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8-03-30王学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语专业译者

王学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门肇始于中国的新兴学科,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6年8月在“翻译全球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它始于2001年,真正兴起于2009年。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从生态学视角的综观和研究,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为基础,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石,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动态平衡、“三维”转换和“事后追惩”为研究焦点[1]。

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将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弥补此领域存在的研究不足和缺陷。罗选民强调指出,不应将非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排斥在翻译教学的大门之外[2]。本研究致力于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置于生态翻译学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分析学生翻译能力低下的原因而动态调整教学计划、目标、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以适应翻译生态大环境。最终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生态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国内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在国外,随着全球生态化思潮的普及,生态维度的翻译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Peter Newmark借用“生态学”的翻译特征阐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David Katan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翻译生态文化的分类,Rosanna Warren、Andre Lefevere、Susan Bassnett强调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必须适应新环境才能生存下来[3]。Wolf Wilss指出应关注环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Michael Cronin在《翻译全球化》一书中强调要保持不同语种间的健康平衡。随着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提出,国外的著名翻译理论家Marion Boers、Cay Dollerup、Jonna Radwanska-Williams、Douglas Robinson、Flora Roider纷纷发文对生态翻译学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4]。然而,国外主要是将生态学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Albrecht Neubert探讨了翻译能力的成分和特性[5],200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通过PACTE对翻译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立项研究。但是,国外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翻译教学的研究还是空白。

在国内,生态翻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理论应用研究,如文学翻译研究、哲学社科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口译研究以及翻译史、翻译批评研究等各个方面[6]。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创新,生态翻译学为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国内很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宏观视角探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如宋志平对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7]。毛利群在翻译生态系统下探讨了翻译硕士教育。陶友兰、李广升研究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专业教材建设。另外,张玥、马朝霞、韩雪、张敬生、赵鹏、陶潇婷、蒋凤英等一些学者探讨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其他的一些学者如陶潇婷、翁晓斌、何艳群、舒晓杨等还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展开实证研究。程爱群研究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总的来说,中外学者对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对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理论研究较多,但在这一视角下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还很欠缺。国内,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兴起,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改革、翻译教学实证研究和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改革及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极少。英语专业和大学外语的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差别,不可通用。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对问题和对策泛泛而谈,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首先,采取问卷调查研究法。对本校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得分及失分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高校大学生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能力低下的原因;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厘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翻译教学的因素。结合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全面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其次,采取文献研究法。对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的与翻译教学相关的论文和课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大学英语四级试题改革的背景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勾画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生态模式。

再次,采取实验法。将构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模式应用于班级的实践教学,选定试验班级,进行教学实证研究。

最后,采取数量分析法。对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的结果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为构建和谐的翻译教学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结果

经过调查研究,构建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一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确立了生态理性三对理念,即动态/平衡、多样/统一和整体/关联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原则;探讨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和“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事后追惩机制作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测试与评的衡量标准;探求建立大学英语和谐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的动态/平衡、多样/统一和整体/关联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原则,强调翻译活动的整体性,体现了整体的生态环境和翻译活动的发展性和包容性[8]。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处处以翻译的整体性为理念,这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突破。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对学生解释,似乎符合循序渐进、由简到易的教学模式。然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这样的教学侧重于语言维的转换,注重碎片化的翻译,忽略了翻译是一个生态整体,应该从整个生态整体环境来关照翻译。

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理念,指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也即是说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翻译实践中。与传统翻译课堂以老师满堂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不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以学生的翻译练习为主,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掌握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学会将这些方法策略应用于未来的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对文本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操控。这一观点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翻译文化学派”的观点一致。赫曼斯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翻译都是因为某种目的对原文本的操纵。”[9]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和生态翻译学都强调翻译应该由以原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译者为中心,由原文本转向译文本。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将翻译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太狭隘。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知识,将翻译纳入文化语境中来考察,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诗词歌赋和其他的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翻译出来。倘若仅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会使文学作品的美会遗失殆尽。交际维的转换强调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基础上,翻译应该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尤其在一些应用文体的翻译上,强调信息的传达应到位。如在翻译公示语时,“小心滑倒”通常翻译为“mind the steps”,而不是译成“be careful of slippery”。这样的翻译交际效果较好。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授学生从整体上关照翻译,使译文达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的较高契合度。此外,有些文化负载词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知识的词汇,在翻译时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添加注释、脚注、尾注等进行生态补偿,以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事后追惩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机制。事后追惩是对译者及译文的约束。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能得到读者的推崇。否则,译文就要受到不良的反馈,译者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在翻译教学课堂中,学生要对自己的译文负责,认真对待翻译任务,通过小组互评及教师的最终评定,不断修改译文,努力使其臻于完美。同时,翻译也要模拟真正的翻译环境,不断进行实战训练,使译者的翻译技能不断提高。

借用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整体生态环境,构建翻译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模式,开辟了翻译教学研究的新领域。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合考量影响翻译教学的各个因素,从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评价考核体系及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等各方面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弥补先前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片面、不系统的研究弊端。翻译理论指导翻译教学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构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该教学成果将为培养更多具备双语转换能力的职业人士服务,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外贸的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政策导向,致力于纠正翻译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状,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改革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于2006年12月在四级考试中增加了汉译英翻译题,并于2013年8月再次修改了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型,由原先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增加了翻译所占的比重,题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和翻译能力意义重大,更符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意义重大。翻译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可以传播高科技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翻译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满足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视角下,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模式。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际,探求更为有效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构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模式,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也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开辟新道路。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4]Baker M.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2011.

[5]Neubert A,G M 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M].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6]蒋骁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1).

[7]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与反思[J].民族翻译,2012(3).

[8]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

[9]Hermans Theo.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Croom Helm,1985.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语专业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