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中德初中学生合作项目研究
2018-03-30
一、研究背景、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扩大教育开放作为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学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国际交流、文化融合的排头兵。
2009年10月,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以下简称“常青一校”)参与了德国政府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德中同行活动”,并与歌德学院签署了“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教育合作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在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教育局批准下,常青一校初中部开设了第二外语德语实验班。近六年,随着常青一校办学国际化的发展,我校逐步形成了“英语引领,二外(德语)并举,汉语推广”的办学国际化发展特色。国际交流活动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实质性飞跃,从最初简单的访学交流,到目前课程相互浸透以及校际间学生合作项目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在国际项目交流方面具备成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经验。常青一校和德国友好学校连续四年参加有关中德中学生环保话题的“国际气候先锋合作项目”,三次获得了歌德学院(中国)颁发的冠军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际理解教育概念在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上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世界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认为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消解对立和仇视、实现和平的有效方法,由此建议在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身也通过选定和指导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以下简称“合作学校”)、实施教师培训、推行部分地区的相关教育项目等途径积极宣传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尊重自我与他人、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环境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共生”的思想。
2.让学生了解和明确国际普遍关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核心问题;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和平与环境、永续发展等核心概念。
3.学生学会探索国际问题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外语(英语、德语)并能应用于国际沟通与交流。
4.通过研讨学生国际项目合作,提升教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挖掘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确定有关环保方面的项目具体课题(如水资源、绿色出行、土地资源再利用、废品再升利用)。
2.探索实施课题的手段和方法。
3.研究如何让国际理解教育在实施课题过程中得到体现。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模式,特别是聚焦“环境保护”这一世界共性问题的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融合实施模式,友好实施方案,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的过程
本项目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五年,每年研究的方向是关于环保方面,从2012~2016年,每年研究的子话题各不相同(有关于水资源、绿色出行、土地资源再利用、废物再升级利用、城市种植),下面以2016~2017年城市种植话题为例展现项目开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2016年7月至2016年9月):准备阶段——确定中德学校环保合作项目主题。包括,通过邮件和德国友好学校联系,商讨课题主题;双方确定参加项目的各15名学生名单,一对一建立笔友关系;双方拟定出各自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实施阶段——中德学生互访交流研究课题。包括:中方学生按计划和方案前期分组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制作相关海报、调查报告、准备相关ppt;德方学生按计划和方案前期分组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制作相关海报、调查报告、准备相关ppt;德方来访交流,双方相互交流前期研究成果及体验中国的文化、学校教育、学校生活;中方回访准备,双方相互交流后期研究成果及体验德国的文化、学校教育、学校生活。
第三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7月):总结阶段——总结经验。包括: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开展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活动画册);撰写经验总结论文、案例等。
六、研究的结论、效果
(一)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及实践的认知
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学校由国际交流部牵头组建了由国际部项目负责人和1名专业老师、3名德语教师组成的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开展了前期调研、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工作。通过对国内外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读,项目组成员进一步加深了对该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认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本校校情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运行方案与发展思路。即依托学校在中德合作交流中形成的良好工作基础,聚焦“环境保护”这一世界性发展问题的理解教育,创新项目开展方式,进一步拓展项目合作渠道,丰富项目主题内涵,提升本校学生国际理解意识和国际化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中国文化和教育理念在德国的传播与发扬。更为可喜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只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团队,为相关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人才队伍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中德合作交流项目实施方案
依托本研究项目和学校与德国友好学校间的国际交流项目,课题组成员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交流主题,精心设计并优化了中德交流项目的实施方案,优化后的方案主题更加鲜明、地域特色更加凸显、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对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提升更加显著,同时还在学校周边社区居民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优化后的方案具体归纳如下:
