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五色食养的理法及现代价值

2018-03-29刘玉洁周亚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常食五色食物

刘玉洁,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医食养源远流长,《黄帝内经》首次将药物与食物相区分,并且明确提出了食物的养生功效,“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也首次提出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并且,《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色理论,经过后世医家的努力钻研,将其应用在饮食养生中,以食材的五色属性来合理的搭配和加工再利用,有滋养人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

1 五色的含义

1.1 广义的五色

许多文献古籍都有对五色的记载,是古人对颜色最朴素的认知.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中提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1].宋朝王应麟在《三字经》中提到“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2].广义的五色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外在描述,是指客观物质在人们眼中所看到的颜色,其中青、赤、黄、白、黑为五种主要颜色.

1.2 中医的五色

中医概念并非是对物质实体的描述,而是对关系实在的描述[3].中医的五色,也不是指颜色,而是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型,将宇宙万物的属性和功能进行分类.《周易》的象数观和“天人合一”观对中医哲学思维方法影响颇深,促使了中医的象数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形成.象数思维方法,中医以五行分类法来划分人体生命和自然万物,由五行学说发展了五色理论、五脏理论,建立了数象合一的思维模型.基于整体思维,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灵枢·五色篇》),把五色的功能属性与五行、五脏相结合.

中医的五色指的是五种功能系统,分别代表了该类事物的整体.青色指的是青属木入肝的功能系统,赤色指的是属火入心的功能系统,白色指属金入肺的功能系统,黄色指属土入脾的功能系统,黑色指属水入肾的功能系统.

2 中医五色食养

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为医者常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孙思邈认识到食养的重要性,在孙思邈的心中食养的功效不亚于药物,因此他在临床治疗上也主张“药食两功”,这种见解对后世医家也影响颇深.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论治类》中记载:“病已去其八九而有余未尽者,则当以谷肉果菜饮食之类培养正气而余邪自尽矣.”《寿养丛书全集》中记载“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内,饮食常适其宜”[4].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中医饮食养生,经过长期的探究和实践,医家把食养和五色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五色食养——“青养肝、赤养心、黄养脾、白养肺、黑养肾”,在现代医学实验中也验证了其有效性.

2.1 青色

青色,属木,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通于肝,具有养肝舒肝的效果.肝主疏泄,常食绿色食物可以调节脾胃之气和胆的分泌、排泄.现代医学实验则发现,绿色对于肝脏和胆囊的刺激较强[5].并且,绿色蔬菜富含叶绿素、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脾胃和肠道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防止便秘、帮助人体排除毒素.肝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篇》中记载“女子以肝为先天也”,“绿色蔬菜中的叶绿素在结构上与人体血红素极为相似,它是制造‘红血球’的重要原料”[6],因此常食绿色蔬莱可以调节血液、津液的运行输布,在生活中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贫血或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状.

2.2 赤色

赤色,属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通于心,具有益气补血,补养心神的作用.心主血脉,常食红色食物有助于维持血液的运行和心脏正常波动.据医学实验表明,红色表示一种消耗体能的生理状态,能使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它对于心脏和小肠部位的刺激较之其它脏器显得更为强烈[7].红色食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他们富含番茄素、丹宁酸等,可以保护细胞、具有抗炎作用,还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增强心脏和气血功能,美容美颜之佳品[8].在临床上,红糖、大枣等红色食物也是还能常见的补养气血的药物,具有补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2.3 黄色

黄色,属土,具有生长、化育的特性,通于脾,具有养脾健胃的功效.据医学实验表明,黄色对脾脏和胰腺的刺激更为强烈[5].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可以运化水谷、水液,上输心肺,营养全身,常食黄色蔬菜可以补气养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黄色蔬菜中富含维生素D和维生素E,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元素吸收的作用,能壮骨强筋、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维生素E能减少皮肤色斑,延缓衰老,并能调节胃肠消化功能[8].黄色蔬菜中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保护对人体上皮组织、呼吸道粘膜和肠道,减少胃炎等疾患的发生[6].

