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三危
2018-03-29叶舒宪
2017年之内,截至9月底,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策划的玉帛之路系列田野考察活动已经完成了三次,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的第十一次考察(陇东陕北道)、6月下旬的第十二次考察(玉门道)和8月下旬的第十三次考察(敦煌三危山、金塔县羊井子湾、秦安县大地湾)。第十三次考察活动是借助于2017年8月28~29日在甘肃省玉门市召开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之机会,由会后组建的临时考察团完成的。主要成员是叶舒宪、冯玉雷、杨骊、刘继泽和敦煌当地向导董杰。考察敦煌玉矿的日期是8月30日。
第十三次考察的最重要收获是在敦煌以东约60公里的三危山一个山口内看到面积广大的古代玉矿。这是向导董杰多年前就已经看到的。因为他在敦煌市闹市区经营玉器小店,经常在周边寻找奇石收藏品等,终于在一次远游进山的过程中率先看到这里的古代玉矿。这几年来,他一直设想要合法申报开矿经营的手续,自己开采这里的玉石。经过刘继泽先生和我们考察团的努力劝说,他同意放弃个人开发的想法,将这个深藏在山野中的古代玉矿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于是,在这位祖籍陇南的朴实西北汉子帮助下,一个半月之后的10月18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负责人冯玉雷社长带着敦煌市副市长成兆文、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司机范载鹏一行四人再度踏入旱峡玉矿,让这片沉睡千载的大地宝藏真正回归国家。
在此之前,民间爱玉人士和一些收藏界、文博界人士也以直接或间接方式知道旱峡产玉的信息。这里的玉石资源从古到今都有人开采,甘肃开展的文物考古普查也有所涉及,只是目前官方尚不知情而已。但人云亦云和道听途说者多,考察定性者少。玉出三危山,这是让玉帛之路考察团成员感到十分意外的一次田野经验。因为四年跑下来,足迹已经遍布西部七个省区的荒山野岭和戈壁沙漠,但所看到的优质透闪石玉(真玉)的玉矿仅有马鬃山和马衔山等几个而已。谁也没有想到在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敦煌边上的三危山里,居然也会有古代玉矿的遗迹,而且其位置正在古人运送新疆美玉进入中原的主路线上,也就是今人跟随德国人李希霍芬的叫法,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上。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从东面进入河西走廊的人,走到敦煌这块四面都是黄沙的地方,就已经穿越了整个河西走廊。再往西,就告别了绵延1000公里的祁连山系,朝向新疆大漠的方向了。那里有敦煌西北90公里处的小方盘城,即西汉的玉门关,为汉武帝时代所置河西四郡的最西边地,视为大汉国家边境上的战略物资流通之海关所在。
2015年举行第五次玉帛之路考察,从马鬃山返回兰州的途中曾经在酒泉市短暂停留,甘肃社科院酒泉分院的孙占鳌院长负责接待我们。我回北京后,他发来他撰写的介绍酒泉历史文化的书稿,让我提意见,其书第二章题为“古代神话与酒泉地望”,其中有关祁连山为先秦时代昆仑山的认识是这样写的:
祁连山,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祁连山指甘肃西部和青海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由几条平行山脉组成,绵延1000千米,为黄河与内陆水系的分水岭。狭义的祁连山指其最北的一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峰有武威以南的冷龙岭(4843米)、酒泉以南的祁连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多雪峰和冰川(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宇宙的中心,其山多玉,山因玉灵。《山海经》中,“玉”出现过137处,其中,127处是与山结合。《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的3处中,《海内北经》《大荒西经》都说西王母在“昆仑虚北”或“昆仑之丘”,而《西次三经》称西王母所居为“玉山”。自古以来,酒泉南部的祁连山以多玉著称,有“玉酒泉”之美名。因而,許多学者认为昆仑山就是酒泉南面的祁连山。我当时给孙先生回信,针对他上述这段话,提议说:
你的举证仅限于搜索排列文献,我们叫一重证据。需要拿出实证的玉石标本来,才好比较和证明,现在看新疆和田玉最优,所以汉武帝对昆仑的命名是根据玉来的。我们把实物证据、文物证据称为第四重证据。目前看来,和田南山,酒泉南山都产玉,但是玉质品级相差很大,需要实物的PK。酒泉玉多为蛇纹石,而和田玉为透闪石。我们这次考察在肃北马鬃山看到的玉石,也是透闪石。所以泛指的昆仑也应该包括马鬃山在内的。还有,就是马衔山。参看《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一书,2015年。
如今,让我和孙先生都没有料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这些话就需要重新修正了。敦煌这样的地方居然隐藏着一座玉山,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的优质透闪石的实物证据,表明汉武帝命名之前的昆仑,很可能包括敦煌的三危山在内,这也就可以间接证明祁连山为昆仑的上古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三危山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西部名山,它最早在《尚书》的《尧典》和《禹贡》里均有记录,在《山海经》中也已经显山露水。这座名山堪称先秦时代中国人对西部想象的标配内容之一:流沙,黑水,弱水,三危。如《禹贡》篇所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王干。”
《禹贡》的这个记载让后世的中国知识界对雍州最西端的三危山了然于心,而对其地的特殊物产则永远充满着艳羡的向往。什么叫“球琳琅轩”呢?原来这四个从玉旁的字,都是指代地方美玉的名称,一般会让人联想到新疆的昆仑山。如《尔雅·释地》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球琳琅王干焉。”郭璞据《说文解字》为词句注解说:“球琳,美玉名。”“琅王干,状似珠也。”这也就是说,三危山一带就是古代的昆仑虚所在,当地特产是两种美玉:美玉原料和珠状的玉石。
如今,这个记载被三危山旱峡山谷中透闪石美玉实物所证明是真的,其意义非同小可。至少可以确信一点:早在张骞通西域和西汉王朝设立河西四郡之前很久,中原华夏或陇原大地的人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敦煌三危山一带的山河地理和特殊物产了!否则相关的记录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尚书》和《山海经》中。古往今来的《尚书》注释家不计其数,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亲自到祁连山一带乃至具体到敦煌的三危山一带去做一点实地考察和玉石采样工作。以至于敦煌产玉的现实一直被蒙在鼓里,不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