一是开展了“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的三峡调研”系列活动。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学校组织各19名中德学生通过前期文献资料搜集、形成活动实施方案、三峡库区现场参观、搜集数据信息、ppt汇报交流和中外学生互动等方式,向所有参与学生全方位阐释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价值,在中德学生中引发了水环境保护的理解共鸣,加深了德国学生对中国环境资源利用的认知和理解,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开展了“废弃土地资源再利用的调查和研究”系列活动。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学校组织中德学生对废弃土地资源再利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凸显武汉地域特色,选择武汉市在废弃土地再利用方面的典型代表——园博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学生收视土地资源宣传片、邀请园博园开发集团负责人现场介绍、学生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和资料总结等形式,向参与学生灌输了全球废弃土地资源再利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授了土地资源再利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交流和ppt汇报,参与的中德学生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上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认识。随后,2014年7月18日至28日德国纽伦堡三所友好学校(绿荷中学、皮尔克海默中学、马丁贝海姆高级文理中学)各16名中德学生在德方校园中进一步开展了废弃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校园践行活动,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开展了“绿色、轻便、环保出行“系列活动。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学校组织15名中德学生开展了轻便、绿色的沿江骑行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融入了绿色出行理念,同时还注重向中德学生介绍和展示武汉市在长江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活动沿途,项目参与者通过发放宣传单、与沿途市民互动交流等形式,扩大了中德交流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德方学生对中国文化、武汉地域文化的认知度和沟通交流能力,全面达成了项目活动实施的目的和效果。
四是开展了“从我做起,身边废弃物再利用示范”系列活动。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学校组织15名中德学生,与常青花园社区合作开展身边废弃物再利用的示范活动。参与活动的中德学生与社区居民一起设计、思考,利用家庭生活废弃物,制作乐器、生活便捷用品等,并开展了作品展示和宣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在常青社区居民中掀起了重视环境保护的活动热潮,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是开展了“城市种植点亮城市生活”系列活动。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学校组织16名学生参与主题为“城市种植——让家园更美好”的主题项目。
通过“国际气候先锋队”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可以促进自己语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德学生通过调查各自的家庭、学校以及城市的种植情况,能明白城市种植对我们生活的意义,从而行动起来,进行家庭种植,为自己创造绿色的家庭生活;参与校园种植,为师生创造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参与城市种植,为建设绿色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三)有效提升了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视野
通过项目实施,参与活动的中德学生就环境保护这一世界共性的国际问题形成了广泛共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同时,通过中德学生互访和系列互动开展,中德学生对相互国度的历史、文化、人文社科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交流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项目组高度重视活动宣传和受益面的拓展。通过在学校、社区和活动沿途的传单、海报、宣讲、调查表发放等形式,实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以点带面,极大丰富了该教育模式的内涵,拓展了活动的收益外延。
(四)全方位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理念和发展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弘扬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促进各国度之间的相互理解、认知、互融并实现共同发展。通过本项目实施,有效实现了中德青少年对各自国度、文化、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有一百八十多名中德学生、家长和老师实现互访。在互访中,学生以寄宿形式融入对方国度的家庭中,走进对方学校,为学生对异国文化、语言、历史的深层次认知提供了良好平台。通过学生的抽样调查和活动感想,所有中德学生都认为参与活动收获良多、能力和理解认知提升明显。近六年来特别是参与活动的九十多名德方学生和老师已成为中德友好的宣传者与践行者,在欧洲播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火种,全方位实现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
七、相关问题思考
在武汉市教育局、常青一校和常青花园社区的大力支持下,本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参与项目的所有师生收获良多,同时也树立了进一步办好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信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也注重问题的挖掘和思考,希望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把握仍不全面,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急需探索和思考,为相关理念的形成和践行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如何进一步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本项目依托中德合作交流项目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局域践行。但是,活动的主题仅仅针对环境保护。如何进一步拓展国际理解的共性主题、如何形成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运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三是如何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国际理解教育同样如此。在我们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的参与极大丰富了项目的内涵,同时也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在今后相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中,如何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源的参与度和融合度,在全社会领域形成国际理解教育大环境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