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选举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分析
2018-03-29林洁张超
林洁 张超
摘要:大学生是新世纪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分特殊群体,在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政治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我国举行市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透过近年来的大型选举活动,目的是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对政治选举的制度了解尚浅、高校对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引导不足、大学生参与政治选举的机会较少以及大学生主体意识较为薄弱。同时提出解决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利用网络媒介普及政治选举制度、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拓宽大学生参政议政渠道以及加强对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的落实。通过这些措施改进大学生当前不良的政治心理倾向,为今后我国的政治发展及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指明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选举;政治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民主和法制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这势必也引发了群众对民主法制的强烈要求。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推动我国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人才力量,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政治领域发展过程中势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潜力及作用。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决定未来国家政治发展,是否能积极参与政治是衡量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尺度,政治选举作为政治参与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全体公民重視。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的政治行为通常是其政治心理的客观反映,因此,关注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理是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当前政治选举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某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而政治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政治方面内容,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各种政治现象的自发、直观的心里感受和反应,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①。人们的政治行为通常表现为其政治心理的客观反映,因此,政治选举和政治心理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当个体的政治认知较低,政治情感不强烈,政治动机尚浅时,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行为,导致其政治行为偏激、消极等;当个体的政治认知较高,政治情感强烈时,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将是积极的。而积极的政治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选举的公平公正,也有利于个体政治素养的提高。
当前就大学生参与近年来市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的情况以及大学生平时参与政治的程度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如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愿意关心政治、了解政治新闻,其爱国的热情十分高涨。第二,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关心政治选举等政治热点问题,对此也应当抱以积极参与的态度。第三,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比较关心国家重大政策民生问题,而并非对政治是毫不关心的态度。这些优点体现了大学生是渴望了解政治,其政治热情是极高的,因此,只要借以适当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态度和心理,就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良好政治心理上取得成效。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大学生在政治选举背景下政治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如下:第一,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选举这类活动参与了也没有太大作用,不能清晰地明确自身参政议政的意义,对于政治参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仍存在少数的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是处于毫无兴趣的状态,且认为政治在生活中可有可无甚至毫无用处。第三,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周边同学的政治意识较为薄弱,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这部分学生政治参与时目的不明确。
二、当前政治选举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大学生对政治选举的制度了解尚浅
大学生对政治选举的制度了解尚浅,这是大学生政治心理弊端产生的首要原因。在调查中显示,许多大学生对我国选举制度和选举流程不熟悉,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较为熟悉的。当前我国对政治选举制度的普及通常只在一些专门的书刊,学术网站上,对于政治缺乏兴趣的大学生是难以在网络、大众媒体等平台了解到我国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规定和制度性基础,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愿意了解政治制度,这对大学生政治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对政治选举制度的了解不足,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看,不利于自身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长期对政治制度不了解将会造成政治冷漠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不关心政治现象,逐渐脱离政治生活。显然,我国作为政治大国,大学生必须要了解政治,关心政治才能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大学生对政治选举的制度了解尚浅也会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参与选举投票这样的心理状态,自然也不关心选举的过程和结果。
(二)高校对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引导不足
当前,很多大学生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形同虚设,对自己参政议政行为没有多大帮助,这是大学生政治心理弊端产生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政治理论课通常表现为其课程实效性不强,只是形式课程的状况。高校辅导员虽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政治,但还尚未深入到政治选举的环节、制度中,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反馈不足。②在近年来市县乡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部分高校没有在选举前做好普及工作,事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选举的背景及意义,全面动员大学生参与此次选举,致使部分学生错失这样一次履行政治权利的机会。众多高校认为政治生活距离还未正式踏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很遥远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要想培养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的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必然要把政治生活提到大学生的必修课上。高校对政治选举等大学生参政议政行为普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该校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也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因此,在当前政治选举背景下借此机会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大学生主体意识较为薄弱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更愿意关心与考试相关的政治内容。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大学生自身及其周边的同龄人对政治的关心度并不高,表现在:对政治选举等一系列政治行为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对政治热点不敏感且并没有积极的意识和热情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众多学生只会选择在闲暇的时间关注政治问题,且只关心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并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政治。此外,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是处于一种漠视的态度,或者即便参与了政治生活也只是为了应付任务。在大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不但会导致自身消极政治行为,也会影响周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这对我国政治有序发展是不利的。
