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入”“输出”在中国文化翻译课程构建中之适用性

2018-03-30谢媛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输入跨文化学习者

谢媛媛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展示软实力的文化推广活动成了众多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选择。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使中国及其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国家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并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源头,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充分展现给世界,不但是加强国家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在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目标语文化的传授上,忽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表达方式。“这种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对自身母语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很难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2]37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在注重目标语文化学习的同时,有必要渗透中国文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文化冲突,还能加深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输入输出理论在中国文化翻译能力提升中的适用性

在二语习得中,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外语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大量输入,就没有有效输出。而在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授课的中心仍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分析以及对语法词汇的讲解上,对文化教学的关注程度不高。大学英语课本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由于只注重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并不陌生,却不能有效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学生很难接触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书籍。没有有效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的严重失衡。因此,应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平台,让学生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底蕴。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是一种跨文化的习得过程。

翻译是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言文化活动”[3]41。译者需同时具备双语能力和双语文化能力。外语学习者通过翻译学习语言,可以更为主动地介入异域文化。学生将来不仅是语言的传播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翻译有助于促进文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输入理论”对文化翻译的促进作用

20世界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说”(Input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输入,而输入则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促成语言习得的两个首要条件。”[4]12-13Krashen提出了理想的输入条件。

(一)可理解性输入

Krashen认为,“因为学习者在不同的水平线上,首先输入的应该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输入的内容最好是i+1方式,即输入的内容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4]14-16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程度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文化翻译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于中西文化差距甚大,任何一种文化用另一种语言承载时不可能直来直去、一译了之。因此,需要同时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很多大学生不能有效地传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不仅是因为驾驭英语的语言能力不够,如词汇量少、语法结构错误等,还因为教材中很少接触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师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出发,秉着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介绍该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背景等知识和相应的翻译技能,并有意识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达,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所传承的文化在英语这种具有唯一性原则的结构紧密的表音语言中转换策略。”[5]114

(二)足够量的输入

输入的量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升文化翻译能力,单靠书本上少量的练习和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尽可能多地和语言接触,搜集相关语言材料。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以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Krashen提出:“输入应该是大量的含有丰富结构的自然输入,并且是‘粗调输入’(roughly tuned),而非‘精调输入’(finely tuned)”[4]13。Krashen 的粗调输入指的是“未经任何修改的语言输入,它包含若干层次的语言输入,i,i+1,或是i-1,i-2等”[4]13,而‘精调输入’是“修改后的语言输入,以语法为基础,枯燥无味,会影响输入质量”[4]13。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自主课程中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在输入量上达到一定的突破。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原著、报刊杂志,增强语感;在自主课程中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发现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资料,练习国内外各种考试模拟题、真题中的相关翻译。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输入上要搜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和时事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课上、课下多种方式大量接触真实语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三)趣味性的输入

语言的输入要“富有情趣、并且有一定的个人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注意,从而被理解和吸收。”[4]16在用英语翻译传统文化的课程训练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课上除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音频、PPT外,还可充分利用Mooc、Coursera等国内各大媒体的文化讲座和教学资源,输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特定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建构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资源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要把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增强语言输入的交际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输入源。”[6]97学习文化翻译最好的方法是体验文化氛围,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传达信息的能力。

三、“输出理论”对文化翻译的促进作用

与“输入”相应的概念是“输出”。1985年Swain发展了输入假说,提出可理解性输出假说(Comprehensive Output Hypothesis)。该假说指出,“学习者口头或书面表达时,能扩展自己的中介语来满足交际需求,他们利用自己内化的知识,或是从未来的输入中寻找解决语言不足的线索。输出需创造新语言形式和意义,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用目的语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7]25-26Swain认为大量的实践机会可促进对二语的理解,并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和掌握语言的精确程度。

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几乎都是填鸭式的被动输入,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低下,输出内容缺乏深度。要培养有效的输出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一切机会来最大限度地创造输出机会。

教师可以在每堂课设计一个“Daily Presenter”环节,让学生轮流在每次课一开始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翻译并简短讨论一句《论语》或中国传统谚语,介绍一种家乡的特色小吃、风景名胜,或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议题以话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其他同学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围绕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并学着用另一种语言观察本土文化,增强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翻译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小组对所做的翻译练习做5-10分钟的简要发言,表述本段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尽可能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目的语读者领会原文文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英语的输入和输出,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外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难免会有错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大多是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系统的、充满错误的。[8]313”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对待错误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在讨论或在作业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不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过度自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让学生明白在语言学习中犯错误是必然的,并要让学生善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四、结语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要将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营造氛围和环境。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英语不仅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更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37应该让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有效提升跨文化翻译及传播能力,用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中共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

[2]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37-38.

[3]张季红.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1):41-42.

[4]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Implications[M].Oxford: Pergamon,1982:12-16.

[5]高骊萍.跨文化语境下音乐院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与研究[J].北京: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1):114.

[6]宋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3):97.

[7]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5-27.

[8]刁培安.第二语言习得与英语阅读能力[A].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3.

猜你喜欢

输入跨文化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浅议习得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调整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