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问之“度” 引领智慧生成
2018-03-30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张玉萍
☉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 张玉萍
教学过程中,我们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需要适度,尤其是问题的提出,只有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和密度,才能让提问发挥出实效,才能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更好地展开思维和探索.
一、把握好提问的难度
在常态化的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师的提问要难度适中,即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要匹配教学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须知,若问题难度太小,则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刺激和启发;若问题难度太大,则可能导致学生手足无措,进而挫伤他们积极探究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设计一些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索,由此让学生充分经历思维的整个过程,并从中真正获益.
笔者近期参加了一次教学展示活动,课题是《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复习课》,为了上好这堂展示课,笔者先在本校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了试上,正式开课是在本地区的一所农村初中.课堂上,笔者准备了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M点坐标为(3a-9,1-a),请结合以下四个问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分别求a的值.
问题1:M点和N点(b,2)关于x轴对称;
问题2:M点向右侧平移四个单位将落于y轴上;
问题3:M点恰好落在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问题4:M点是第三象限的整点.
在教学设计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上问题,难度逐级提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本章知识的运用来达成复习的目的.在本校进行试上的过程中,问题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学生的反馈也很好,因此笔者也就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修改和调整.但是到了正式上公开课时,一样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却出现了变故,特别是问题3被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到了问题4,学生更是全部都傻眼了:什么是整点?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最后只能层层引导,才让学生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但是明显破坏了课堂的流畅程度,影响了教学的节奏.原本精心预设的一个环节却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这是笔者事先没有想到的.后来,笔者进行了反思: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问题设计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本校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肯定存在着差别,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由此掌控好提问的难度,进而让问题更加匹配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对例题进行适当地改编,藉此来调控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比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有这样一道较为经典的例题:现有四边形ABCD,已知AD边和BC边相互平行,且对角线AC交BD于O点,若要能确定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再补充怎样的条件?这是一道开放题.若将其放在复习课上,则能很好地起到复习作用,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新授课上,对学生来讲就是巨大的挑战,为此笔者认为在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之前,要适当调整,最简单地操作就是增补条件,将开放性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比如,增加条件“如果AD与BC等长”,让学生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之后,我们再追问:“如果将‘AD与BC等长’这一条件换掉,补上怎样的条件也能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将不会感到太大的难度.
二、协调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的思维大多开始于老师的提问,而且课堂上的提问还是一种教学诊断方式,即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还能衡量学生的学习程度,此外还能激活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应该具有的一定的层次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提问应该侧重基础,而且无论答案的对错都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基础更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度较大、层次更深一些的问题,有时还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针对性的培养.
比如,有这样一个例题:如图1所示,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任意选取一点,然后做两腰的平行线,请分析这样所成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有何关系?
为了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进而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改编:
已知等腰△ABC中,AB与AC为两腰,D点是底边上的任意一点,现在有DE∥AC,DF∥AB.
问题一:在图1中,你发现了哪些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
这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安排能力较为一般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要予以积极的肯定,由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确认△EBD和△FDC都属于等腰三角形,且四边形AEDF为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操作为学生的下一阶段研究作好了准备工作.
问题二:如果我们让D点在BC边上自由地移动,请问图中的哪些量是保持不变的?
这个问题还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的难度也不大,教师可以让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学生将认识到在△ABC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图中的有关角度都未曾发生变化,但是很多线段发生了变化,比如DE、DC、DB、DF.
问题三:在D点沿着BC边不断移动的过程中,若DE段变短,则DF变长,若DE段变长,则DF变短,请问这些过程中二者的和有何特点?
这一问题的难度有了显著提升,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将很快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研究原有问题中“平行四边形周长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将更加顺畅.
学习本就是一个由易而难、由简至繁的过程,这也指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学习一蹴而就,因此对于那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教师要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以一系列难度逐级提升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这样的处理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入探求问题的解决,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保护.
当然,智慧生成性课堂在问题的量上看也并非越多越好,要看问题的提出是否切合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奏,我们的课堂提问不能太多,而且不能太少,需适时且适量,让问题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有力推手.
1.龙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8).
2.李枚.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