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2018-03-30李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李阳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也是中国法治事业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高校法治建设,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帮助其树立坚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入推进高校法治建设,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能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深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肩负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必须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学校全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让广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框架下统筹考虑,高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贯彻到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之中。
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青年人肩负伟大时代使命的必由之路。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屡禁不止,不良校园贷乱象频发,学生违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乱象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常识缺失的问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直接体现着整个青年群体的法治意识水平,必须要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使其成为法治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推进者,是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的必由之路,事关未来法治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的兴衰荣辱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法治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入推进高校法治建设,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法律信仰,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时期,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努力扩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引导高校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风尚。笔者认为,新时代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路径: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面向高校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从2018年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体篇章布局上来看,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部分全章近60页,占整本教材的三分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门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各高校要紧紧抓住这一专门的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化的法治教育,同时注重在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结合实例开展教学,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使大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与实务。
二、宣传路径: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引领,发挥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各类法律宣传日,如“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品牌化、常态化建设,扩大法治教育的覆盖面,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拓宽与外界交流的渠道,积极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治工作者引进来,以案说法,把生动案例带到学生身边,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于一体,提高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校园法律咨询日”活动,搭建与专业律师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方面的疑问,积极引导学生从法律层面思考问题,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引导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路径: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当下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信息时代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开拓眼界的渠道,他们关注网络,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里,网络影响着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养成,网络现已成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必须要抢占和巩固网络时代法治教育的阵地,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在语言上化冷冰冰的“法言法语”为热乎乎的“学生语言”,贴近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动画、宣传画、微视频、图解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法律知识;在平台上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在校园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开辟“法在身边”“普法小天地”等,广泛宣传法律知识,让同学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法律知识,让法治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在内容上以学生关注的身边法律问题为重点,紧跟法治事件、社会热点传递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会热点,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会有效甄别纷繁复杂的信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四、环境路径:持续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促进形成崇尚法治、风清气正的良好校园风尚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寓法治教育于无形,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深化学生养成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无论是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还是学校的管理与服务,都体现了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为新形势下学校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致力于形成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环境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高校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权利,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管理,鼓励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激发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法治观念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敬畏规则,自觉遵守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法治的权威。身教重于言传。高校教师在言传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身教的示范作用,自觉遵守和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教育管理的每个细节入手,着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增强法治观念,强化法治教育,使全体师生在过程中直接感受法治的力量,使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