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币原对华外交政策评析
2018-03-30乔晴雨
乔晴雨,佟 波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一、币原外交的历史渊源
(一)外部因素
一战时期,西方强国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反抗外敌的力量也很薄弱。日本政府趁此机会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并大肆攫取在华经济利益。这使得日本与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关系日益紧张。一战结束后,日本与英国的同盟关系在美国等国的压力下走向解体。在1921年8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日本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给日本的海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日本还放弃了部分对中国的垄断权利,使列强重新燃起瓜分中国的企图。
为缓解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原敬内阁在一战结束后提出“用资产阶级、公正化的方法来代替对当时中国采取的管辖化措施。这一措施保障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权益以及政治地位”。币原喜重郎出任外相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敬的协调外交政策,“把对中国的排外性管辖化政策改为用资产阶级公正化方法来保障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权益以及政治地位。”[1]499
(二)内部因素
一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1914年,日本的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4.5%,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基本持平。到1918年,日本的工业产值上升了12%,农业产值则下降到35.1%。日本工业实力的壮大为币原外交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币原的对华外交政策
1924年6月,币原在就任外相典礼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阐释了其“协调外交”的理念。他强调:“对于巴黎和约和华盛顿会议的诸条款、诸定案等所昭示或默示的内容中所传递的精髓,日本会全力达到各列强国所给予的任务”,对中国政策要实现“不干预内部政策”的原则。[1]501-502在1924年7月,币原在日本第49届议会上阐释了其对外政策的四个原则:其一,“保障和增添合法权利”,“遵守和平公约”,“维护各国应有的权利”,“促进世界的和谐与稳定”;其二,尊重外交前后承接主义,以维持与其他国家相互信任的交往;其三,改进与美国、苏联的交往;其四,在对华政策上贯彻不干涉内政。同时,他还公布了对华政策的“四原则”:其一,不干涉中国内政;其二,维护合理的权益;其三,对中国现实情况抱以怜悯与宽容的立场;其四,两国共存共荣,实施经济扶持。币原所提到的“正当的权益”指的是日本在与中国历任政府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中所牟取的利益是正当、合法的,其外交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此类权益,而扭转以往的对中国进行的赤裸裸的干涉外交。他企图在“协调外交”的框架下,同各国进行经济竞争,从而达到日本的目的。
可以从1924年后中日外交中的几个事件来分析币原的对华外交政策。
(一)五卅事件
1920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本从中国攫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1922年至1924年间,中国从日本和英国进口的棉制品和布匹总值约为六亿八千五百万两,其中从日本进口的总值约为三亿七百万两。[2]1924年,日本在华的纺织厂共17家,纺锤大约有106万枚,织布机近5400台。[3]英国的纺锤大约为90万枚,不及日本。[4]1925年五卅事件爆发后,英国希望与日本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币原对英国驻日本大使馆的领事查尔兹说:“强行压制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觉悟是行不通的。反而,促使他们有更强烈的行为。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决定把在中国的日本华裔暂时运送到安全区域。”[5]币原认为英国不做让步的应对措施必定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力反对,因而并没有同意英国的建议。他让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对中国人民的行为不发表言论,防止把对华关系弄得更糟。同时,他让外务省局长木村锐市敦促日本纺织业副社长以及棉花纺织公司董事尽快满足中国罢工人员的要求。“沙基惨案”发生后,日本抓住这一时机单独同中国政府谈判,议定日本向死伤者偿付一万美元,向罢工工人偿付十万美元,并承认了工会。币原通过以退为进的手段安抚中国人民,缓解了中国人民的反日心理。
(二)关税问题
1925年10月,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召开了关税特别会议,讨论中国关税自主问题。在会议召开前,币原让他的助手倔内干城等人对中国的经济贸易作了详细的分析。中方代表在议会上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提议后,没有得到与会的西方列强的认同。
币原指示日本参加会议的代表日置益在会上率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但坚持这次会议只能讨论征收2.5%的关税附加税。日置益在会议中表示:“中国今天所承受的艰难困苦,我都曾感受和体会过,日本报以同情,并对中国的提议充分的理解”。日本在会议期间一方面试图表现出对中国的善意,另一方面却屡屡提出无理要求,如提议规定中国征收附加税的一部分收入须用于偿还西原借款等无担保借款。
(三)南京、汉口事件
1927年3月24在北伐军进兵南京之际,南京城内发生了排外抢劫事件。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英、美军舰以保护侨民为藉口,悍然炮轰南京。币原为拉拢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认为应该用外交的方式寻找处理此事的方法。他担心一旦对蒋介石施加压力,很可能会使蒋介石倒台,而“蒋介石一垮台,就为共产党扫除了一大威胁”,共产党有极大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当英、美等西方列强就南京事件向蒋介石下发最后通牒并预备军事干预时,币原分别召见英、美驻日大使,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不干涉此事”,同时以个人的名义“劝告”蒋介石要同西方列强和睦相处,对列强该补偿的补偿,该表达歉意的表达歉意。
当然,日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并没有放弃武力干涉的手段。1927年4月3日,日本以保障汉口侨民的安危为由,派遣二百多名海上官兵登岸,开枪打死十余人,制造了“四三惨案”。日本试图以此威慑武汉国民政府,策应、支持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币原试图稳定与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关系,并在表面上表现出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态度,以便最大可能地获取在华经济利益。
三、币原外交对中国的影响
币原通常依据多样化的国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判断自己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合理性。币原外交以国际协调、经济外交、对中国内政的不干涉作为支柱,是日本对西方列强外交压力和中国民族运动发展作出的谨慎、被动的反应。
币原在表面上对华表现出和平、合作、和谐的立场,暗地里却勾结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破坏中国市场,推动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币原对华经济外交的核心是推进与中国的关税协定,将日本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日本成为中国商品进口的最大来源国,将西方列强远远甩在后面。日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备受打击,也使大量的中国农民破产。
币原察觉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也感受到西方列强的外交压力,因而尽可能将对中国的干涉行动做得隐晦。但是,一旦触及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日本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对华干涉,如“五卅”事件、南京与汉口事件、出兵山东的济南惨案等。
币原的“协调外交”造成日本军部等急进派的不满,被急进派视为“软弱外交”。币原外交结束后,日本开始为武力入侵中国做准备,给中国乃至世界造成重大的灾难。
[1]信夫清三郎,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M].天津:商务印书馆,1980.
[2]河原宏,藤井升三.日中关系史基础知识[M].东京:有斐阁,1984:190.
[3]东亚研究所.日本对华投资[M].东京:原书房,1987:215-217.
[4]臼井胜美.日本巴中国—大正时代[M].东京:原书房,1982:197.
[5]马场伸也.满洲事变入道[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