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书法对日本书道的影响
2018-03-30马海元
秦 琴,马海元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1 唐文化的传播途径
中国唐代版图辽阔,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有着高度宽容的文化政策,影响力远播四方,对邻国日本的影响不容忽视。
1.1 遣唐使
历史上中国与日本两国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遣唐使,从舒明天皇二年(630年)八月派遣犬上三田粗开始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九月停派为止,前后共任命过十九次[1]。这些遣唐使肩负着向日本的国民传播唐文化的重任,一般都由通晓经史、长于文艺的人来担当。这些遣唐使中包括医师、阴阳师、乐师、画师等,不同程度地对日本各个领域有强大的影响力。
1.2 学问僧
唐朝道教风行,儒学昌明,佛教兴旺。中日两国的交通顺畅,来往频繁,使得日本许多学问僧可以搭乘唐船来学习唐文化。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中国佛教的中心,修建了兴隆寺、慈德寺、善光寺等大寺院。来唐朝留学的日本学问僧传播了中国的佛教,日本平城京便是模仿长安修建的。日本的国分寺的修建模仿了唐朝大云寺或龙兴寺,东大寺卢舍那佛的铸造也是模仿唐制的[1]。奈良朝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不仅在传播戒律上享有盛名,而且对建寺造佛上也做出很多贡献。
遣唐使从唐朝带回的主要是彩帛、香药、家具等物,但学问僧带回日本的更多的是书籍、经卷、佛像等物。平安朝时代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等入唐八大家带回的物品相当繁多[1],其中有很多碑铭等拓本和真迹。最澄在他的《法门道具等目录》中举出了十七种书法:“赵模千字文(大唐拓本),大唐圣教序(大唐拓本),真草千字文(大唐拓本)等。”[1]
2 日本书道中对唐代书法的“拿来主义”
唐代书法在技法上相当完备,出现许多大家,在书法理论上堪称高峰期。唐朝初、盛、中、晚期各有不同的审美思想和书法风格,而日本对唐代书法的吸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1 初唐时期日本的碑铭、墓志
日本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早期正是我国隋唐相交之时,这时中日两国的交流实际上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交流,这个渠道发展起来的初唐书风对日本书道的影响也是写经之类的作品较多。其次还有一些碑铭、墓志、造像铭等金石之作。从《金刚场陀罗尼经》这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与欧阳通的字极其相似。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是隶书的意味比较浓。用笔遒劲,方笔较多,结体险峻,锋颍过露,不像其父欧阳询那样含蓄。另外日本的《法华说相铜板铭文》也极其像欧阳通的字。由此可见,初唐流行的欧体已经流行到了日本。
这个时期日本的造像铭文也有许多模仿唐代书风的痕迹,主要以法隆寺的《金堂释迦如来像光圈铭文》《药师如来像光圈铭文》《小释迦造像铭》为代表。还有推古三十六年(628)有六朝风格的《金铜释迦三尊像铭文》[2]。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秀美端正,与隋朝的写经是极为相似的。
初唐时期尚韵的书学思想也传播到了日本。圣德太子书写的《法华义疏》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墨迹之一。它有楷、行、草三体,明显模仿六朝书风。另外圣德太子还有一本《王勃诗序》,被称为这一时期的第一名作,从作品的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其对王羲之的崇尚。金石文领域中,有上野三碑《山上碑》《多胡郡碑》《金井泽碑》。其中《多胡郡碑》与南北朝的风格极其的相似。据记载当时是双钩本,后来经杨守敬重新复刻,赵之谦曾经临过这个东西,上面写得是日本石刻[3]。
墓志也是随着佛教的普及以及火葬风俗的盛行而兴盛起来的。其中《船史王后铜板墓志》等也能看出受唐代书法风格和当时的书学思想的影响极深。
2.2 盛唐时期日本的书风
日本奈良晚期,中日之间的遣唐使更加频繁,唐代的文化被移植到日本的各个领域。这一时期的书风表现为开阔宏放,既有个性的开张,也不失法度规矩。玄宗开元年间,宫中秘阁就曾制作二王的拓本[2]。这种余波也传入日本。
