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体态语研究*
2018-03-30马世博
马世博
(喀什大学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体态语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表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时,会伴随有声语言一起出现的不自觉的眨眼睛、点头、摆手、皱眉等动作。而这些伴随有声语言并传递或强化某些信息的“无声语言”,我们称之为“体态语”[1](P8)。
一、教师体态语
(一)教师体态语的概念
由体态语的概念得出,教师体态语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服饰、面部表情、手势等一切与教师有最直接关系的身体姿态来清晰地表达信息和感情的一种伴随性语言手段。[2](P1)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体态语是放置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等体态参与教学,辅助教学,使汉语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师体态语。汉语教师体态语灵活地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还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语言信息。
(二)教师体态语的分类
研究的角度不同,体态语就会有着不同的分类。本文从形态来研究教师体态语,主要针对动态体态语进行细致阐释,从而便于分析其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
1.表情语
表情语是体态语中最常见的一种带有一定含义的动态体态语。我们能从其面部变化直观地看到人的情绪变化,感受到其内心的真实世界。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的桥梁。它能够把那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细微的、复杂的心里世界表露出来。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要准确谨慎地运用好面部表情。同时,表情的变化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更要与教育意图相吻合。要想真正地去掌握表情语的用途,必须从课堂中常见的表情语的具体形式——目光语、唇语、面语中具体分析。
从字面上来看,目光语是与眼睛有关的一种体态语。它是最生动的表情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直视、环视、瞪视等,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讲课时,教师会面向全体学生,直视他们的眼睛;为了顾及到每个学生,教师会进行全面环视,让其感受到重视性与公平性;对于那些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就会选择瞪视以示责怪,暗示他们停止其不良的课堂行为,这样很多学生就会看眼色行事。同时,要尽量避免消极的目光语——逼视、漠视、侧视等的出现。
唇语多以微笑、浅笑、撇嘴等形式出现,而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最多的便是微笑。看似简单的微笑,却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心一笑打动人心,消除戒心,是打开学生心灵枷锁的钥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沁人心脾的微笑营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从而使教师发挥出极佳的教学水平。但是,咧嘴大笑有失教师形象,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避免使用这样的不良唇语。
面部变化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反应,是无法遮盖的情绪外露。“脸红”,表示害羞或紧张;脸色煞白除表示不好的身体状况外,还表示因沮丧消息而痛苦表现出的脸部反应;常说的“拉着长脸”“摆张臭脸”是心情不好的显示。在课堂上,脸部表情是教师情绪的表现,也是其所处状态的反应。上课出现问题时,教师会“红着脸”;课程进行不顺利时,教师会板着脸;学生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时,教师会“黑着脸”。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面部的几个部分常常会一起搭配来表达其心理情绪。可见,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时,表情语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表情语的搭配使用。
2.手势语
顾名思义,手势语就是通过与手部相关的动作变化来传情达意的一种体态语。它是身体语言的核心,在伴随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起到了协助沟通的作用。手势语的准确表达,不仅能够解释教师表达的内容,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强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手势语——手掌语、手指语、触摸语中见证其功效。
手掌语是用手掌姿势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义。“鼓掌”表示赞扬;“搓掌”表示内心焦虑;“掌心向上”表示诚恳;“掌心向下”表示强制性命令。当老师讲到知识点时,要求全班同学看黑板会做出掌心平伸、斜上角45°;请某位同学回答问题,会掌心向上;回答问题精彩时会鼓掌;让同学坐下,会掌心向下;下课告别时会挥掌。这些手掌语很有效地辅助了有声语言,对课堂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促使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
手指变化同样可以表意,能使表达更加简单化。经过社会约定习俗,手指语除表示数字外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大拇指竖起表示肯定和赞扬。相反,拇指向下表示否定。通过食指摆动,来指示方向。食指与中指配合向上,剩余手指蜷起,表示“胜利”。大拇指和食指紧扣,剩余手指向上,形似英语字母“ok”,表示同意。不要用手指指向某人,因为这是对人的蔑视,是不礼貌的行为。对于那些消极的手指语要避免使用。
