程教学验证的对象,必将极大地提升授课的逻辑性。可以说,“直观性”和“逻辑性”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赋予了一个课堂最为重要的意义。其中,逻辑性的内容通过直观性的形式得以完美呈现。
在上述培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还可通过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监督检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从而推动虚拟教学技术、数字教学平台、精品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在线教学效果监测反馈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从而为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洞察管理发展的动态、立足管理发展前沿,提供不可或缺的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可系统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与规律,从而改变传统“漫灌式”教学内容转化为“精准式”教学资源推送,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真正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
三、大教学平台:完成对管理课堂的时空延展
管理在书本上,更在实践中;管理课堂既在学校里,更在社会具体管理实践中和网络大平台上。因此,完成对管理课堂的时空延展,形成大教学平台,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更是在根本上提升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明确地指出《大教学论》中的“大”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3]。按照上述教育目标指引来评价当前的大学课堂,其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且任何一门课程也只能完成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贡献度。所以,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大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大学教学平台,现实意义是重大的。
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通过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践工作、挂职锻炼,可为管理知识、技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衔接提供比较坚实的基础。从人力、财力、时间成本消费看,此法是最能节约成本的做法,也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重要手段。在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展大教学平台的同时,也可通过培育校外兼职教师团队的形式,拓展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从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看,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应是主力。通过校友會的沟通,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邀请本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从身份认同看,一脉相承的学科专业基因必将拉近不同届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程内容的有序展开提供情感平台。从讲授内容看,不论是个人的学习、工作阅历,还是发展规划的设计,都将为在校生提供“可复制”的学习平台。当然,在培育校外兼职教师团队过程中,若能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双向协同发展建设等途径,打开对外交流的平台,也必将给学科专业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规范的工作平台。
四、大服务平台:加深对管理真谛的定位审视
从大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看,主要指向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的整体建设。除了上述作为组织存在的服务主体外,也应该将青年教师纳入服务主体中,从而让其体会接纳服务的归属感和付出服务的荣誉感。从服务内容方面看,包括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做到思考周全细密,起步稳妥扎实;也包括对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压力等的介入、干预,从而在思想、情绪上为青年教师减负,使其轻装上阵。从服务方式建设上看,可充分利用学院入职宣誓、荣休仪式、周年庆典等重要时机,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感受和谐氛围,体会集体力量,增强青年教师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可充分利用青蓝互帮、一对一指导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成长配备学术指导教师,使其尽快融入工作中,减少入门期的转型时间,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胜任感。在具体服务手段的选用上,可充分利用教研室、学院或学校公众号,增强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在沟通交流中给青年教师抒发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避免“积郁成疾”。
教书育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育人”既包括育学生,也包括育老师。所以,只有给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以厚重而又不乏创新活力的学术传统沃土,坚守而又敢于直面方方面面问题的学术科研团队,才能使其有动力上讲台、有信心搞科研、有能力处理“家务事”。而这些良好夙愿的实现,既需要上述管理平台、数据平台、教学平台以及服务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做保障,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协同努力。可以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合力而为。
参考文献:
[1]徐寿波,许立达.大管理科学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
[2]刘贵芹.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1.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