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以职业院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例

2018-03-30赵斌徐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思政

赵斌 徐鑫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大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积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早在1994年,即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4年,党中央16号文件(3)提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则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融入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影响学校思政教育的同时,促进着自身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固定化、程式化、表面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则在于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学校不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思政教师缺乏,便由不是本专业的辅导员授课,专业不强,上课死板,填鸭式的念课本教学,其效果必不尽如人意。二是学生不重视。靠出勤平均分就能拿到课程合格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对上课内容不再关注,加之老师教学的生硬死板,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想政治课成为“必须上但不必须学”的存在。除去上课之外,平时的思政教育则几乎为零,偶尔的活动与学习,也很难提起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思政教育停留在了“聊胜于无”的水平。

当代高校,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远胜于“文化”的教育,学校的关注点在学生成绩而不在学生人格,培养出一大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半成品”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内容,民间故事,传统曲艺,传统手工艺等代代流传下来的民间知识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为其提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寻找到了自身传播与传承的良好环境和土壤,二者的结合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来源于思政课。然而,教师不重视教,学生不重视学,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理论课更加薄弱。而当代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则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除思政必修课外,学校可以开设思政选修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民间传说、爱国主义故事、传统知识文化与手工艺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内容和灵活的授课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学校应努力实现校内校外双向合作,搭建思政教育新平台。学校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邀请非遗项目进校园,邀请传承人来校讲课,通过聆听讲解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何为社会担当,何为不忘初心。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索,以较为有趣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减少学生抵触情绪,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政治及人格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民间传说、传世文献、传统工艺等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事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体会祖先智慧,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手段,是增强其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主要途径。

(二)有助于唤醒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是民族认同和归属的源泉,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影响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形成其文化自觉,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纷繁的世界文化中找准自身民族文化特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历史和记忆的沉积体,是民间知识体系的精髓所在,展现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着人们传统、优雅的生活方式。民间美术、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有纹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传统装饰;既符合审美,又适宜使用的传统造型,无不体现着民众的审美与智慧,这些对均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通过诙谐的语言,琅琅上口的词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体验,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生活中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深厚的文化是不断创新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众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民间的知识体系与智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系统知识与民间知识的结合与碰撞,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效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千百年来的民众智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着有效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5月24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思政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