同样,要理解触摸语就不能从某个部位单独使用来讲。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会经常性自我触摸。有些教师思考时,会用手托住下巴;不解时,会用拳头敲额头;烦躁时,会抓耳挠腮;紧张或尴尬时,会触摸后脑勺。可见,触摸语是人内心真实情绪的泄露。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禁止使用这些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触摸语。
二、教师体态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辅助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用体态语来辅助语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体态语的不同的形式在辅助教学中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目光语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而又艺术地运用目光语,不仅能够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目光语的暗示作用下,不同的运用会反馈给学生不一样的信息。环视是教师对全班同学的重视,这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满学习汉语的动力。考虑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性,教师往往会采用友好、亲切的目光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在前视时将目光面向学生,眼神既不涣散,也不朝向黑板或其他方向。[3]这样,学生能够看出老师对本堂课的重视,以及老师拥有的专业素养。
其次,手势语的恰当使用。准确的手势能够赋予教师有声语言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学中,手势语的使用频率很高。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时,会掌心向上,指向黑板示意学生。这样标准的手势,会使学生在得到明确的指示后,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有时手势还可以直接替代有声语言。教师在教课时要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并反复强调,让学生记住出错的地方。如:教师会左右摆动手掌来示意其错误,然后做出正确示范,让学生跟着指示性的手势反复练习,直到单独说对为止。通过手势“2”或“3”来示意全班学生两遍或三遍的练习,巩固内容。为了强调并规避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会把手指向耳朵示意学生认真听,集中精神。
再次,表情语的传情达意。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展示人的喜怒哀乐,它与想要表达的内容恰当配合,来传情达意。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运用面部表情,微笑就是最具表现力的一种方式。“微笑教学”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融洽了教学气氛,能够使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微微一笑,倾动学生之心。学生拥有了学习动力,就会奋勇直前。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出现畏惧、怯懦等状态,这时教师的微笑就能给予他们鼓励、支持,让其感到轻松,重拾信心。
(二)参与教学
1.运用表情语进行教学
在语音教学中,对于零起点的外国学生来说,a、o、e、i、u、ü六个单韵母的发音需要通过嘴型表情语进行展示。教师通过夸张的口型以及口型变化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其进行模仿,然后逐渐地熟悉掌握,从而获得了对汉语语音的认知。[4]在声母的发音教学中,教师先根据嘴巴开口度大小进行分类,由大到小排列:b-p-m,g-k-h,d-t-n-l,j-q-x,z-c-s-zh-ch-sh-r,f;再结合口腔内部牙齿和舌头所处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方法。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通过表情的变化,使学生明白语言结构的内部组成成分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词汇。如在讲解“酸”“甜”“苦”“辣”“咸”这五个味觉词时,对于受母语影响的学生来说,往往会对这些词义理解不透彻。但表情语参与到教学中就会使其一目了然。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脸部器官变化,来感受尝到的不同味道,体会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酸的食物会让人脸部嘬起来,紧闭眼睛,倒吸口水;甜的食物会让人舒心一笑,眉头舒展,嘴角上扬等。教师这些形象化的表情语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读背中轻易地熟记所学的词汇。
同时,表情语的对比运用能够直观地表现抽象名词。不同的笑容表现不同的意义,如“微笑”和“张嘴大笑”通过脸部表现的不同,体现出人内心情感的不同。虽然都归为笑,后者相对于前者表达的情感却更加激烈,情绪的宣泄更加明显。表情语显然能把这一抽象名词中细微的、至关重要的差别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抓住要害,深刻地记住抽象名词的意义以及所运用环境和表达效果。
2.运用手势语进行教学
在语音的教学中,声调是初学阶段的留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发现,让初学者一味地从教师的发音去辨别声调的变化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母语是表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对声调的变化更没什么概念性。这时,手势语的运用就能够化难为易。为了让学生掌握声调,教师会在调值图的基础上,用手势具体比划每个声调调值,同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来模仿调值的变化,亲自去感受调值之间的不同,掌握好不同的调值。初步掌握调值后,教师就会把手势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使学生熟能生巧。教师一只手拿着标有声调的生词卡,同时,另一只手会伴着学生读词时语音的声调进行变化运动,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手势进行声调的练习。这在加深了学生对声调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会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相比曾经上下左右摇头来指导学生学习声调,用手势表示声调更科学,更具有实践性。