2.4 白色

白色,属金,有清净、收杀的特性,通于肺,具有养阴健肺的功效.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常食白色食物可以调节腠理肌肤,可以调节水液的腧布、运行、排泄.肺主气,肺朝百脉,常食白色食物可以补一身之气,调节呼吸,推动血液的运行,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多数白色食物,其性偏平,比如牛奶、鱼肉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可以减轻精神压力,帮助消除疲劳,提高新陈代谢使皮肤光滑有弹性,还可以用于病后调理.而且,白色食物大多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尤适合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食用.

2.5 黑色

黑色,属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通于肾,具有保肾藏精的功效.临床医学表明,黑色为冷色中只冷色,对副交感神经刺激最强,肾为阴中之阴,故对肾产生的作用最强[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常食黑色食物可以强壮腰膝,有效预防各类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而且发为肾之华,常食黑色食物也有乌发亮发,防止脱发的作用.肾主水,常食黑色食物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美颜亮肤,预防水肿的作用.

中医五色饮食除了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相对应的主色以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的理论和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来选择其他颜色的食物搭配食用,使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实现饮食的多样化.

若肝火太旺,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肺的白色食物来抑制肝火的上炎,对平时心烦易怒的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若肝气不足,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肾的黑色食物来补其不足.若心火上亢;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肾的黑色食物以灭心火;若心气不足;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肝的青色食物以旺心火、以补心气.若脾气过旺,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肝的青色食物以抑制脾气太过;若脾气不足,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心的赤色食物以温补脾阳,以健脾气.若肺气过旺,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可以选择入心的赤色食物以抑制过旺的肺气;若肺气虚弱,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可以选择入脾的黄色食物以补益肺气.若肾阳不足,根据心肾相交的理论,可以选择食用入心的赤色食物补心阳以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若肾气不足,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且肾主纳气、肺主出气,可以选择食用入肺的白色食用以补肾气.

3 现代应用价值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五色食养可以用于病后调理.《黄帝内经》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这就强调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扶助正气的重要性,特别指出来食养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在病后康复过程,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五色食物以调养身体、帮助恢复.中医五色食养可以改善体质,病前预防.《四友斋丛说》中记载:“美饮食.养胃气.”“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天产动物,地产植物,阴阳禀质,气味浑全,饮和食德,节适而无过……气味相成,阴阳和调,神乃自生”[9],饮食具有补养气体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可以保护人体的胃气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改善人体体质,尤适合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我国著名健康专家洪韶光提出“五色营养学说”,现在流行的可强身健体的“五行蔬菜汤”[4].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继承了和发扬中医五色食养,研究其理法和现代价值,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五色糯米饭”,也是努力使中医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另外,中医五色食养的发展对临床治疗在思维模式上有借鉴作用,临床上有颜色辅助疗法,可以在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临床的红光疗法也可以消炎止痛、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与赤色的功能相符.

4 小结

通过对中医五色食养理法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医五色食养不仅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美容焕颜,还可以治病防病,且其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掌握中医五色食养的理法原则,不仅对临床和日常生活都有指导意义,其思维方式对养生学也有一定的启发,而且它还有人文价值,有助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大对文献的研究,并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五色食养更加现代化,以提高全民健康饮食水平,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1.

〔2〕王应麟,龚勋.三字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10.

〔3〕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5.

〔4〕胡文焕,李经纬.寿养丛书全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57.

〔5〕毛喜荣,单文龙,陈茹琴.浅探中医色彩疗法[J].中医药信息,1994,3(2):3.

〔6〕陈训忠.蔬菜的颜色与营养价值[J].山东食品科技,2001,4(4):27.

〔7〕李利娜.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549.

〔8〕张伟,汤爱勤,王艳萍.食品颜色与营养保健[J].农产品加工.2009,6(6):87.

〔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290.

猜你喜欢

常食五色食物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中年肥胖者应常食红豆
麻油拌菠菜治疗便秘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
常食核桃益处多
奥运的五色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