奈良晚期的日本书法遗迹不得不说“正仓院宝物”的书法作品。光明皇后的许多书法遗作都在正仓院。她写的《乐毅论》画有细小的界线,界线三条为一行。这是模仿王羲之的典型。另外她写的隋杜正藏书简范文“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也是晋唐书法神髓的名作。“东大寺献物帐”可知,当时还曾入藏“拓王羲之书法”二十卷、“临王羲之诸张书屏风”王羲之的“丧乱帖”,以及前田育德会所所藏“九月十七日帖”都可以认定是正仓院原藏[1]。
2.3 中唐时期日本的书家“三笔”
中唐时期书法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求变之风,以颜真卿和怀素为代表,形成了开张宏放、笔力劲健的审美思想,日本当然也受其影响。此时是日本平安前期,最著名的书家便是“三笔”: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这一时期的书法以宗教人士最为活跃,如空海的《风信帖》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极其相似。空海还用草书写过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现有御藏本和阳明本[2]。空海传播了唐代书法并带来欧阳询的真迹,献给了嵯峨天皇,使嵯峨天皇深受其影响,从《李峤百首》中可以看到欧阳询瘦劲典雅的书风。
学问僧最澄和空海一起入唐,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久隔帖》是最澄的书法代表作。从中可见他和空海一样受到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书风的影响。
3 日本书道对唐代书法的创新
晚唐时期国事衰落,书坛也走下坡。此时的日本处于平安后期,对唐代书法的吸取接近饱和。于是,日本独创的书法得以形成。
3.1 探索和样化的日本书家“三迹”
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三人被称为平安“三迹”。小野道风是最早推进和样化的书家。他接受王羲之书法字体中坚实的构筑美,以求格调高古;运用蜿蜒丰润的笔致,增强节奏韵律的跳跃,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书风[4]。小野道风的《玉泉帖》,已经不同于前期对唐代书法的单纯模仿,增加了一些圆转的味道,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和谐之美。藤原佐理继承并发扬了小野道风的书风,使草书的线条更加富有弹性,显得格外生动且变化莫测。他的代表作品《离洛帖》,是他书信中最为精彩的一章。他的作品不像小野道风那样圆滑,加了一些方折用笔,锋芒毕露。藤原行成被誉为当时最有成就的书家。道风的书法有意改变王羲之书风,但失之生硬;佐理的书法虽追求个性,但失之安雅;行成的书法有成熟的和风感,运笔的轨迹平稳曲折[4]。因
此,“三迹”之中,行成最受推崇。和样书风由小野道风开始的,至藤原行成宣告完成。“三迹”在唐代书法基础上创立的和样书风为以后的日本假名书法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纯日本情趣的“假名书风”
假名有“草”,“平假名”“片假名”之别。草借用了汉字的草书体,平假名是把汉字在加以简化,美化的产物,片假名则主要用于汉文训点,一般不做书法的对象[2]。在当时日本的男子和女子使用的文字不一样,男子主要使用汉字,女子主要使用假名。当时宫廷的女性为了表现优雅的心情而创造了平假名。故平假名亦称“女书”“女文字”。日本典型的假名书法笔法极其巧妙,由连绵不断的细线构成,字形是疏朗的,墨色的浓淡变化很微妙,不像王铎那般大起大落。日本早在唐朝之前就引进造纸术,假名书法的用纸也是华贵高雅的,就更能衬托出假名书法的独特魅力。西本愿寺《三十六人集》荟萃了料纸装饰的所有技法。由金银泥构成的折枝纹样最为流行,还有意使色纸断裂而留白,或将色彩重叠拼贴,以造成不同的装饰效果[4]。我们从《源氏物语绘卷》中的文字书法中也可以看到假名书法的风格变化。
4 结语
日本的书道是在中国书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当今书坛的“现代书法”却远离了传统,却是在效仿日本的书道,吸取日本少字数,前卫派,墨象派的书法格式,甚至完全的夸大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中国传统的书法思想还是不能丢的。应该像唐朝时期的日本不仅仅是吸取,更重要的是消化。把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传播更远、更广,而不是一味的“厚今薄古”。
[1]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蔡毅.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3]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