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和FUZZY的山东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
2018-03-30赵晓颖李画画
□赵晓颖 周 洋 李画画
国内外实践证明,协调发展是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除此之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离不开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因此,城乡均衡、协调的发展即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但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早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国有经济比重的差异,还是晚期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城乡市场完善程度差异,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更多地偏向城市,形成城乡不协调甚至失衡的发展。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公共产品分配不均、城乡人居环境不平等等。因此,通过构建评价指标来测度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对探讨城乡失衡的因素,提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指标的构建与方法的选取
(一)指标构建的依据
根据熊德平教授(2009)的解释,“协调发展”的内涵的可以概括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系统演进的总目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子系统与总系统,以及子系统相互间及其内部组成要素间的协调,使系统及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的总目标。“协调发展”追求的是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优化、结构优化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全局性、结构性以及个体发展的平衡性。
对于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构建,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尽量选取全局性、结构性以及平衡性并且相对易得准确的数据;二是为了保证指标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可比性,采用比值形式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都表明,城乡之间应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但由于政策、文化、空间属于是传导性、非显示性指标,其作用结果可以体现在显示性指标上(如人均收入差异、消费结构差异等方面、人口流动等方面),因此笔者结合全局性和显示性原则选取经济、社会、人口和生活四个二级指标来测度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在三级指标设定中,反映城乡个体发展平衡性的指标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收入平衡)、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消费结构平衡)、城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消费储蓄平衡)、城乡人均医疗、教育文娱、通信占消费支出之比(公共服务支出平衡);反映城乡结构性指标则用非农产业占GDP比重(产业结构协调)、二元对比系数(城乡生产力协调)、农林水事物支出比例(财政支出结构协调)、人口城市化率(人口结构协调)以及非农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就业结构协调)。
(二)方法的选取
测度城乡关系以及城乡发展方面,主成分分析法(吴红兵,2007)、因子分析法(李运祥,2010)、层次分析法(完世伟,2008、曹明霞,2011、焦必方,2011、王蔚,2011)、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法(罗雅丽,2006)基本得到学者的认可,应用广泛。但单独使用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足,将其中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评价方法能体现各种方法的优点,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发现城乡发展现状的真实情况(李勤,2009)。评价常用的综合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漆莉莉,2007)、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结合(曹志刚,2009)、层次分析法与多目标线性加权求和法结合(朱喜群,2013)等。
城乡协调水平的高低具有主观性,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模糊概念,可以归为模糊集合。运用隶属函数进行模糊评价,将不同单位的方案层数据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隶属度,可客观比较不同地市面板数据;且模糊综合评价法最终的评价结果将山东省各地市协调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各方案层指标也将划分等级,更加直观及有利于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相结合,试图对山东省17地市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方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复杂的被评价的系统,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评价指标为代表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另外,AHP需要运用专家的知识,经验、信息及价值观,根据各类指标在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两两比较进行。本文征询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8位教授或博士进行的意见,以及综合了他们对各指标重要性排序的结果,按照众数原理筛选①,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经过层次单排列、层次总排列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最终得出权重。
在构建体系后,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对单项指标进行处理。具体方法:以P个指标q个级别为例,设所有的评判指标组成的集合为U,所有的评语等级组成的集合为V,则隶属度矩阵R是U到V上的一个模糊关系。确定隶属函数是取得R的关键一步,常见的隶属函数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梯形分布函数等。如果评判矩阵的权重分配为A=[a1,a2,…,aq],则模糊评价模型为B=A×R=[b1,b2,…,bq],根据评判结果B的最大隶属度,确定评价对象的评语。
