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直播+教育”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3-30王嘉政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葛松莹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受众教育

王嘉政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葛松莹 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

传统主流媒体转型自救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1],“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新闻和资源传播的新态势。与此同时,媒体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就在于缩短了公众与世界之间的信息时差,扩大了公众与世界之间的信息享有率,即基本同步性和资源共享性。在这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风格定位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稳定受众减少、人才流失、核心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在多种媒体融合和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下,传统主流媒体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转型自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优势及直播战略转移

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存在着天然的优势,就是其规范性和权威性。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进军占领网络移动直播市场,手机网民规模巨大,在媒介融合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移动直播,无疑是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好的选择;但网络和自媒体市场信息鱼龙混杂,档次参差不齐,所以传统主流媒体如果能凭借母体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整合内容资源、注重用户体验、设立正确的风格定位、为广大网民提供内容丰富和良好健康的直播,必然会占据更广阔的市场,稳定核心受众,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和信任。

各大主流媒体希望通过建立垂直的直播平台,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和丰富内核的新闻直播,开辟出主流媒体利用直播的优化发展之路。2016年,南方报业就提出打造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主流“网红”;法制晚报也宣布在2017年要重点招募培养一批在互联网中有影响力的“直播+”记者;2017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与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强强联合,截至2017年5月2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针对各类新闻事件共进行了移动直播1377场,社会反响很大[2];同样在2017年2月,人民日报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上线,目前百余家媒体机构入驻该平台,包括政府机构、知名自媒体、中国教育报直播、名人明星等,平台成员可以共享优质直播的原创内容、免费的云存储和带宽支持、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上探索发展全新路径;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也纷纷加入到直播的行列。互联网直播作为现象级话题,不仅成为社交范本、经济爆点,而且表征了新时期文化产业的质地与生态。

二、移动网络直播的发展和“直播+教育”的兴起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3.12亿(根据艾瑞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研究报告》)。直播火了各行各业,教育也不例外。“直播”作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一种新方式,被引入教育领域,带来了“直播+教育”的兴起。直播是指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在现场同步制作发布信息,那么,顾名思义,“直播+教育”,就是利用直播的方式开展教育,采用直播技术实现师生间的连通,它的运用与直播技术发展密切关联。教育,强调的是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交互特性,使教育与直播“般配”起来。特别是在网络学习面临知识碎片化与信息超载双重挑战下,求学者更需要通过高效交互来提高兴趣与效果。“直播+教育”正符合了网络时代连通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3],因而,“直播+教育”可以算是移动互联网直播市场中最具潜力的模式。

如今,直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型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多轮融资的题库和答疑项目,就连教育O2O项目参与其中,“直播+教育”实现了受众与教育者之间的跨时空互动。此外,更加方便了教学者用这种形式灵活快捷地传播教学内容,不仅不再受到场地等客观条件制约,还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要求及时更新或改变教学风格。一些基层的优秀教师则可以通过直播授课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取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和信任,从而变成所谓的“网红教师”,比如当下最火的段子手张雪峰老师,被广大网友称为“相声界讲考研讲的最好的,考研界讲相声讲的最好的”,他靠一人直播,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声誉与经济利益;再比如,去年3月份,一名物理老师尝试在线直播高中课程,用一节课9元的薄利单价,赢得了将近两万元的丰厚收入。

有一位直播教育的创始人曾说过,“直播教学离钱最近”!打造“超级名师”,有如模仿娱乐界打造明星,不仅要寻找高颜值高智商的老师们在线授课,还要有团队来包装。教育机构不惜花费巨资签约少量“名师”,期望包装打造出教师界的“TFBOYS”。诸如新东方在线、沪江网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本以录播形式为主,但在去年也采用在线直播形式推出了不少授课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将部分付费形式,变成粉丝“打赏”的一种“经营粉丝”的思路。此外,除了大众熟知的中小学补课教学外,其他诸如职业教育、法律教育、行业培训、企业在线培训、才艺培训、技术服务、网红培训等等,也都开启了在线教育直播时代,尽管其中有些在线教育领域不宽泛、规模小,但未来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由此可见,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直播+教育”通过互联网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新颖的教学模式传递到我国偏远贫困地区,打破传统“面授”的时空限制,扩大名师影响范围,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反响很大,从中小学生义务基础教育到高校资源分享,“互联网+”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直播教学,不仅实现了资源分享,也赋予了教育形式更多的活力。

