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数学文化,信息调用探究
——以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探究题为例

2018-03-30江苏灌云县九年制实验学校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伦公式试题

☉江苏灌云县九年制实验学校 刘 翠

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数学在发展的同时也承载了众多的人文故事、情感文化.近年来中考对数学知识点的考查加强了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阅读材料与问题探究的融合考查学生知识理解、问题探究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引领学生关注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探究题.

一、真题解析,试题点评

1.真题呈现.

(2017年山西中考卷第22题)背景阅读: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在本题中,我们把三边的比为3∶4∶5的三角形称为(3,4,5)型三角形.例如,三边长分别为9、12、15或的三角形就是(3,4,5) 型三角形.用矩形纸片按下面的操作方法可以折出这种类型的三角形.

实践操作: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D=8cm,AB=12cm.

第一步:如图2,将图1中的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AB上的点E处,折痕为AF,再沿EF折叠,然后把纸片展平.

第二步:如图3,将图2中的矩形纸片再次折叠,使点D与点F重合,折痕为GH,然后展平,隐去AF.

第三步:如图4,将图3中的矩形纸片沿AH折叠,得到△AD′H,再沿AD′折叠,折痕为AM,AM与折痕EF交于点N,然后展平.

问题解决:

(1)请在图2中证明四边形AEFD是正方形.

(2)请在图4中判断NF与ND′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请在图4中证明△AEN是(3,4,5)型三角形.

2.试题解析.

分析:(1)略.(2)首先需要理解古书中“勾三,股四,弦五”的具体含义,它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其次理解何为(3,4,5)型三角形,即满足上述三边关系的直角三角形.证明边的关系可以将其放置在特殊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3)求证△AEN是(3,4,5)型三角形,需要求出三边的值,可利用特殊图形和折叠特性得相关条件,设出NF的边长,并表示出其他两边,将其放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最后通过三边之比证明.

解:(2)如图5,连接HN.

由折叠知∠AD′H=∠D=90°,HF=HD=HD′,∠EFD=90°,∠ND′H=90°.

(3)根据四边形AEFD为正方形,可知AE=EF=AD=8cm.

由折叠特性知AD′=AD=8cm.

设NF=ND′=x,则AN=8+x,EN=8-x.

在Rt△AEN中,利用勾股定理解得x=2,则AN=10,EN=6,所以EN∶AE∶AN=6∶8∶10=3∶4∶5,则△AEN是(3,4,5)型三角形.

3.试题点评.

本题是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阅读、分析探究题,首先给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数学渊源,以此为载体开展几何探究,问题的求解充分利用了材料信息,在理解(3,4,5)型三角形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相似及勾股定理进行推理探究.对于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探究题,需要深入理解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特性,然后加以有效利用开展问题探究,信息理解是解题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调用是解题的关键.

二、试题衔接,思路剖析

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探究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运用,即充分理解材料中所陈述的概念、定理、公式,以及相关证明过程,对于公式中的相关符号必须有清晰的认识,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调用材料信息,必要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加以分析.

试题1:(2016年凉山州中考卷第24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Heron,约公元50年),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他在《度量》一书中,给出了公式①和它的证明,这一公式称海伦公式.

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约1202—约1261),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求面积的秦九韶公式:

这说明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公式实质上是同一公式,所以我们也称①为海伦-秦九韶公式.

问题:如图6,在△ABC中,AB=13,BC=12,AC=7,⊙O内切于△ABC,切点分别是D、E、F.

(1)求△ABC的面积;

(2)求⊙O的半径.

分析:首先需要理解上述公式所表述的含义,无论是海伦公式还是秦九韶公式,都是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求面积的.第(1)问求面积,利用海伦公式和秦九韶公式都可以,只需将边长代入即可;第(2)问求半径,需要以圆心为公共点,将△ABC分割为几个小三角形,设出半径长,表示出△ABC的面积,利用第(1)问的结论建立方程求解.

解:(1)a=BC=12,b=AC=7,c=AB=13,则p==16.

(2)如图7,连接AO、BO、CO、OD、OE、OF.

⊙O内切于△ABC,设⊙O的半径为r,则OD=OE=OF=r,S△ABC=S△AOB+S△BOC+S△AOC=16r.

根据第(1)问可知S△ABC=24,即16r=24,解得r=,即⊙O的半径为

试题2:材料:“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8):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的图像交于点P,以P为圆心、2OP为半径作弧交图像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连接OM得到∠MOB,则∠MOB=∠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

(1)略;

(2)分别过点P和R作y轴和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MOB=∠AOB.

分析:(2)首先需要理解题干所表述的“三等分角”及实现方法,对于证明Q点在直线OM上,只需说明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即可;证明∠MOB=AOB,需要说明∠POS=2∠SQB,可以根据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外角的特性及直线平行的性质推导转化.

上述问题均为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探究题,理解材料信息、合理运用是解题的关键,试题1给出了海伦公式和秦九韶公式,求解过程在理解上述公式是“运用三条边长求面积”的本质上加以展开;试题2则给出了“三等分角”的概念及实现方法,求解过程以此为线索加以应用展开.对信息的理解是解决材料探究题的关键,有效结合几何性质、数形结合可实现问题的简便作答.

三、解后反思,教学思考

1.挖掘阅读材料,感受数学文化.

上述均为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探究题,无论是“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特性、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公式,还是经典的“三等分角”概念,均蕴含着深刻的数学真理,是对数学真善美的充分体现.该类题型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阅读材料,深刻挖掘其中的数学文化和应用特性,对其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和公式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创造性.

2.经历探究过程,发展数学思维.

蕴含数学文化的材料题本质上是数学的探究题,是从信息理解到探究应用的过程,该过程体现出知识的形成,而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经历理解、观察、猜想、证明等思维过程,同时该题型也折射出中考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也是未来中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思维无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照搬硬套只会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题有着较好的价值导向,深入讲解可以使学生达到知识的内化和自省,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有利.

3.依托数学文化,提升科学素养.

中考试题对于数学文化史的引入也反映出中学课程“倡导数学文化价值”的理念,这在每一章节的阅读材料中都有体现.阅读材料是对知识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对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及体系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文化史与数学知识点融合讲解,利用文化史的吸引力及情感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因史生趣,由爱到知”,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素质教育到教育方针的落实.

四、写在最后

数学文化在试题中的渗透融合开辟了中考命题的新方向,该类问题的解答也需要从理解数学文化所蕴含的概念和公式入手,提取有效信息,开展深入探究,依托文化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对于数学文化的日常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点与数学文化的联系点,深刻挖掘阅读材料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学史的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1.杨虎.重视阅读材料挖掘数学文化——从2016年凉山州中考第24题谈起[J].中学数学(下),2016(9).

2.邢成云.文化打底素养立意——一道综合与实践创新题赏析[J].中学数学(下),2017(9).

3.王新宇.基于数学文化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7(23).

4.白露.例谈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教学通讯,2017(27).W

猜你喜欢

海伦公式试题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