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8-03-30
一、引言及研究假设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考虑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将可能带来的与就业的摩擦问题。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张车伟认为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同,中国目前的就业增加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蔡昉研究发现,经济结构调整降低了就业弹性,将导致我国就业增长停滞;蒲艳萍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就业有负面影响;而张浩然的实证结果则表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在各行业的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则会抑制城市就业。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且研究层面大都在国家的宏观方向上,鲜有文章对资源型城市这个产业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转型问题更为严峻的群体进行研究,如果将这些结论直接运用于资源型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偏差,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进行针对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就业结构不合理,且劳动力很大程度上都锁定在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资源型产业。随着资源逐渐走向枯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其生命周期的环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长远上看,产业结构升级是可以促进城市就业结构合理发展的,那么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资源型城市的就业能否应对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否顺利展开?针对现有研究结果和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型城市就业存在正相关关系;
H2: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资源型城市存在负相关关系;
H3:劳动力在各行业的重新分配与资源型城市就业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设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形式,假定i地区在t时期的生产函数为:
(1)
其中,Y表示实际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所使用的劳动力,A为技术系数。参数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产出弹性。根据厂商利润的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对上式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模型:
(2)
其中,P表示产品价格,w表示工资,r表示资金成本。接下来在模型 (2)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加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变量,本文按照张浩然(2011)的作法,引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强度的变量tstr和反映劳动力在行业间重新配置强度的变量excchurn,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其中,k表示第i产业在t期的结构变动强度,q表示第i产业在t+1期占GDP的比重,q表示第i产业在t时期占 GDP 的比重;
×100
其中,e(i,c,t+1)和e(i,c,t)分别表示c城市i产业t+1期和t期的就业人数,e(c,t+1)和e(c,t)分别为c城市t+1期和t期总的就业人数。
得到扩展的计量模型:
lnLit=α0+α1isit+α2tstrit+α3excchurnit+α4lngdpit+α5lnwageit+α6sciit+α7hcit+μi+λt+εit
(3)
其中,is表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tstr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强度,excchurn表示劳动力在行业间重现配置强度,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wage表示工资,sci为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hc代表人力资本水平,用每百人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表示。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和第t年,μ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ν 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其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
本文使用层级回归法,在模型Ⅰ、Ⅱ、Ⅲ中依次引入解释变量。模型Ⅰ中仅包含is,gdp,wage等就业方程中的基本变量,作为基本模型检验产业结构、产出以及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模型Ⅱ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增加了tstr、sci、hc等解释变量,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强度对就业有何影响;在模型Ⅲ中,在模型I基础上excchurn、sci、hc等变量,以检验劳动力在行业间重新配置对就业的影响;最后进行全样本检验。
模型Ⅰ:
lnlit=α0+α1isit+α3lngdpit+α4lnwageit+μi+λt+εit
(4)
模型Ⅱ:
lnLit=α0+α1isit+α2tstrit+α3lngdpit+α4lnwageit+α5sciit+α6hcit+μi+λt+εit
(5)
模型Ⅲ:
lnLit=α0+α1isit+α2excchurnit+α3lngdpit+α4lnwageit+α5sciit+α6hcit+μi+λt+εit
(6)
模型Ⅳ:
lnLit=α0+α1isit+α2tstrit+α3excchurnit+α4lngdpit+α5lnwageit+α6sciit+α7hcit+μi+λt+εit
(7)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处理
本文的研究样本参考郭存芝等(2014)的作法,再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进行了少量替换,最终确定33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均为全市而非市辖区数据),研究期为2003-2015年。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以就业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tata14.0软件,使用
Hausman检验判断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当Hausman检验结果在90%的置信度下显著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 检
验结果表明,模型Ⅰ、Ⅱ、Ⅲ和Ⅳ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固定效应模型,故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表1 全样本检验
基于计量模型对资源型城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Ⅰ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验证了H1的成立;模型Ⅱ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强度对资源型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证明了H2的成立;模型Ⅲ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在行业间重新配置强度对资源型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证明了H3的成立,但是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作用并不大;模型Ⅳ的实证结果说明,在控制了劳动力在行业间重新配置的强度后,产业结构变动强度的负面效应有所缓解,变得不再显著。
控制变量中,地区生产总值、工资、科技支出和人力资本水平系数均为正向显著,说明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工资上升,加大科技支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将资源型城市就业产生正向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论有:(1)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型城市就业显著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强度与资源型城市就业显著负相关,劳动力在行业间重新配置强度与资源型城市就业显著负相关;(2)地区生产总值、工资、科技支出和人力资本水平系数均与资源型城市就业显著正相关。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改善创业就业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壮大,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增加资源型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2)通过产业延伸发展接续产业,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降低转型难度,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帮助矿山企业的下岗职工平稳过渡;(3)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提升的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培训,发展正规的就业中介,提高就业匹配率,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障制度,以尽可能减少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1] 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22-30.
[2] 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5):107-119.
[3] 蒲艳萍.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07):113-115.
[4] 张浩然,衣保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03):50-55+71.
[5] Bradbury J H.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ycles in the Mining Sector:The Case of the Quebec-Labrador Region in Cana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4,8(3):311-331.
[6] 郭存芝,罗琳琳,叶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