在词汇教学中,手势语更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简单的动词来说,看到某一手势动作,学生便能立马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把食指和中指张开,其余手指蜷缩,做出“2”的动作夹起一张纸,就能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一手势表达的意思是“剪纸”,形象生动地记住了“剪”的意思。对于动作性较强的动词“掏”“扔”“推”“拉”“开”“关”等,看似较难的词语,复杂详细地讲解,倒不如简单的动作比划来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在手势语的对比演示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这些动词的理解。如用手把门从里往外为“推”,相反为“拉”。对于字形相似和拼写一样的词语,学生特别容易混淆。如:“买”和“卖”。教师会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通过手势语的展示来体现买和卖的过程,让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充当买笔的人,而学生作为卖笔的人。为了体现“买”,教师会用钱换取学生的笔。伴随着手势语所体现的买的过程,教师会进一步作出说明,“买”就是把钱花出去,得到东西。相反,得到钱失去笔的人就是“卖”。在模拟买卖的过程中,教师手势语与有声语言的有效配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汉语得到了真正地练习与运用。
3.运用身姿语进行教学
在语法教学中,身姿语的运用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字句”是汉语所独有的,英语中缺乏此种句型。因此,使用“把字句”对于学生来讲是极其陌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语境练习,让留学生对这样的语法表达逐渐地敏感起来,慢慢地习以为常。在语境练习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中所现有的物品,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事物进行造句,这样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学生更容易记忆。教师会先把“把字句”的结构——“A+把+B+动词”写在黑板上,然后会走到教室门口,用手把教室门关上,进行动作的同时说出“我把门关上了”。通过一步一步的动作演示来进一步阐释“把字句”的用法。以此类推,“我把水喝了”,“我把黑板擦了”,“我把鞋脱了”等等利用具体实物结合身体动作来对学生进行反复地练习。要是教师一做“关门”“喝水”等这些动作时,学生就能说出相应的“把字句”句型,那么就足以证明学生对该语法的熟练使用。
趋向补语也是一大难题,很多留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本来方向性的词很让人分不清,再加上这些“上、下、来、去”,学生就更容易犯晕了。所以教师在讲解“上来、下去、进来、出去、回来、过去”时,必须要结合身姿动作来进行示范。如“出去”“进来”这一组词,教师亲自示范从教室内向外面走,在具体动作发生的同时解释道“我走出去”;转身后,从教室门外往教室里走,再说“我走进来”。[5](P29)再有“上来”“下去”这组词,老师运用身边可用之物,演示“把书放在课桌”,“把课本放下去”。这些身体动作与语言配合,强化了学生对这些补语的运用。
三、教师体态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教师体态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民族间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文明迥然不同,导致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仪态仪表有所区别。在一种文化中优雅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会被视为粗俗。可见,体态语有着较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对体态语的理解有所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属于跨文化教学,民族差异在平时授课中是真实存在的。教师在用体态语授课时,不能忽视民族差异、文化差别,要尊重每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如果忽视了民族差异的问题,就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更别谈传播中国文化了。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会感觉遭到了歧视,抵触学习汉语。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要了解各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体态语的民族性。
2.有失规范
体态语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抠鼻孔、摸脸、挠后脑勺、挖耳眼出现在课堂上就被视为不良体态语。这些不雅的行为,一方面会影响教师形象,另一方面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中还存在过度的问题。如:频率过多,动作幅度过大等,这些让学生反感的同时,偏离了教学的重心。此外,体态语前后使用不一,会让学生迷糊,无所适从。这些有失规范的体态语运用,是对外汉语课堂上要坚决杜绝的。
3.情绪干扰
情绪的宣泄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体态语流露出来。所以,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外汉语课堂对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带着情绪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有不恰当的体态语,这样一来就很难有好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应避免情绪的干扰,切勿因心情不好,就瞪眼睛,甩粉笔,拿学生撒气。另外,当教师内心烦躁,但又无法当场发泄时,就只能刻意地隐瞒与压制,结果导致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体态语与有声语言明显不一致。所以,教师把情绪带入课堂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在自毁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一个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就不适合站在讲台上。
