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柑熟了

2018-03-29杨际岚

台港文学选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芦柑祖屋永春

杨际岚

芦柑熟了——

写下这文题,心中犯疑,有无变相广告推广之嫌?入冬时节,柑桔全上市了。走过水果店,写着“永春芦柑”的招牌,果形硕圆,色泽橙黄,煞是可爱。

想起第二届“海峡诗会”,2003年9月10日至19日,随余光中先生返乡。余先生撰写专文《八闽归人——回乡十日记》,大半篇幅书写此行的最后一程“寻根之旅”。字里行间皆深情。那天,自县城驱车往洋下村。“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久蛰的孺慕与乡情,蠢蠢然似在蠕动。”近乡时,同行友人说:“下面就是你家了!”

余先生写道:

“下面就是你家了!”一句话令我全身震颤,心头一紧。……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归闽数日,这位“晚归的诗翁”兴奋不已。研讨会,讲座,朗诵会,一场又一场;各种媒体采访,一回又一回;题词,签字,一次又一次。75岁的老人,却毫无倦意。看得出,余先生特开心,顽童般,一路上总挂着笑容。下榻永春县城时,有一次,闹出“失踪事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拍摄余先生专题。行程太紧,在再三要求下,余先生只好玩起“躲猫猫”。县里一众人等急坏了。虽然事出有因,迫不得已,至今仍觉歉疚。余先生却是“自觉”配合,不以为忤。后来,《东方之子》播出了上下集。

祭祖那天,对同行的记者,余先生一反常态,“不配合”。他说,感到一种“恬静的倦意”,“一生漂泊,今天至少该落一次锚,测童年有多深吧?”走进祖祠,人群尾随,老人急了,大声喊:“请大家安静!让我静静地和我的祖先在一起。这不是游戏的事情!我的一生都在等着这一天!”他代表父母还愿来了。后来到祖屋,他又急了,让人们不要老围着。他在寻访儿时的记忆。余先生7岁时第一次回家乡,为祖父送葬。68年后重归故里,别有一番滋味。用他的话说,“乡情怯怯,孺念耿耿”。

回到老家,余先生情难自抑,显得特别激动。乡亲们请他题字。祖屋的堂名,宗祠的匾额,村里的校名,劝学的勉励……来者不拒。第二天,到了牛姆林,“余光中文学馆”揭牌。余先生留下“诗在如人在”的题词。那次“海峡诗会”,《台港文学选刊》推出特辑《余光中近年作品选辑》,卷首语,余先生这样说:

这世界,我来时收到她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她。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另一件我越用越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新更活。纵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后我或许会被宽恕,被她欣然认作自己的孩子。

余光中先生长于诗歌、散文创作,兼擅评论和翻译,加之编辑图书、杂志,多才多艺,曾被黄维樑先生称之为“五色彩笔”。迄今出版21部诗集、11部散文集、6部评论集、13部译书。上苍赐他这件语文礼物,走时他回赠如斯。

临离故乡,余先生恋恋不舍,族亲便把并蒂的一双芦柑——绿油油富于生机——放到他手里:“把永春的特产水果带两只回去吧。”

余先生于《八闽归人》中写道:

有什么比这对孪生的绿孩子更能够吮吸故土的乳汁与地气呢?绿柑盈握,有誰比我更富足呢?

还记得一件小事。当年在机场迎候余光中先生,乡亲们要打出横幅“欢迎文学大师……”我建议他们换种说法。人们往往喜欢加诸一顶顶桂冠,非如此,似乎不足以表达尊重和钦仰。说来大可不必。余先生说,“诗在如人在。”作品的存在,读者的认可,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作家的价值了。

如今,永春芦柑熟了,黄橙橙的。“诗翁”却再也品尝不到它的脆嫩香甜了。但他遗存于世的诗文,却是传之恒远,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芦柑祖屋永春
从太空俯瞰地球
永春雪山岩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祖屋
寂寞的祖屋(外一首)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
福建:新产季永春芦柑出口开局良好
祖屋
福建·永春芦柑出口开局良好
福建·永春芦柑走俏东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