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松筋手法联合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研究
2018-03-29张健
张健
【摘要】目的 观察正骨松筋手法联合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2例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遵循抽签原则随机分组,将10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均为51例。观察组通过正骨松筋疗法、筋式葆熏洗疗法治疗,对照组通过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疼痛评分、WOMAC评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通过正骨松筋手法联合筋式葆熏洗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且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关键词】正骨松筋手法;综合疗法;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为慢性、渐进性、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病症。病症的发生,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分别通过正骨松筋疗法配合筋式葆熏洗治疗、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102例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关节间隙狭窄者、关节骨性强直者、精神病症者。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各28例、23例;年龄范围为62~78岁,中位年龄(70.4±5.5)岁;病程范围为0.2~9年,中位病程(4.6±0.7)年。對照组男性和女性各30例、21例;年龄范围为60~76岁,中位年龄(68.5±5.6)岁;病程范围为0.4~10年,中位病程(5.2±0.9)年。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通过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经按法、滚法、揉法,对患者膝关节四周软组织按摩。双手食指、中指点按血海穴、梁丘穴、内侧膝窝、外侧西窝、内外膝眼,直至患者膝关节存在酸胀感、热感。然后,结合患者膝关节疼痛位置,实行内旋/外旋摇转膝关节、拨伸屈曲膝关节。2d按摩一次,连续按摩10次。
1.2.2 观察组通过正骨松筋疗法、筋式葆熏洗治疗。筋式葆熏洗药方和剂量:芒硝50 g,伸筋草、透骨草、酸没药、桃仁、酒大黄、川椒、续断、醋乳香均为20 g,艾叶、骨碎补、苏木、桑枝、刘寄奴、丝瓜络、桂枝、牛膝、各15 g,地龙10 g,上述药方水煮沸熏洗。正骨松筋法:经常规推拿疗法,促使患者膝关节四周肌肉、韧带保持放松状态。然后,点按膝关节四周穴位,弹拨膝关节四周内外侧副韧带、髌骨上下级、股四头肌内侧头等。经正骨手法,对患者骨错缝情况进行纠正。骨错缝者和腰椎错缝者,使用小角度旋牵推按方式,纠正患者的腰椎错缝。针对骨盆倾斜者,可经顿拉方式,对其下肢实行纠正。膝关节错缝者,采用牵引膝关节、屈伸膝关节、旋转膝关节方式处理。观察组的治疗时间均为21天,且21天为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后,观察两组疼痛评分、WOMAC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1.3.2 经NRS数字分级法,对患者实行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1/51)疼痛加重者1例]、15.67%[(8/51)疼痛加重者5例、药物过敏者3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x2=5.9713。
2.2 两组疼痛评分、WOMAC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WOMAC评分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本次研究通过正骨松筋疗法,联合筋式葆熏洗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经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能将传统医药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经手法、药物熏洗联合治疗,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疼痛程度,促使膝关节功能及早恢复。
总之,正骨松筋疗法配合筋式葆熏洗,对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治疗安全系数较高。
参考文献
[1] 戴七一,覃学流,韩 杰,等.基于1HNMR平台探讨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1-5.
[2] 郭盛杰,杨德金,邵宏翊,等.组配式髌股关节置换联合内侧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双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7,2(4):197-202.
[3] 徐文弟,朱勋兵,韩冠生.髌股关节炎诊治新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1032-1036.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