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高考 新作为 新发展
——写好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的奋进之笔
2018-03-30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和《湖北省推进高中学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陈宝生部长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和市、区教育局组织的学习考察活动,联系我校实际,谈谈如何以新课程、新高考改革为契机,深化学校综合配套改革,确立人文四十九中在新一轮发展中实施奋进之笔的若干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的基本前提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等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才能带来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革命。崭新的教育观应该是:尊重学生选择,关注学生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师生和谐,共同成长。
崭新的学生观应该是: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崭新的教师观应该是:教师是学生人生航程的领航者,教师是学生破解知识难题和思想困惑的点拨者,教师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引导者。
崭新的课堂观应该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应该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按照学生成长规律进行。
崭新的教学评价观应该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
(二)深入研究和实践校本化主体间性教育思想。
“十三五”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以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办学思想,由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发展到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关系”,营造教育教学过程的自由、民主、平等氛围,培养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人文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校以教育部委托课题《建设现代化中小学学校制度研究与实践》、省级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课程建设有效性实践研究》和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人文学校文化建设为例》的深入研究为先导,切实将主体间性教育思想贯彻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体现成为教师的育人行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立德树人是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的根本任务
(一)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依据主体间性教育思想,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特点,科学定位人文四十九中德育目标,合理设计主体间性人文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通过学校六十年办学历程挖掘出的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等教育作用使精神文化内化于精神追求,通过十余年形成的班级文明公约以及争创全国文明校园等教育作用使行为文化外化于行动自觉,激励师生奋发、奋争、奋进,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通过多年来形成的德育节、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和成人仪式等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传统活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二)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新修订的学校章程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人,着力构建主体间性人文德育模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形成全面育人的风尚。”为此,我们要以学校章程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深入探索走班制背景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体间性德育模式。加大工作督导力度,强化制度落地,试行学生调研员评价班级管理的考核机制,以构建家校共同体为契机,形成德育工作的大格局和大合力。
(三)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要把握新课程、新高考机遇,站在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看待新一轮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新课标把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形成我校课程改革特色,深度开发《心悦读》《低碳生活与海绵学校》《中华民俗文化》《汉绣》等校本课程。发挥主体间性智慧课堂德育功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放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牌效应,在如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情绪调适,人生规划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要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和生态(海绵)校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通过健康、高雅的文化景观建设进一步渗透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通过人文智慧校园建设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网上交流和互动平台,探索德育新途径和新方法,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优美生态(海绵)校园建设,争创绿色文明校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人文书香校园、人文社团文化、人文班级文化和人文寝室文化建设,使校园处处成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育人场所。
三、掀起课堂改革风暴是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的主攻方向
(一)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就应该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着力于课堂变革。
1.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立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新高考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真正进入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课程的修订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实现了高考综合改革与高中课程的关联和统一。
2.从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新高考的重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不可能满足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现实需要。修订后的课标凝练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新高考的靶心。陈宝生部长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5个始终坚持,其中的第三条提出“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掀起课堂革命的总原则。修订后的课标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了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质量观。
(二)以主体间性智慧课堂为载体,掀起课堂革命风暴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近年来,我校在主体探究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主体间性智慧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主体间性智慧课堂解决了以往想解决而未解决的一些教学难点。
1.主体间性智慧课堂改变了教师对以往知识的界定,促成了教师对知识内涵的再认识。通过整体设计教案、微课、学案等,使教师将“信息”“理解”“态度”和“价值”等要素纳入知识范畴,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和在新课改背景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重要途径。
2.主体间性智慧课堂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3.主体间性智慧生成课堂改变了以往以学生个体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强调和谐交互关系背景下,兼顾学生整体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教学整体最优化原则追求课堂共同利益的实现,是在打造高品质人文四十九中共同体的过程中构建人文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创新之举。
4.主体间性智慧课堂改变了以往重视教,而忽视学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充分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是建设实现高品质人文四十九中建设愿景的重要途径和努力方向。
四、创新管理机制是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班级管理机制
即将实施的走班制教学,使得班级组织弹性增加,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建立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班干部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二是设立教导主任、年级主任蹲点制、班主任行政班级负责制、成长导师走班负责制,以加强班级动态管理;三是“走班”任课教师要增强“班级”意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所有学生平等对待。
建立新型班级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做到:
1.明确职责,实施双重管理。教导处分管走班教学,负责师资安排、教学研究、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学工处分管行政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规范学生行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2.实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合负责制。即一个班主任带若干名导师,班主任负责行政班的日常事务,导师分别负责该行政班的“+3”学科组合,了解学生走班学习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动态,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反馈。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重视行政班,忽视走班管理的问题;分层走班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师生沟通少,只管教学,不重视育人,师生感情冷漠等问题。
(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
走班以后,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师、实施教学计划、指导学生选课、简化成绩登记程序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我们应做到:
1.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依托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和北大方正校园平台开发适应“走班”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如选课、排课系统、电子考勤系统、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等。建立随机听课制度,反馈教学信息;完善学生调研员制度,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建立走班教室和实验室等流动性较强的功能室管理使用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调度管理。
2.加强备课组研修制度。设立分层教学目标,尝试教师挂牌、学生选择的选课办法,将竞争与合作机制引入教学过程。加大智慧课堂力度,通过微课或慕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生命科学与品质生活》等校本课程,结合教研组特色和学生升学择业需要,开发《智慧北斗》等新的校本课程。将拓展型课程有机统整,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块化选课,明确选修要求和学分要求,努力实现一体化安排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对学生的选考做出策略性安排,引导学生选考眼前较容易得高分的科目,“为分而选”,造成了学生选择功利性的做法以及导致重选现象突出等问题。
(三)创新选科指导机制
针对新高考的选科特点,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选择,结合大学专业的匹配,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对排名,志趣与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合理选科。
1.成立选课指导小组。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导处、学工处、教科室统一协调、各负共责。教导处负责选科走班方案的制定、走班教学的管理、科任教师和备课组的考核;学工处负责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明确年级主任、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各处室协调分工负责教师、学生的评价,负责“选科走班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工作。形成选科指导制度。编制选课指南,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制定选科变更具体规定等。
2.培训、配备以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家长为主的通识教育指导和以外聘专家、学科教师为主的专业选科指导等相配套的指导团队,通过专题讲座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科学、合理选科,开发以生涯通识教育和学科选择指南为主要内容的《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南》校本教材,于新学期开学典礼上赠送给高一新生,并开设相应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为了应付学考、选考等多次考试,一方面采取压缩或取消自习课、活动课和非高考科目的课程,另一方面牺牲节假日用于赶教学进度等加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加重课业负担的做法。
(四)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走班”后,同一教师可能承担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同一行政班的学生未必选择相同的课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既是重点也是一大难题。
1.在评价师生方法上,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因材施教、分层考试、分层评价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努力成就最好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对教师同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教授同层次学生的教师可进行量化评价,不同层次间,则由教导处采用从起点看变化,从教风、学风的形成以及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的方法进行评价。
2.在评价体系机制上,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学生成长档案,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业、健身、心理和创新等维度,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需要注意避免的是,教学评价忽视从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师生关系,从起点看变化、从个性看发展,全方位关注师生共同成长等方面的过程综合评价,而仅从升学考试最后的模糊成绩单一唯度进行评价。
以上四个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将在本学期基本构建,下学年实施并加以完善。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既是挑战,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机遇,我们应结合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找准自身定位,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的综合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