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理念和传播模式
2018-03-30杨竹
文/杨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与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助大数据,交通部门可以了解实时路况、农业部门可以指导农业种植、医护人员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健康。我国“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推出,推进大数据战略,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从这一层面而言,大数据已经开始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一、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关键技术与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关键技术
“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全球著名的资讯公司麦肯锡早就给出了定义。他认为: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已经浸入到每个领域和业务职能部门。维基百科对其这样定义: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用软件进行内容的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目前,微软、谷歌、Salesforce、EMG等企业纷纷推出了云计算方案——公有云,公有云的应用实现了各类应用、数据以及资料的整合,将各类摄影资源采用数据化的模式呈现给用户,将摄影师从复杂的网络协议、底层硬件逻辑中解放出来。目前,公有云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核心技术包括两个方面:
1.高性能网络爬虫技术
网络爬虫是一种程序软件,也是网络引擎的基础构建,网络爬虫在商业中的应用较多,集中体现在舆情监控与搜索殷勤上,包括新信息的发现、数据覆盖等方面。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可以针对性的采集、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数据与交易数据。
2.海量存储技术
就目前来看,各个商业数据公司的数据存储方式开始朝着云存储、分布式存储、存储区域网的方向发展,通过存储设备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结合,让存储服务更加人性化。摄影大数据的存储需要应用到现有的云存储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以及分布式数据库,构建专用的摄影数据库,这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曾经有记者用大型计算机对政府数据库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新闻事实,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都曾经推出了数据新闻作品,我国媒体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可以追溯至2014年央视的“两会”报道与“据”说春运,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实现了新闻产业的可视化发展。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新闻摄影让新闻报道出现了质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某张新闻图片,还可以从繁杂的数据中了解个案反映出的问题。在2016年,《华盛顿邮报》一篇利用大数据解析美国枪击问题的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该报道中包含了九篇图文报道、一篇可视化报道,其中详细记录了2015年发生在美国的警察枪击案,包含黑人、白人被害者的环境、种族、是否携带攻击性武器等多种信息,穿插了多张真实的摄影照片,通过这种报道和分析,帮助受众了解了真实的事实,跳出以往个案报道的思维框架。
大数据的到来改变了新闻摄影的规模、水平和范围,摄影呈现出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软件图片”、“计算摄影”、“摄影大数据”等产业链的创新。新闻摄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产业,成为了新的产业类型,特别是在网络图片消费市场的完善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如影像云文化、移动图片、影像IP资源等等,大数据新闻摄影将摄影照片、动画、图形、图表等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受众对新闻信息产生透彻的认识。利用网络的社交性,用户也可以参与新闻摄影,形成多次传播。如,凤凰卫视通过网络、电视推出的“全媒体网络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两会连连看》中,每日用20张拍摄的独家照片来展现报道花絮,日转发数接近14万;在《北上广深体验记》中,使用了目前流行的H5形式,对北上广深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用真实的照片、数据反映出了北上广深青年群体的生活压力,获得了大批受众的认可。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新闻摄影,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理念和视角对待,而是要从全新的行业发展视角进行评估,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与之相符的氛围,促进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理念
(一)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大数据时代的摄影,从创作、传播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数码技术具有强大的编修能力,可以对照片进行精密篡改,以假乱真,导致假的新闻摄影图片横行。加上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便捷,新闻摄影容易被有心之人所利用,由于法律制度和把关人的缺失,导致新闻摄影作品在创作和传播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公众的质疑。
著名的摄影师玛尔塔·希尔曾经提到:“摄影的真实性即用相机将即将发生的事实记录在案,由摄影师通过照片来佐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赋予了新闻摄影独有的权力”,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一些摄影师为了哗众取宠,或者达到某些特殊目的,将真实的图像利用PS进行处理,这无疑违背了新闻摄影的初衷。不可置否,后期处理无疑能够为新闻摄影作品锦上添花,但是后期处理并非“万能药”,如果摄影者没有拍摄出优秀的原图,无论是多么高超的后期处理技术,都无补于事。作为摄影工作者,要认真对待图片,做好本质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类设备、技术,创作出受众满意的作品。
(二)担任好“把关人”角色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摄影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新闻摄影也更容易被虚假信息传播者利用,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是通过报刊、书籍、杂志等载体来传播,传统速度慢、影响范围小,而在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在自媒体时代到来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的传播者。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要经过多个复杂的工序,而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来发布信息,只要将内容编辑好即可立刻发送,虚假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快,也不需要成本,而虚假信息+图片的形式更容易让大众信服,这也是目前假信息泛滥成灾的原因。
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层层把关,这便有效抑制了假新闻的传播,而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很难将“把关”落实到实处。
要在大数据时代构建出纯净的新闻摄影传播环境,对于新闻摄影者而言,必须要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尊重大众的审美情趣与知情权;而国家则需要从法律角度对拍摄、利用虚假照片的个体进行约束;媒体则要设置好“把关人”,减少虚假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到眼亮、腿勤,“新闻性”是新闻摄影的重要属性,在拍摄同一个事件时,要善于挖掘他人没有发现到的新闻点,另外,要形成自己特殊的风格,在坚持行业操守的前提条件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正如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所说:“只有你的作品能够拨动读者内心的神经,能与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得到认可。”
三、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一)传播模式的交互性
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传播表现出了交互性的特征,受众开始主动参与摄影传播活动,利用社交软件、网站等参与新闻摄影传播,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转载新闻摄影作品,还可以转发、点赞。由于自媒体的平民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借此与各个媒体互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受众不再是被动、单一的接受者,开始成为新闻摄影的主动参与者。目前,各个大型媒体每周都会选择精选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受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为新闻摄影者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平台。
(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摄影作品一般是通过媒体进行传播,在国外,新闻摄影的传播渠道是通过媒体,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户外广告、展览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新闻摄影也表现出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大数据的推动让摄影传播更加具有互动性、时效性以及广泛性。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利用互联网、云平台来传输照片,摄影记者在拍摄到照片之后,可以迅速传给制作总部,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摄影工作的时效性。
(三)摄影作品的个性化
满足不同受众对新闻摄影作品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发展的重要内容,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不同用户的偏好、需求,实际上,早在2005年,百度就针对用户突出“个性化新闻订阅服务”,如今,“今日头条”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挖掘。面对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新闻变革,新闻摄影者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思路进行内容生产。不仅仅在新闻摄影上与新技术结合,还应在节目生产、活动策划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全面运用大数据思维,突出用户体验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领域也不例外,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新闻摄影将走入跨平台、跨领域的合作生产中。综合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尚未解决,相信在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下,新闻摄影必然可以与之实现进一步的契合,成为摄影报道的主流形式。
[1]孙宇龙.新生态环境下的软件图片演变趋势探析[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5(01).
[2]孙宇龙.“网生代”摄影与摄影的网络化生存研究——网络的救赎与摄影的突围[J].福建艺术,2015(02).
[3]李树峰,王保国,阳丽君.2014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摄影家,2015(03).
[4]余凯,贾磊,陈雨强,徐伟.深度学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9).
[5]孙韩林,张鹏,闫峥,谢晓燕.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无线传感网体系结构[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12).
[6]戴炳荣,宋俊典,钱俊玲.云计算环境下海量分布式数据处理协同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