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03-30叶玉华叶飞霞

关键词:虚无主义大众话语

叶玉华,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中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近年来,在思想多元化的客观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传统文化、重评近代革命、否定党的历史与文化的手法,肆意挑战党执政的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时指出:“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2]。因此,应该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向的把握,特别要加强对其传播新变化的研究,提出有效的抵制和消解策略,这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变化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转变

新兴媒体时代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客观便捷的载体,使其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兴媒体。

1.从仅依靠传统媒体的有限传播到主要运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当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借助相关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与新兴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 7.72亿,普及率达到55.8%[3]。高速发展的新兴媒体技术被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用于大肆传播其思想,使其影响呈扩大趋势。

2.从传统媒体的低速传播到新兴媒体的快捷传播。早期传播媒介主要有传统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等,受版面、发行量、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速度相对有限。而靠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新兴媒体,以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具有聚合性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可以产生高效快捷的传播效果。

3.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影响到新兴媒体时代的广泛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之初,由于传统媒体的有限性,其传播速度较慢,产生的影响有限。但如今,因新兴媒体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范围与速度变得无限且更加快捷,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甚至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借助新兴媒体公开、直白地表述观点,引来一些缺乏对历史正确认知且是非辨别能力欠缺的网民跟帖、点赞、转发,使其影响力不断放大。

(二)传播维度:从单一维度到三维度并存

随着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的变化,它在传播维度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一维度转变为学术、大众文学、大众娱乐三维度同时存在,使其观点在学界和社会各界蔓延开来,辱先烈英雄、攻党史国是、去本质反规律,以及颠倒黑白,产生了恶劣影响。

1.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之初,传播维度单一,主要以学术维度出现。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人,包括西方反华势力,通过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举办讲座等学术研究的方式,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及观点。

2.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不再局限于学术维度,大众文学维度开始大量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常常利用大众心理和娱乐偏向,运用影视形象或博人眼球的文字来表达观点。如运用影视节目、小说、传记等方式传播带有错误政治倾向性的文艺作品,否定“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学史,否定党的历史。如小说《软埋》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土地革命历史的所谓文学作品。

3.为了大肆传播其观点,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大众娱乐维度来扩大其影响力。采用解构宏大叙事法,不断以“戏说”“笑谈”“大话”等方式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领袖人物、历史事件,使历史失去其真实、庄严和厚重,使大众陷入庸俗、媚俗、低俗的泥淖。

(三)传播内容:从否定历史到否定历史与现实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从否定历史转变为否定历史与现实。

1.历史虚无主义擅长颠倒黑白,以“重新评价”“反思历史”等手法,黑化与歪曲党的历史。偏离唯物史观看待问题,采用片面思维方式,借助西方价值观来解构党的历史。如重新评价“五四”精神,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进行解构,等等,企图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知体系,否定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的幌子,预设价值立场,只截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从否定、抹黑英雄人物来增加其否定历史的信服度,到否定革命领袖,不断解构主流价值观、消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如对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肆意践踏、恶搞,对毛泽东同志全盘否定,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4]。

3.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历史到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受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具有相通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极力否定。如提出“狼奶理论”来解构我国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党的历史上曾犯的意识形态错误来否定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等。显然,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的理论工具。

(四)传播话语:从学术话语到学术话语与世俗话语的结合

随着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话语也越来越多样化,由学术话语转变到学术话语与世俗话语相结合。

1.从论证推理到随意编排。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初期,话语表达属于论证推理式。如在《河殇》中,作者以地理环境论为论证依据,认为西方近代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其海洋文化,而中国近代的落后归咎为黄色文明的束缚。作者通过逻辑推理,来宣传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将一个民族的兴衰简单归结于地理因素,显得荒谬。当下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推崇者,则时常毫无根据、毫无逻辑地随意编排历史事件。如随意解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敌后战场的作用,毫无根据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敌后战场的分量微乎其微,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等,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文化精神。

2.从学术语言到调侃式语言。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初期基本使用学术语言。如在《告别革命》中,论述“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和“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表明要告别革命。改版前的《炎黄春秋》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是教条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学术性话语传播更多地局限于学术范围内。而今,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传播,出现了大量的对英雄人物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肆意调侃,如“黄继光是摔倒了正好堵枪眼”“邱少云在战场上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吓死的”,等等,不断抹黑、恶搞这些民族英雄形象,甚至造谣,企图解构民族精神。

