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应用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2018-03-29李洪涛
李洪涛
【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应用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气喘气促、咳嗽咳痰、心悸胸闷等各症状体征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各种症状、体征,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改善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02
在临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即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是一种继发性心脏病,又称之为肺心病,主要由于胸廓或者肺组织、肺血管等慢性病变增高了肺部循环阻力,并改变了肺功能、结构等,使得右心负荷加重,并导致右心室肥大所致[1]。因此即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应用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61~83岁,平均年龄为(65.6±2.8)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64.3±2.9)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即入院后,采取基础疾病治疗、祛痰平喘、接触痉挛、控制炎症、不间断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水钠摄入、改善心肺功能、利尿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即采用卡托普利于空腹下口服,12.5~25 mg/次,3次/d;同时采取中药治疗,拟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处方(1)即丹参30 g、法半夏15 g、五加皮15 g、杏仁15 g、茯苓20 g、葶苈子20 g、苏子20 g等,该组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期肺源性心脏病,具有泄肺平喘、祛瘀化痰的功效。针对热盛者加鱼腥草、白皮、黄芩;针对体寒者加五味子、干姜等[2]。处方(2)即款冬花50 g、紫菀50 g、人参50 g、防风15 g、蛤蚧粉3 g、熟地黄25 g、黄芪40 g,其具有祛瘀化痰、扶贫固本等功效[3]上述中药均用水煎服,1剂分三次服用,100 mL/次。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症状积分法”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症状体征评分进行评价,包括气喘气促、咳嗽咳痰、心悸胸闷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气喘气促、咳嗽咳痰、心悸胸闷等各症状体征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P<0.05)。见表1。
3 讨 论
一般在冬春季节,肺心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且此类患者由于长期低氧血症、呼吸道感染等使得内环境严重失调,因而采取常规抗感染、扩冠治疗等易引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紊乱等。而近些年,中医中药、中成药在治疗肺心病方面获得了显著疗效。该病症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心悸、水肿、肺胀、喘证等范畴,且属于本虚标实,即痰饮淤热维表、心肺肾脾俱虚为本。而通过对肺心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结合治疗,西药注重吸氧、强心、抗感染、利尿、扩血管,而中药注重清热化痰、温化寒痰、健脾化痰等。如处方丹参、法半夏、五加皮、杏仁、茯苓、葶苈子、苏子等具有泄肺平喘、祛瘀化痰的功效;而款冬花、紫菀、人参、防风、蛤蚧粉、熟地黄、黄芪等具有祛瘀化痰、扶贫固本等功效。两者结合使用,既能发挥中医培本固元、标本兼治的效果,又能充分利用西药方便快捷、疗效迅速的优点,从而促使患者各种症状体征快速改善。如针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后,则能起到改善病症,强化肺部循环的每月底,且还能促使炎症被机体更好的吸收,从而发挥出祛瘀化痰、扶正固本的功效,进而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4]。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各种症状、体征,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亚勤,张彩凤,石金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04):249-251.
[2] 周向群,周志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1):2636-2637.
[3] 张廷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32+34.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