在“直播+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导播和记者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端第一时间看到受众评论,实时评论弥补了信息反馈的缺憾,及时对问题作出回答和补充,这不仅是一种以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过渡,更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受者与受者之间的多向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满足了不同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一方面使学习者有参与感和代入感,另一方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它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了即时互动,降低了交流的成本,有效实现了网络时代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相互融合[4]。综上所述,“直播+教育”的总体特点主要有:开放性、时空性、时效性、立体性、灵活性、选择性、互动性等。

三、全媒体中心在积极探索“直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在直播已成为媒体信息传播标准配置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直播技术的应用、加强直播力度,对于推动中国教育报刊社的转型升级,有效探索全媒体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直播的数量、类型

2016年8月,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心开始了直播尝试,如今已经进行了120余场直播,点击量超过100万余次。2017年“两会”期间,在报刊社党委的领导下,编委会统筹指挥,两会访谈类直播栏目“两会E政录”,共开展了13场直播,收看人数超过50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直播设备的完备和直播经验的积累,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能够通过手机、摄像机以及多机位的导播机进行直播,根据不同的场合满足主办方的直播要求。目前中心主要探索尝试使用手机到现场直播、导播机连接摄像机多机位直播、导播机多机位拉流直播、笔记本电脑+采集盒直播、笔记本电脑录屏直播等五种方式进行直播,且实践证明五种方式均便捷高效,技术相对成熟。全媒体中心还加强了与其他教育单位机构的联系,由于时间地域的限制无法亲身参与直播的直播活动,还能通过推流转播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精彩直播视频内容,而直播题材更是覆盖了教育论坛、教育峰会、校园活动、名师课堂等等。

(二)直播与中教之声APP推广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用户,在“中教之声”APP进入试运营阶段之际,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三次直播图文预告,拟通过直播的方式对APP进行引流,近三次直播信息发布以来,提高了“中国教育之声”软件下载量共507次,观看量6087次,具体数据如表1:

(三)直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在转型之后想在竞争激烈的直播市场具备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而这种直播市场的竞争无非就是设备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一方面,设备是直播顺利运营的重要保障。以中国教育报为例,目前中心常用设备有手机,摄像机,简易导播机,采集盒等,同时网络状况对直播现场极其重要,网络移动直播的前后方信号传输主要依靠4G网卡或Wi-Fi网络,网络传送高清画面需要占据大量的带宽,因此,在地域偏僻、信号不佳的一些地方做移动直播,工作人员会经常面临画面不畅、声画错位等故障,由此造成直播的效果和受众的体验大幅度下降。为此,设备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平台,加强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努力破解当前网络移动直播中出现的各类技术故障,保障直播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在网络直播专业上人才的培养也限制着直播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记者和导播在直播中,既要精准传递现场信息,又能及时与网友沟通互动,同时在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上做到合理美观,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受众是直播的积极参与者,作为传播者必须及时追踪,了解受众的最新动态和需求趋向,不断提升直播的内容和质量,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直播市场脱颖而出。

(四)加强内外部协作,多渠道拓展传播范围

加强内外部协作,多渠道拓展传播范围是全媒体语境下直播推广的重要方法。要想直播的整个过程顺利无误,就要有一个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运营团队。再以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心为例,运营岗工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每个人分配的任务合理,能够认清沟通成本和协调工作的工作量,具有一套利于便于沟通和协调的高效工作机制。在机构内部的协调合作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开展本机构和外部机构之间的合作。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曾说,传统媒体做直播缺乏两个条件:一个是没有可以快速实现的、可以给每一个记者配备的直播工具;另一个是传统媒体的移动端不具备把采到的视频快速触达用户的渠道[5]。因此,单靠某个媒体的力量是无法满足广大受众对直播信息的大量需求的,要加强媒体间合作,拓展来源渠道,丰富直播内容,实现资源共享。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的直播,除了在“中教之声”APP和微博提供视频播放端口以外,也不断加强与其他媒体传播平台的联系,例如腾讯新闻、人民日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北京时间、爱奇艺等,旨在通过多频道分发提高主办方活动影响力的同时,增强中国教育报的直播品牌影响力。以“2017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为例,中国教育报联合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人民日报APP三家平台形成了中国教育报直播、三家平台转播的合作形态,腾讯新闻的观看人数达到17717人,今日头条的观看人数达到2304人,人民日报的观看人数达到2840人,取得了不错的直播反响。

猜你喜欢

受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