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活力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8-03-30华芸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生处
华芸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生处
1963年3月,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身上体现出的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1]。习近平强调“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加强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思政课”活力课堂的教学改革,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采取以雷锋精神等项目驱动,能力本位,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一颗钉子的刻苦钻研精神、一滴水的团队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精神,学习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善心。[2]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来激活课堂生命活力,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力课堂的内涵
所谓活力课堂,就是变革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机械教学、学习气氛沉闷的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开放、共享探究式教学,包括“教”与“学”的活力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的三方面活力的综合。[3]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把课上得能让每个学生都爱听,还要能听得起劲、听了有实用价值,课堂上几乎没有人愿意开小差。上海师大天华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技术支持的三维通用教学模型,通过课前任务清单、资源推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课中案例剖析、项目驱动分析问题启迪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分享,课后过程跟踪、多维评价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并有效解决问题。
二、雷锋精神融入“概论课”活力课堂的教学举措
(一)优化教学内容,课前设置任务项目
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上坚持“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三基”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注重学思说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课前设置学习任务项目包,课后推送拓展材料。在讲授“概论”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奋力实现中国梦”章节的时候,设立“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辩题任务清单,在学期伊始,由助教落实布置,要求学生自主9人分组组成辩论队,强弱搭配,每组指定组长作为辩论赛主席,自主组织学生在学校辩论训练室开展集训,加强了学校第二活力课堂建设,根据课程实施大纲Syllabus的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通过唇枪舌战的激烈辩论,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认识到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增强了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
(二)提升教师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的素质及其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效果,正如教育专家钟启泉所言:“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这说明教师的智慧和思维品质对活力课堂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师的激情、活力、学养、投入是活力课堂能否发挥有效教学的催化剂。[4]
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人格魅力吸眼球。教师上课首先要着装得体,传递给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教师的魅力并不是指教师的颜值,而是其学识及个人气质魅力。一位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多年知识的累积以及实践经验的融合,而不是5年甚至10年不更新的内容。在一个求变的时代,教师也应该跟上发展,在你8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有所体现,学生可以读出教师的底蕴。二是教师风趣幽默添活力。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师,学生进入课堂情绪就会比较低落。具有幽默风趣风格的老师往往更受学生的欢迎。这个看似与专业知识相关性不大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是否有活力。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度高,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提高。老师多展现笑容,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课上加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课程的结合,寓教于乐。三是教师了解学情要主动。教师要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情感渗透能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四是教师智慧激活学生。教师应该有灵活掌控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生动教具、设置奖励、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爱上思政课,在体验中把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行多维教学评价,以过程促发展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重考核、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容”等情绪,避免出现“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现象,教师应按照课程实施计划(Syllabus),以契约的形式对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秩序加以约定并严格遵照执行,包括考勤,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加活动,完成作业等“加分”,也包括旷课、上课不认真等“减分”,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力求将学生考核与评价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由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扩展到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评价主体引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采取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展示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主要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论述题等,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和理解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构建雷锋精神教育课堂—课外-课堂“大思政”活力课堂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从空间或教育场所可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堂是主阵地,主要解决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问题;课外实践是第二课堂,主要解决雷锋精神落实行动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课堂、课外教育的优势互补,实现雷锋精神“三进”。一是通过谈心、新媒体等交流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与辅导员合作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并纳入期末综合考核指标。二是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教学、管理等“多方联动”,通过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摄影图片展、以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拍摄爱心电影、社会公益微片段、公益纪录片,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实现健康成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