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

2018-03-29朱梦月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熏陶图书资料培育

朱梦月

(台州学院图书馆,浙江台州 318000)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中心,已有学者对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做了相关研究。刘海涛等指出,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张鹏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应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提供优雅的阅读环境,选择有益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图书资料,并加强书籍导读工作,使大学生加深对文化自信三大源泉的理解,提升其人文素养,有效增强其文化自信[2]。本文探讨高校图书馆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以期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参与的愿望强烈,具有较高的文化自信,但社会思潮激荡、新媒体迅猛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价值观多元化使其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易受影响。从文化自信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1 文化认知不足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但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不足,尤其是传统文化。郝桂荣等所在的科研团队于2014年做了一次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基本与国家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但也有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当代大学生文化认知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和影响其文化自信的根源性问题,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3]。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缺少兴趣和意识淡薄的趋向,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容易造成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经验、思想、观念等精华在传承中的中断和衰减。

1.2 文化心态背离

“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4]“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5],例如认为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观点,以及盲目崇拜欧美文化的观点,都是文化自卑的表现。“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6],表现为面对外来文化时,不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并产生抗拒、排斥、对立等情绪,盲目排外。这两种心态都背离了文化自信,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

1.3 文化实践焦虑

“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6]目前,在文化认同、传播和消费等实践中,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他们普遍思想活跃但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够稳定,对文化等事物的鉴别能力较低,各种正确的文化实践观念尚未成熟,易受畸形文化实践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尽管对主流文化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其文化形态较为了解,但存在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不一致的现象,甚至出现文化实践背离主流文化取向的极端情况。现今的文化实践方式层出不穷、甚至有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如“快餐式”文化消费行为易导致大学生疏远主流文化。以上都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负面作用,影响其文化自信的生成、传承与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

2.1 宣传作用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从提高文化认知开始,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物理空间、图书资料及网络发挥宣传作用,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1)物理空间宣传。图书馆是高校知识共享中心、交流互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其物理空间在若得到充分利用,能有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物理空间的文化环境布置上,可将文化自信元素融合进去,在大厅、墙壁、走廊、人文库等处布置利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元素,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2)图书资料宣传。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应适当采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图书资料,并将其放在醒目的位置,或设立专门的书架,放置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图书资料,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提供便利的文献保障。

(3)网络宣传。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资源,它在使用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阅览;在内容上将音、像、图、文等信息加以组合,更加生动、形象、逼真,比纸质图书资料更易于理解和吸收;在形式上采用人机交互式界面,易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图书馆可发挥其丰厚的馆藏资源优势,对传统文化精品加大开发力度,建设有丰富知识含量的精品数据库,如名著、名曲、名片、名人等相关数据库。网络资源在扩大信息服务面,使信息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并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达到了宣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2.2 引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客观上决定它能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一支主力。其引导作用主要包括教育功能引导及图书馆员引导。

(1)教育功能引导。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科研,是实现教育和培育目标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受专业范围、教材内容、教师水平、课时数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上难以深入。而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根据学校教育和培养目标及学院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搜集和整理的结果,自然能对学生的借阅和学习起到有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在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对其理解主流文化的核心要义、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培育文化自信。

(2)图书馆员引导。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之一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转化者和操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化自信,其优质的服务、热情饱满的态度、端庄的举止、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状态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3 熏陶作用

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馆文化环境熏陶作用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熏陶和精神文化环境熏陶。

(1)物质文化环境熏陶。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环境是指图书馆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馆区环境、室内环境及服务设施等。风格独特的建筑、馆内寓意深刻的布置和美化、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排列整齐的图书资料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等,都是熏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因素。例如,选座系统或图书馆机器人都属于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能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这对培育文化自信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精神文化环境熏陶。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环境是由图书馆员及用户(师生)共同创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氛围、人文气息、道德规范、馆内文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等,是精神、文化、作风的积淀,它对学生思想、学识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员良好的综合素质、专业气质等体现的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环境,能间接地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利于其培育文化自信。

2.4 约束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约束作用,主要包括言论约束及行为约束。

(1)言论约束。图书馆可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工具,进行服务约束。网络交互工具即时性、互动性强,图书馆在交互过程中对言论加以适当控制,能及时发现并阻断负能量信息的传播。如针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管理员可甄别负能量信息并设为不显示。

(2)行为约束。高校图书馆存在部分读者违章和不文明的行为,如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在图书、期刊等文献上任意勾画、填空、演算;给书刊“截肢”“断臂”“开天窗”[7];将书刊从图书馆窗户扔出以达到盗书目的;在馆区内大声喧哗或打电话等。图书资料的损坏和丢失,会对馆藏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不良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提高道德规范和“馆纪”“馆规”的严肃性、优化借还书制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约束违章和不文明行为。这既有利于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又能对背离文化自信的行为进行纠错和引导。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优势,通过物理空间、图书资料和网络发挥宣传作用,通过教育功能和图书馆员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发挥熏陶作用,通过言论和行为的监督、制约发挥约束作用,从而改善大学生文化认知不足、文化心态背离、文化实践焦虑等影响文化自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渐进并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尽早意识到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并付诸实践,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熏陶图书资料培育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关于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近代杜定友图书资料管理思想的思考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