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018-03-29马冬雪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科学体育

马冬雪,舒 川

(1.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国际适应体育发展的历史悠久,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编写的《体育科学指南》一书中,已将适应体育与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并列为成熟的学科[1]。我国适应体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适应体育涉及和涵盖的范围广泛,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适应体育领域的术语表述有适应体育、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等。我国学者卢雁[2]认为适应体育领域存在术语表述不一、概念混杂、内涵外延界定不统一等问题,建议统一概念,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践的需要。郝传萍[3]认为适应体育受到了更多关注并受到日益重视,适应体育研究理论初步形成,需要加强学科理论及内涵的研究,对使用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统一。吴雪萍[4]对我国适应体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该领域核心研究群体已初步形成,但存在规模小、合作密度低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适应体育的理论体系,展望我国适应体育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需对适应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基本任务和学科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梳理,以促进我国适应体育理论研究的规范和拓宽。

1 适应体育的定义及概念解析

经医学阶段、运动医学阶段、矫正体育阶段再到适应体育阶段,与适应体育领域有关的专门实践活动在美国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国内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和认识的发展,人们逐步采用适应体育这一术语表述,并试图对适应体育进行解释和完善。

1.1 适应体育的定义

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这一术语,并将适应体育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与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2]。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前主席、美国著名的适应体育专家Claudine Sherrill将适应体育定义为:由改善心理动作问题以个人达成其成就目标与自我实现,并建立积极、主动、健康的生活状态[5]。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体育科学指南将适应体育解释为:一个应用广泛的、包括跨学科区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术语,涵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舞蹈、运动以及受损个体的适应和修复[1]。我国学者卢雁将适应体育定义为: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2]。

分析上述定义,结合国内外体育活动和适应体育活动实践,本文认为可以将适应体育作如下定义: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为了达到个体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1.2 适应体育的概念解析

适应体育是体育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分支。按照从事体育活动的对象,可分为从事体育活动的普通人群和从事体育活动的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群两大类,其中,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群从事的体育活动为适应体育。另外,由于从事适应体育人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按照身心障碍的不同属性进一步分为:聋人、盲人、肢残、智障等多个子类。按照从事体育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群进行身体活动,也可按照从事体育活动的不同形态分为适应竞技体育、适应学校体育和适应社会体育。适应体育所涉及的范畴相比残疾人体育、特殊体育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三种形态的身体活动,还强调了涵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体育活动。适应体育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其最主要目的是改善心理动作以达成个人成就目标和自我实现。

1.3 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历程

适应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医学阶段、运动医学阶段、矫正体育阶段再到适应体育阶段的发展,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颇丰,国际适应体育已经逐步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平台,成为了一门成熟的体育学科。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本国的适应体育联合会,培养了适应体育学位的专门人才,出台了适应体育从业的国家标准,创办了适应体育学术刊物,并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适应体育学术交流。目前,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了适应体育联合会的分会,并举办了各层次的系列学术会议,其中,两年一次的国际最高级别的适应体育学术会议已经举办了近20届。另外,发展中国家适应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印度于2011年举办了第18届国际适应体育科学大会。

我国适应体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在我国适应体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教育公平极为关注的大背景下,与我国社会发展不适应和不协调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其中,身心障碍人群的社会适应与融合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目前适应体育学科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研究群体,但存在规模小、合作密度低等问题[5]。同时,适应体育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加强对适应体育的研究。展望我国未来适应体育的发展,适应体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将被体育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容纳,作为增补领域进行研究。同时,适应体育学科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走入我们的视线。另外,适应体育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较为匮乏[6]。

2 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亟待进行研究和探讨。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2.1 适应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马维平[7]从特殊体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内容三方面对特殊体育学科进行了阐述,认为特殊体育学科与体育社会学、体育理论、生物学科、特殊教育学、残疾人心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确定适应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首先要明确“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第六版《辞海》对科学和学科作了定义:科学指根据实验和逻辑推理求得统一、确实的客观规律和真理;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分析“科学”与“学科”的定义,可知体育科学与各个体育学科的关系,即各个体育学科是体育科学的一定领域或分支。随着现代科学向多学科综合整合的发展,体育科学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综合性科学。适应体育是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群的一个分支。可将适应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进行身体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适应体育学科涵盖了适应竞技体育、适应学校体育和适应社会体育三种适应体育形态。

2.2 基本任务

一门学科的基本任务主要是解决该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基本问题,适应体育作为一门学科也不例外,其基本任务是要解决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群进行身体活动时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适应体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从事身体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使个体达到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2.3 学科定位

适应体育的对象是按照从事身体活动的人群的特殊性进行分类的,适应体育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直以来,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均将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群排除在外。展望适应体育学科的未来建设,适应体育学科应同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一样,定位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

3 适应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展望

3.1 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策略

3.1.1 在交叉学科视野下开展适应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工作

适应体育涉及特殊人群,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在一些发达国家,适应体育学学科已经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综合性的学科。在我国适应体育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划分等实践活动必须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开展。

3.1.2 使高等体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成为适应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地

适应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的动力系统。高等体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院等高校具有现代大学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保障,可为适应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提供良好的整合平台,这些学校将成为适应体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3.1.3 加快适应体育服务机构建设,打造专业的适应体育社会指导队伍

各级各类政府应加快适应体育服务机构建设,加强适应体育社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分级分类培训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有适应体育专业能力的社会服务指导员,可通过对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将适应体育学相关课程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必修必选课程,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应扩大志愿者队伍,招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社区民众,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使其胜任适应体育的社会服务工作。

3.2 适应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展望

我国适应体育学科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对象和范畴不明晰,核心概念尚未确立,研究的热点领域尚未划分。现阶段我国各师范类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体育专业院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中成立专门的分支机构和培养专业的适应体育人才的机构较少,人才培养的途径还有待规范。

未来适应体育学科应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以有特殊适应需要的人为研究对象,涵盖的范畴包括适应竞技体育、适应学校体育和适应社会体育三种适应体育形态,以揭示有特殊需要人群科学有效地从事身体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使个体达到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为主要任务,定位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并逐渐确立适应体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应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改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适应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为我国适应体育学科的繁荣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学科科学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