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8-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量个性化数字

刘 浏

(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引人关注,它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同时包括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1]。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深度挖掘,在这种数据流通极为频繁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管理与交流方面面临种种问题,有些带有大数据特征的新问题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带来了新挑战。

1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挑战

1.1 高校图书馆应更好地建设和利用数字资源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积累了巨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如:读者查询书目产生的OPAC日志;借还书时产生的借阅流通信息;浏览、使用、下载数字资源数据库时产生的痕迹;在信息服务中与学科馆员的互动信息;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留下的信息等[2]。我们应更好地建设这些海量的数字资源,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做好读者的信息服务工作。

1.1.1 高校图书馆应了解现有的馆藏数字资源利用情况

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购买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数据库。以安徽省某“211”高校为例,一年用于购买数字资源数据库的经费超过300万元。图书馆购买诸多数字资源,其利用情况往往只能通过数据库公司提供的网页访问量和文献下载量来掌握。这种数据访问量和下载量只能浅显地反映出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而对数字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远远不够,如何了解现有的馆藏数字资源利用情况成为了一个问题。

1.1.2 高校图书馆应有效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交叉重复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每年采购的数字资源往往是根据当年的经费预算计划实施的,几乎会沿用往年的采购目录,这难以避免数字资源建设交叉重复。以中国知网为例,每年的期刊论文库都会新增海量的数据,其中期刊论文增长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也有大量新增的期刊论文,而我们无法避免数字资源建设交叉重复。

1.1.3 高校图书馆应把合适的、有价值的资源呈现给读者

图书馆员应利用大数据将大量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分析读者的使用行为习惯,有效分析、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和信息需求,将合适的、有价值的资源呈现给读者。例如用移动图书馆APP主动给读者推送一些读者感兴趣的纸质或电子的图书、期刊,推送一些读者经常检索课题的文献资料,定期推送一些有学科针对性的讲座、MOOC线上课程等资源,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和益处。

1.1.4 高校图书馆应将数字资源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

近年来,诸多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图片、音视频以及移动终端用户行为和服务等非结构化数据逐年递增[3]。如何有效利用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资源,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挑战。

1.2 高校图书馆应做好读者的信息服务工作

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的大量使用使大数据时代的读者与传统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他们更注重信息能否随时随地获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更注重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获取[4]。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努力尝试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信息需求,积极主动了解读者利用本馆资源的情况,掌握读者使用信息的规律,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信息服务。

1.2.1 高校图书馆应掌握读者使用信息的规律

高校图书馆都有图书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统计读者一段时期的借阅量、借阅的种类、文献的下载量。面对海量的文献资源和数据,我们如何了解并掌握读者使用信息的规律,挖掘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全面、快速地让读者获得有用的信息,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打造成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知识喷泉”[5],仍是读者信息服务中的难题。

1.2.2 高校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信息服务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储存了多少数据,而在于获取了多少有用的信息。如何对图书馆用户阅读行为数据、电子资源浏览下载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使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给读者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仍是馆员面临的一个挑战。

1.2.3 高校图书馆应有效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人性化服务互动平台

随着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图书馆的开通和运营,许多高校加入了图书馆移动服务和微信服务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的人性化信息服务,但还没搭建一个图书馆与读者人性化服务的互动平台。如何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人性化服务互动平台,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贴近读者。

2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策

2.1 树立“服务跟人走”的全方位服务理念

大数据环境下,我们要树立“服务跟人走”的全方位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元数据仓储技术、搜索引擎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推理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拓展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内容[6]。构建“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智慧化服务体系,形成“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实现由资源服务转向知识链服务,从资源服务转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系统有海量的门禁数据、网页浏览数据、RFID数据和借还书数据等。可通过借阅数据的类目排列得出图书的利用率;也可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文献资源的跟踪分析[7],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馆员还可以根据读者查询书目时产生的OPAC日志、借还书时产生的借阅流通信息、浏览与使用数字资源数据库时产生的痕迹、在信息服务中与学科馆员的互动信息、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留下的信息等数据,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得出读者最喜欢、最需要的书籍、期刊和数字资源等资源。这些大数据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读者的变化信息,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分析,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决策参考,使“服务跟人走”的全方位服务理念能够落到实处。

2.2 构建“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架构

高校担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而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检索、研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承担起为高校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管理、服务、保障的重任,构建“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架构。图书馆馆员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广泛调研,广泛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采购符合全校师生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需求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在资源、管理、服务方面切实保障全校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

2.3 打破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三个融合”的新模式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打破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平台融合、数据融合、服务融合“三个融合”的新模式。

平台融合拟解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集成、数据共享、数据传输、数据安全、数据利用等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手段,将各个平台的数据信息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而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无障碍使用。

数据融合是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解决异质异构异地数据的开放存取问题。将图书馆所涉及到的各类资源数据,包括各类数据库、纸本馆藏、各类电子书、读者行为数据等资源,全部纳入统一有效管理,形成对图书馆数字资产的全面管理。

服务融合拟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平台,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关联分析等,为用户提供数据定制服务、个性化数据服务等,完成数字资源融合的最终目标。通过对资源、对读者的行为分析,形成各类资源模型、读者行为模型,一方面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所用,一方面为读者知识服务所用,从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信息服务。

3 结语

大数据是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大趋势,其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新技术的变革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途径和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面临诸多困惑与挑战。图书馆馆员应充分了解大数据的特征与优势。牢固树立“服务跟人走”的全方位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思维定势,构建“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体系架构,努力实现“三个融合”的信息服务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效率,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海量个性化数字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答数字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数字看G20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