三、城乡协调的评价过程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文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方法,选取依据山东省17地市2015年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4类统计调查数据,建立起一套涵盖4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图1,表1)。
图1 城乡协调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C10.3570.4140.4300.4670.3590.4330.4790.4510.4740.4490.4700.4540.3780.5360.4870.4480.481C20.9110.9290.9370.8490.9270.8740.8190.7740.8430.8530.8470.8540.8290.7680.7770.8090.794C30.2210.1720.1570.2040.1660.2260.4780.2490.1370.4211.0580.2140.1100.2560.1770.2370.172C40.0720.0650.0920.1330.1320.1360.1200.1150.1180.1560.1420.1120.1090.1200.1300.1520.128C50.7230.9750.8950.9621.0000.8450.8400.8930.8260.9600.8650.8340.9030.9490.9830.9470.873C60.3270.4270.4690.5420.4540.4560.4710.4570.5200.4220.4010.5550.5000.6990.6100.4600.599C70.6800.7000.6730.5350.6550.6040.5580.5280.5700.6320.5480.5880.5380.5170.4610.5460.451C80.6930.6930.6990.5340.6790.6120.6840.4590.4230.7090.8540.5570.3470.4580.3810.5010.399C90.6760.9560.6270.5681.3000.6970.9990.7510.7390.7011.2830.5230.5421.1940.7420.6651.074C101.0631.0800.9751.3170.9070.9781.0211.0201.1691.0701.3351.4290.9081.7421.0251.0260.892C110.7160.8280.9330.9340.5960.9211.1450.9451.1651.0141.3650.9451.5161.5731.0520.8020.765
注:数据来自于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要素,针对上一层(准则层或目标层)的影响或重要程度,由专家进行两两间对比,得到判断矩阵。比较时取1-9尺度,1代表第i个因素(行因素)与第j个因素(列因素)同等重要,9代表第i个因素(行因素)比第 j个因素(列因素)非常重要。2、4、6、8表示重要程度介于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计算出每行的几何平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为该指标权重值Wi,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查表可得平均一致性检验值RI,CR为CI/RI,该值小于0.1,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具体计算过程和结果见表2、表3。
表2 判断矩阵A-B层计算结果
表3 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三)隶属度函数选取
本文拟将全省的城乡协调水平评价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隶属函数也将分为三种线性。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数据特点,研究使用常用的梯形均匀分布作为隶属函数。在三级指标当中,C1到C8指标原始数据都小于1,并且越接近1城乡协调水平越高。因此这些指标都对评价结果呈正向影响,即指标值越大,评价结果越向优秀的方向发展。C9到C11指标,数值大于1或小于1,同样越接近1水平越高。两类数据采取不同的隶属函数(如表4)。
表4各个指标使用的隶属度函数
(四)评价等级的划分
将评价等级定为V={v1(高),v2(中),v3(低)},按照数值分布情况、专家意见以及山东省相关政策,确定各指标分级标准,正向指标和非正向指标分别对应表4中的隶属函数,具体标准如表5。
表5 正向及非正向指标的分级标准
(五)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1.隶属度矩阵R的计算
分别计算出每个对象各个指标对于3个等级的隶属度,得出二级隶属度矩阵。以泰安市为例,表6展示2015年泰安市城乡协调度隶属度矩阵R的计算过程,其他城市不再赘述。
表6 2015以泰安市为例的城乡协调度隶属度矩阵
评判矩阵B的计算。评判矩阵B=A×R,其中A为对应层级的权重矩阵,R为上表中隶属度矩阵。先计算各个出二级评判矩阵,再由下往上计算出一级评判矩阵。即先计算出B1、B2、B3、B4,再求出一级的B。具体计算如下:
同理,B2[0.246,0.355,0.399],B3=[0.532,0.468,0],B4=[0,0.447,0.553]。
2.评判矩阵及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2015年B=[0.328,0.416,0.256],即2015年泰安城乡协调水平评价中,评价为“低”的概率为0.328,“中”的概率为0.416,“高”的概率为0.256,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2015年泰安市城乡协调度评判为“中”。全省17地市评判矩阵如表7。
如果将“低”定为1分,“中”为2分,“高”为3分,并将一级、二级评判矩阵数值做为权重,可粗略计算山东省城乡协调度二级指标的得分。如泰安市2015年R=[0.328,0.416,0.256],则总体评价按照隶属度为“高”,总得分为0.328×1+0.416×2+0.256×3=1.927;经济协调程度得分0.303×1+0.4×2+0.279×3=1.993;社会协调程度得分为2.153;人口协调程度得分为1.468;生活协调程度得分为2.553。将山东省17地市城乡协调各项指标计算并排序(表8)。
表7 2015年山东省17地市模糊矩阵评价结果
表8 2015年山东省17地市各项指标计算结果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山东省各地市城乡协调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及阶梯型特征
根据表7的计算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山东省17地市城乡协调水平城乡呈现区域性、由东向西的阶梯型分布。评价为“高”的为青岛、潍坊、威海、日照、德州5市,其中青岛、潍坊、威海、日照地域相连且均处于鲁东半岛地区,为第一阶梯。可见以青岛为龙头城市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效果明显,有效的带动周边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优化配置区域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推进了城协调水平。评价为“中”为济南、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济宁、泰安、莱芜、临沂、滨州10市,基本位于鲁中地区,为第二阶梯。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在加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有一定的成效,但受到一些制约因素。评价为“低”的为聊城和菏泽2市,均处于鲁西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弱。但二市于2017年加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服务“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第一阶梯城市群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经济协调度较高