三、当前政治选举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优化措施
(一)利用网络媒介普及政治选举制度
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应当着眼于网络、大众媒体这类在新时代下信息传播力度极强的媒介,作为普及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渠道,同时拓宽其他渠道。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选举制度知之甚少,在选举制度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自然对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高,也了解不到该制度存在的优越性。显然,在信息化的时代下,网络不再只是人们了解新闻、娱乐的工具,我们应当利用网络,更好地建构、管理我国的制度,把制度公开化、大众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也是利用网络、大众媒体最多的一部分人,把网络、大众媒体作为普及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渠道是让大学生最快了解我国选举制度的一种方法。然而,往常的普及形式一般是以文字的方式普及,而这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可以在网络上构建一些模拟选举的虚拟平台,将真实的选举制度嵌入其中,辅以数据分析,让大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形式下了解到选举制度,以此提升自身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能够更好、更真实地了解到选举制度。有的大学生愿意使用这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政治心理,提升自身对政治的了解和参与程度。此外,也不能够忽视类似广播、书刊杂志等媒介,尽管这类渠道在大学生领域内普及力度并不很强,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些传统的媒介有利于辅佐网络媒介,在网络信息不够全面、真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等资料使大学生在了解我国选举制度时更加全面且真实可靠。只有全面普及我国选举制度,才能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选举的热情,使大学生在政治心理上是处于积极的状态而非消极状态,这对优化我国当前选举环境和大学生政治心理有较大意义。
(二)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并非形同虚设,部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不强,导致大学生通过课堂这种最直接的传导途径汲取关于政治的知识的时候效益不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极有渲染力的传导政治情感与政治知识的渠道,把握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学生的政治兴趣、愿望、情感、态度等因素的提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③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不拘泥于教师授课的形式,应当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师生的互动,寓教于乐,实现正确的政治情感态度的交流和传递。学校作为系统化、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对于培育大学生政治心理健康承担着较大的责任,理想的政治理论课程应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情感为依据和向导,为国家未来政治发展输送人才。师生之间的政治情感传递、生生之间的政治情感传递都将成为大学生良好政治心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建设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时,应当着重注意到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方面表现出的心理弊病,加以通过理论、师生沟通来纠正大学生在對政治这一现象上理解的偏差,以端正自身的政治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政治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行为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如果在政治行为上出现偏激、极端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政治的长远发展。
(三)拓宽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渠道
我国大学生普遍是年龄大于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程度令人堪忧,这与我国选举制度及其渠道的完善和落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当前的选举是以每位公民能切身切实履行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为根本,公开公正地对被选举者进行投票。事实上,也并非是大学生不重视不珍惜参与政治选举的机会,大部分学生还是渴望能够为国家建言献策,履行自己的权利。政府部门在宣传参政事件及拓宽渠道这一方面有待提高,要想让大学生在选举活动中提高参与比例,应当在参政事件开始前进行有关通知或宣传。现如今,大部分的选举投票还是传统的纸质投票方式,由单位统一发放和回收。在这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优化网络监管力度,使大学生更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投票选举,也将那些不能够及时参与的人士以信息、邮件等方式告知。许多大学生在政治心理上表现为,由于参政议政渠道不畅而不关心政治,而并非政治冷漠。因此,疏通并拓宽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渠道有利于其更加方便、快捷地参与政治活动,切实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利。通过拓宽渠道,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在政治实践中感悟真实的政治生活,也会使大学生不断拥有政治参与热情,产生积极的政治态度,保持健康的政治心理。
(四)加强对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的落实
加强对大学生政治选举这一行为的落实,不能让政治选举在大学生中只是纸上谈兵。对于政治选举,选举流程等问题,大部分大学生只是肤浅地了解,并未能达到全面了解或熟悉。要想加快我国政治选举的发展,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其中,我们就不能对政治选举只是处于一种停留在宣传选举、公开选举结果这两个过程上,应当把最重要的选举这一环节放在首要地位。因此,落实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完善国家选举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那么,要想落实大学生政治选举行为,首先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看,完善并落实关于政治参与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大学生由于极端政治心理引发的极端政治行为,让大学生从关心政治到参与政治,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应确立其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动机,进而培养其自觉的政治参与意识;再次,从政治选举本身来看,要加强政治选举的公平程度、信息公开以及选举监管的力度。此外,有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阻碍其政治行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不了解需要参政议政的各项信息。因此,要让大学生每个人的选举都代表着自己的真实意见,必须要避免腐败滋生、贿赂投票等问题,让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下才有可能更好地纠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问题。
注释: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②陈洁.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其问题、成因分析——以天津市某高校大学生选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6)
③韩勇鸿.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及调控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洁.大学生政治参与及其问题、成因分析——以天津市某高校大学生选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6)
[3]邓理;李全喜.大学生群体政治选举态度行为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报,2015(38)
[4]张楠.基于媒介现实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04)
[5]韩勇鸿.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及调控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
[6]赵宝新,赵丽新.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与优化[J].中国青年研究. 2005(07)
[7]朱茜.试述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心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8]李同和.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研究——以农村选举为例 [J].经济师,2015(11)
[9]杨振宇.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理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03)
作者简介:
林洁(1995.10-),女,汉族,籍贯:福建福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超(1996.4-),女,汉族,籍贯:山西长治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