(二)解决措施
1.熟悉不同文化背景
在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着民族差异。同一体态语在不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意思,要想正确运用体态语,教师就必须熟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许多欧洲国家,学生听课时喜欢和教师对视。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目光对视是平等交流的体现,东张西望则显得没有修养。恰恰相反的是,日本学生在课堂上会尽量避免与教师眼神交流,而下意识地看向其他地方。对于点头“Yes”,摇头“No”,很多人都会习以为常,但在保加利亚和尼泊尔这两个词义却完全颠倒。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可不能在这个地方忽视民族差异。体态语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虽然意思相同,但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则不同。如:土耳其人表示反对是眯眼睛,翘下巴,轻弹舌头;希腊人则是严厉地瞪眼,头猛地向后。
教师在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时,还要与我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具体比较,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语用失误。同时,教师要在课堂的语用练习中通过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民族差异,能够入乡随俗,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如:手掌五指竖起在中国表示数字5,而在西方则有击掌、加油的意思。在中国,双手合十,表示拜祭,而在泰国,则用来问候。
2.合理使用体态语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体态语规范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所属国家。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更应该注意体态语的恰当运用,切忌在教学中出现带有负面影响的体态语。如一些教师,给学生听写词语时,会翘起“二郎腿”,十分不雅,而这些行为会让学生大跌眼镜。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就一定要从各方面注意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体态语的运用中既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也需要恰当合理。不能像小丑一样,在教室里搞怪,上蹿下跳的。气氛是活跃了,可学生的心思却早已跳出课堂。这样自毁形象的体态语,并没有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学习佳境,反而是南辕北辙了。
合理使用体态语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当得体的体态语能充分展现人的情感,与表达的内容相一致。教师的体态语一定要准确,要让内心活动与外在肢体语言相一致。避免使用不恰当的体态语,如手势语中双手叉腰会让学生抵触,给学生一种教师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身姿语中双足交叉的站立让人显得浮躁;频繁的来回走动会让学生反感等。表情语中两眼无神、左顾右盼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致,难以集中注意力。
体态语要在关键的部分对有声语言进行协助,而不能全程替代,也不能频繁使用。要做到适可而止,自然得体。不过度夸张,导致失真;不过分模仿,导致虚假。同时,切勿滥用体态语。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刻意使用体态语,多次暗示学生。还有的老师表情浮夸、动作幅度大,根本不像是一名老师在教课,更像是一个演员在进行表演。
3.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处于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和课堂用语更直观、更真实,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将音乐、图片、体态动作整合于一体,提出新课题。在高级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听教学中的影视教材来进行授课。影视教材中的演员们具有丰富的表情和精湛的演技,表现出来的体态语十分准确,充分发挥了体态语的辅助作用,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对照和比较中,分析体态语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心态与感情,达到对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只有教师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才能摆脱这一现象。从而使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发挥出重要的功能。
三、结论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所以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体态语在辅助、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体态语在传情达意时能很好地补充说明有声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本文的研究是把体态语放置在外汉语课堂,并从体态语的发出者——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来进行详细的阐述。这一新研究视角的开辟,是与以往研究最大的不同之处。然而,体态语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漫长的研究道路上曲折前进的。人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耐心地面对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做到科学地推广有效的体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