3.从理性语言到碎片化语言。理性语言讲究证据推理,寻找根据,注重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而今,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演变为运用碎片化的语言来传播,拼凑史料、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随意裁剪、胡乱组合,用所谓的“内幕揭秘”“某某说史”“读史心得”等小文章、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体方式来传播其观点。

二、当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变化的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变化使其呈现出传播影响力扩大、与主流意识争夺受众的力度加大、危害性不断加深的鲜明特征。

(一)传播影响力扩大

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方式从仅依靠传统媒体的有限传播变为主要运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从传统媒体的低速传播到新媒体时代的快捷传播,加上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其传播速度可能以几何级数增大,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维度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维度到三维度的并存,扩大了传播空间,使其在不同领域发生更大的影响,导致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大,覆盖面更广。如果对策不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甚至可能引导错误的舆论走势,产生恶劣影响。

(二)与主流意识争夺受众的力度加大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世俗化,使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迎合了一些人的不良兴趣需求,从而吸引大众眼球。传播者采用华丽的艺术外表将自己的政治利益和价值诉求包装成大众文化产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以及庸俗化、娱乐化的手法,对历史史实进行肆意调侃和解构。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革命无用论”等解构思维,辨别能力不足的民众极易被迷惑、欺骗,甚至接受并认可[4]。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话语的变化也提高了其传播的被接受性,从需要论证推理到随意编排,往往更易于被人们消遣接受,更能满足一些人的求异、解密心理;从学术语言到调侃式语言、碎片化语言的变化,使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中更易于被接受。

(三)危害性不断加深

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了网页、视频、图片等形式大量发布其观点,企图以海量的信息稀释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一些论坛、微博、微信、直播平台以及视频网站,自发或不自觉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其思想观点、散布流言蜚语的阵地,使部分缺乏正确党史国情认知的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抵触,严重干扰了主流意识发声,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革命史、党史,在对历史的选择性否定、选择性失忆中,企图解构党执政的历史依据,挑战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变化的应对策略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5]。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危害,需要唯物史观的客观环境及制度保障,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认同。同时,结合传播学规律,创新传播方式,积极发声,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打造优良的唯物史观传播的客观环境

打造优良的唯物史观传播的客观环境,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根本基础。要坚持执政为民,服务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表明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初衷与信念。在坚持执政为民的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之事,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从而打造优良的唯物史观传播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不攻自破;要努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改革成果是否做到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这都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可度及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抵制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6],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更实的安全感,增强人们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从根本上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土壤。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实际上是西方话语不断渗透的必然结果。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根本保障。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意识形态话语建设,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注重话语表述可接受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改进党和政府的话语表达,善于用有中国特色、国际社会认可的语言表达与世界沟通,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地位[7];要重视用有力的物质话语来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底气,充分宣传好、展示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让人民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各方面发展的成就产生自豪感,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提升对大众的价值观引导力度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众的价值观引导,以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这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过程就是不断否定和歪曲党史国情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党史国情的研究教育,引导大众正确认知党史国情,坚定道路自信。通过深化对党史国情、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重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重视情感培育,打好精神底色。在科学把握党的历史主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理论宣传能够更好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引导大众正确认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既造成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也造成民族思想上的矮化,影响民族的自信心和国家安全,影响民族在科技人文思想方面的创新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四)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

运用传播学规律以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方法。要重视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效结合,将满足大众的偏好与引导大众相统一,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有学术理论的支撑,又符合大众话语的特点,满足大众的偏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深入人心。要不断创新唯物史观大众化的语言载体,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语言,使理论更通俗化,让普通民众都能够接受[7]。借鉴《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传播方法,将中华经典诗词用通俗的歌唱方式表达出来。要学会用人民群众最常用的语言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并进行有效传播;要注重引导大众正确的价值选择与满足大众的偏好相统一。在满足大众的偏好时,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将引导大众正确的价值选择作为前提,注重将正确的历史知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播带给大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明辨是非,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国情,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为广大民众认知历史、认知国情提供正确的导向。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大众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