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评价“三重三轻”现象的再思考
2018-03-30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浪潮的到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已成为当前高考改革的重要议题,“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力图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克服一考定终生的弊端,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一时间,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我们中小学教育评价究竟该如何应对呢?从总体上看,由于受到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与桎梏,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三重三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其一,在评价内容上重智育考查轻综合素质发展。长期以来,老百姓基本上都是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和学生,因为大家认为分数这个评价标准比较实,而其他的标准比较虚。于是,在很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已经窄化为智育评价,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考试节奏让学生们喘不过气。其二,在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考核轻过程关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主要依据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来甄别其好坏、优劣,而较少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其三,在评价方法上重量化分析轻写实记录。在中小学教育评价实践中,由于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人们更多地关注评价指标是否可测、评价程序是否便捷、评价结果是否可比,试图通过精确的数据来衡量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中小学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努力。
一是教育评价应指向教育中真实的学生个体,尊重作为整体的人存在的学生发展,不断由知识技能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关注,由考试成绩的关注转向学生生命状态的关注,使评价重点从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向全面综合的“人格本位”转变,使学校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二是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当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的教育评价既不能及时诊断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未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做法,及时记录学生个体的成长足迹,全面呈现学生的进步实态,以期更加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是中小学教育评价实践并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量化结果来完成,那些企图将教育质量数量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那些不易被量化的学生个性素质,比如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我们虽然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征其特征,但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或是采用成长档案袋等质性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通过写实性记录来揭示和描述其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