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2018-03-29鲍庆鹏张旭陈刚邓春伟朱佳梅
鲍庆鹏 张旭 陈刚 邓春伟 朱佳梅
摘要: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获得的经验,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通过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的具体方法。依托民办学校办学的灵活性,提出建设符合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对准市场科学灵活地变更实验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放式办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之即会”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培养目标
面对现今的社会发展,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与之大学生就业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对于现今的就业趋势也常有这样的报道“就业难,招聘难”;是企业门槛过高?还是大学生要求太过离谱?面对这样的问题,社会上有不少的谬论;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是越来越多,但在企业里相对的工作岗位却没有足够的空间,造成就业难的局面,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对自己的高学历有着过高的要求,都自以为是;低的看不上,高的进不去,人数过多,岗位未变“就业难,招聘难”也就造就了这样的形式。而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缺失,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现实,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什么环节上培养效果更佳,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确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哈尔滨石油学院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一线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我院多年积累下来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优势。所谓应用型人才,即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判断我们的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依据是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与弱,因而工科专业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尤其应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近几年来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我们感觉到理论扎实和基础牢固的毕业生固然得到市场的青睐,但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更受市场欢迎。高素质一线工程师资源稀缺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也是这种思想漫延而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院定位成“应用型”工程院校的出发点。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实践
2.1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为导向
“新工科”的提出为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是中国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做出的本土化回应。通过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内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或学校新工科建设和实践提供决策。
对新工科的理解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对学科的思维定式。学科是人类根据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其共性特征进行的学术划分,因此学科分类具有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烙印。但是,新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变革不会因为人类对学科的界定而局限在某门学科内,也必然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和产业划分。在分析新工科的內涵与特征时,首先要突破人们原有对工科的界定,超越传统工科专业的设置;要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以及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理解和认识新的工程学科及其范畴,赋予其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新的内涵。
总而言之,新工科代表的是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指的是正在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学科。从新经济的发展模式看,新经济强调以产业链的整合替代传统学科专业化的分工,互联网的超强跨界渗透能力形成了“互联网+”的产业创新模式,因此,在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批具有跨行业界限、跨学科界限的跨界特征的行业人才。
2.2在实践中培养就业能力
为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深化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构。聘请了跨学科专家、本专业教学骨干、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专家共同对实践教学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培养其它各项能力具有带动作用。即以实践教学过程为主线,在不同阶段,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实战、企业实习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品格养成、创业意识、职业目标等,使各项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都集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一线工程师带队,以就业为目标,指导学生实践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建团队开发实际应用项目。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急于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实践验证;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更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挑战性,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使学生的主动性更强,更宜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而形成合理的职业目标,养成良好的专业品格;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印证,使学生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包括知识的运用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的基本规范以及资料文献的基本检索方法等。
3.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对于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根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的高与低是学生能否“成材”的根本。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去企业参加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横向或纵向的科研和教改课题,使教师真正的兼备工程师的专业素质。
4.结论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能够做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十分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的高等院校,通过适度调整也能适用于更宽泛的学科和专业。
参考文献:
[1]单树民等.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0):26—34.
[2]李赓等.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84—186.
[3]刘翠兰. 系统科学、集成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 系统科学学报,2009,17(2):25-28.
[4]唐瑜,蓝英. 钱伟长:一片丹心为报国[J]. 中国监察,2008(21):59-61.
[5]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34-37.
[6]张家勇.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243。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名称:“互联网+”背景下多联课程体设计及实施研究,项目编号:GCJ121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