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轨迹和传播优势探究
2018-03-30刘明珠南昌理工学院
刘明珠 南昌理工学院
传统戏曲来源于原始歌舞,从起源到发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通俗性以及文学性,跨越了年龄、阶层。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上国际间交流程度加深,人们对于文化活动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戏曲,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推广和发展。
一、广播电视戏曲节目发展轨迹
广播媒介出现戏曲节目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广播很早就成为传播戏曲的载体,在六七十年代更被国内听众称之为“戏匣子”。由于收音机售价低廉并且推广容易,收音机的戏曲节目盛行一时,这与当时大比例的戏迷听众有一定的关系。
电视媒介出现戏曲节目,还可追溯到建国十周年,播出的梅兰芳、尚小云先生演出的大戏。尽管受限于当时电视节目制作水准,但依托于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节目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但是广播、戏曲节目随着改革开放,我人民接受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以及戏曲受众数量逐年下降,使得广播、电视的戏曲节目呈现衰退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众多电视台推出新型的戏曲节目,将传统与时尚组合,以期吸引年轻受众[1]。
二、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传播手段优势
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能够为受众提供画面、声音的信息,这种视听结合的形式比广播媒介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传播形式,优势更大。电视借助科技手段,能够将实景画面直观化地为观众呈现,进一步提升戏曲的可看性。此外,电视播出的戏曲画面比起到剧院观看演出,它不受观看距离的影响,通过摄像景别的切换,能够为戏曲受众呈现更具细节化的表演,并辅以字幕说明,便于观众了解戏剧剧情。对于方言戏剧来说尤为重要,如越剧、粤剧、琼剧等,以上戏剧表演语言为方言,若非熟悉这门方言的观众,很难了解表演者的表演,但是借助电视画面字幕的说明,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唱词,同时扩大方言戏曲爱好者的群众基础。
相对于电视媒介,广播上传播戏曲的手段更加简化,受众只能通过声音享受戏曲。但是戏迷受众也有一种说法,看戏倒不全是“看”,在戏曲表演的动情处反而要闭上眼睛“听”戏,之所以存在此现象除了戏曲演员的唱腔以及感情有独到之处外,还与古代舞台戏曲的观看距离限制有关。广播戏曲虽然缺失了画面呈现,但也让受众更加专注于戏曲的听觉感受,并根据声音自动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别有一番滋味。
三、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传播内容优势
电视媒介是画面、声音、文字的综合,注重多重感官的传播,以上几个元素互相配合,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进一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例如,天津卫视2014年开播的《国色天香》就是其中的成功创新,它注重声画结合,一反传统的“歌改戏”的戏曲传统,通过明星反串、舞美包装等手段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个节目以六大曲种、专家评审、流行歌曲等内容抓住受众。在第二季的播出中,更专注于表演嘉宾的服饰和妆容,促使该戏曲节目精益求精。
在广播戏曲节目的内容中,则直接排除了画面这一元素,更突出的是戏曲声音,这样做的优点是突出戏曲“四功五法”中的“唱功”和“口法”,使收听戏迷更专注于感受戏曲表演者的感情以及唱腔,深入了解传统戏曲的文化内涵[2]。
四、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传播方式优势
在没有广播、电视媒介之前,人们欣赏戏曲必须要到剧院,或者民间艺人到各地演出,这样的戏曲传播方式有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此外,到剧院观看戏曲演出,需要提前进入剧场,并等待演员化妆、灯光等就绪,才正式开始表演。而电视媒介则不存在此问题,它把舞台戏曲搬到了电视荧幕上,观众不需要到剧院,也不需要等待表演准备,只需要在固定时段打开电视机就能欣赏演员的表演。电视媒介播出戏曲节目还有一个优势,即观看演出的成本低廉,相比于舞台艺术的观众,电视观众能够省去门票的花费。
广播收听戏曲节目,其随意性、方便性比电视媒介更强,例如电视需要通电且信号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收看到戏曲节目,而部分便携式收音机只需要为其配备几节电池,就能连续收听长时间的戏曲,不用担心断电的情况。由于广播的收听特点,使得戏迷在听广播的同时也能做其他事。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的互动性满足了戏迷学习、唱戏的欲望,对于现代戏曲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江苏文艺广播电台的《梨园漫步》栏目,它创造性地搭建戏曲宣传合作平台,与常州台戏曲直播节目《何林戏迷俱乐部》进行互动,引起两地戏迷的热烈反响。
五、结论
综合上述,广播电视戏曲节目在戏曲传播的方式、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彼此不能取代,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与戏曲艺术高度契合。传统戏曲是舞台艺术,通过技术手段将其搬到电视荧幕或广播媒介,传播媒介的改变需要进行一些形式的改良,这样既拓宽了戏曲的发展道路,也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