根据表8的计算结果,城乡协调水平评价为“高”的5市中,潍坊、日照、威海、德州的经济协调度在17地市中排名前4,可见第一阶梯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二三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及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较大且效果明显。该区域城市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要素合理流转保障农民收益;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享受同等权利;建立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充分发挥出口做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引擎作用。
3.各地市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较大差距是影响山东省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因素
根据表1的原始数据,二元系数比值在各城市差距较大,且总体水平偏低,除潍坊、日照和威海外,其他城市均小于0.3,第二、三阶梯城市群城乡协调程度较低的根本症结也在于此。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二元系数为农业生产率和非农业生产率之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程度。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而山东省二元系数平均值为0.274,总体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二元经济结构还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率高低不仅影响城乡协调水平,还关系粮食安全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山东省城乡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重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由上文得知,山东省城乡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和非农生产率的差异上。提高农业生产率,尤其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的途径。由于农业科研周期长,技术进步相对于工业来说比较缓慢,农业人力资本又具有滞后性、流失性和外溢性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建,激活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性服务组织的科技服务职能,并辅之以公共财政的支持。同时,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科技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高校和产业联合研发、推广和示范,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依托产业区和产业带,形成区域专业化和产业聚集,提高城乡经济协调程度
模糊评价结果显示出,以青岛为龙头城市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较强的资源优化作用和辐射作用。该区域依托海洋经济核心产业,以内陆市场和国外市场为导向,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城乡协调程度较高。对于协调能力较弱的鲁西和鲁中地区应探寻具备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主导产业,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工商、金融、合作社、龙头企业聚集在一起,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提供金融和科技服务,形成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适度规模经济、区域品牌化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3.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探索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出口需求可以看作经济发展有效引擎,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一体化发展都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山东可以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出口龙头企业连接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出口企业的辐射范围可延伸到内陆。另外,依托出口引擎,发展山东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和原产地标识。加强花卉、茶叶、板栗、水果、蔬菜等山东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并加强信誉机制的建设,打造山东独有的特色品牌。
注释:
①请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序按照9分制打分,1为最重要,9为最不重要。如指标1有6个专家打分为5分,其他分值较为分散,则5为众数,得分为5。专家打分可以将每个二级或三级指标有效排序,笔者按照排序及分值构造判断矩阵。
[1] 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6,(1).
[2] 何玉霞.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以城乡分工的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4.
[3] 罗雅丽.城乡关联性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
[4]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朱喜群.中国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3.
[6] 曾福生,吴雄周.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
[7] 李运祥,陈国生.城乡一体化评估体系的主要指标——以湖南省为例[J].求索,2010,(4).
[8] 李 勤,张元红,张军等.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和构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9,(5).
[9] 焦必方,林姊,彭婧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 陈伯庚,陈承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疑难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2013,(9).
[11] 汤春玲.湖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