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途径探究
2018-03-29王莹
王 莹
(包头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礼仪是礼貌、仪容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交往中所约定俗成的行为道德规范与文化修养.职场礼仪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应该具备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医学生是即将走向医务岗位的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同样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技.古语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自古以来以尚礼著称的中华民族,更加注重礼仪在为人处世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从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培训的必要性入手,来挖掘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场礼仪素质,并梳理了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对策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职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者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权利、尊重人的价值观念,强调对人的思维、行为、情感的观照与接受,更是医者所应具备的职场礼仪规范.然而,职场礼仪修养并非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教育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对医学生开展职场礼仪教育更是医学义不容辞的基本责任.其意义表现在三点.
第一,开展职场礼仪教育是医学生走进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要准备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医疗服务实践领域中的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比如医患关系紧张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但与医务人员的礼仪素养水平偏低也有一定关系.医务岗位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所表现的语言、行为、态度等问题,常常会存在不妥之处.比如询问病情时态度是否真诚、和蔼,一些医务人员语言生硬,“你怎么了”,“脱衣服,检查”;一些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痛苦视而不见,甚至冷落、将不该暴露于异性面前的部位不予遮护,让患者感到羞辱,还有些女性医务人员穿高跟鞋巡视病房等.这些行为的发生,一方面与当前医学生自我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失医务职业礼仪道德规范.
第二,开展医学生职场礼仪教育是顺应医改新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从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控与诊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医学模式所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赋予了医学职业岗位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将关心病人、注重医技与医德的共同提升作为从医的职业操守.同时,从现代医疗、预防、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实践中,医院、家庭、社会之间的多重融合,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信任人、帮助人作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为此,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品质,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唯有此,才能够胜任医学职业岗位要求,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三,开展医学生职场礼仪教育是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技与医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实践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特别是从源头上,以课堂教学与医德操守相融合,引导医学生做一名具有崇高医德的医务人员.古语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是一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仁义礼仪的灵魂.通过医德教育,让医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道德、信念、情感与操守,将之内化到个人职业实践中.比如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礼仪教育,从言行举止上来规范自我,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对待患者、胜任岗位.
2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的具体内容
礼是仪之本,仪是礼之显.礼仪的内涵表现在修养、道德、交际、民俗、传播、审美等领域.而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是什么?医务岗位是医院与患者之间开展医疗服务的具体工作环境,所应包含的礼仪较多,如形象礼仪、职业道德礼仪、工作礼仪等等.
第一,医务岗位形象礼仪
现代医疗服务将“以人为本”作为医疗行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对于医务岗位的礼仪形象,主要为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形象外表.比如个人形象仪表要得体,要能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要具备高尚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首先要从整洁、严谨的仪容仪表上,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亲切、和善.
第二,医务职业道德礼仪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医疗服务应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安慰.医务职业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也是对患者的帮助与慰藉过程.在面对患者时,良好的职业道德礼仪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群众.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道德礼仪教育中,要从自我的奉献精神上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服务群众,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以应有的职业热忱来恪守医德,将患者放在首位,以真诚来施救.
第三,医务工作礼仪
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往往是通过语言、行为、微笑等来融合医患关系.语言礼仪教育由来已久,古希腊医学家曾提出“医生治病的手段有二,一为药,二为语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学会福冈宣言提出“所有医生必须要掌握与人交际的技能,缺失医患沟通、缺失医术都是医者无能的表现”.可见,医学生要注重自我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医疗岗位的行为礼仪教育,主要从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上来规范.严格来讲,工作礼仪贯穿于整个工作实践中.医学生工作行为礼仪教育要走出单纯的疾病诊治过程,转向包括对患者身心的整体护理、对医者自我举止、态度、情感的规范,让患者感到温暖感.再者,微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以面部的愉悦表情来表达真诚、善良、友好、赞美.微笑具有多重意义,也是医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操守.微笑可以让患者感到信任,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3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现状及问题
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新生力量,但其在职场角色转换中又面临礼仪教育偏失的困境,问题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是缺失基本的礼仪常识.
对于职场礼仪知识,不同行业具有差异性.医学院校大学生,应该相互尊重,保持良好的仪容、仪态,遵守医务岗位职业礼仪规范.但一些大学生,对文明礼貌不屑一顾,特别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在实验室不穿白大褂,不愿意遵守职业规范去换鞋,上下课遇到师长视同陌路等等.
第二,是缺失对医德礼仪的应有认知.
良好的医德是医疗岗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很多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但对医德礼仪的认知度存在偏差.比如一些医学生将专业技能学习作为医德修养的主体,忽视对自我仪容仪表形体心态的训练;一些医学生认为医德礼仪教育空洞,不重要.对开展的医德课、医学美学课程,以及医学形体训练等内容缺乏兴趣.这些都是未能真正理解医德礼仪的具体表现.
第三是缺失临床实习环节职场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职场礼仪教育,仅在校期间进行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临床实习阶段,着重强调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礼仪.比如说话时的态度、语气,言辞的妥当性;在与患者沟通中询问的方法要得体,要表现出真诚、和蔼,而非生硬、不耐烦;在个人举止上,如在为患者进行检查时,要注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要规范自我衣着行为,提升自我职业形象.
4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场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打造校园人文环境,突出职场礼仪教育氛围
职场礼仪教育要渗透到医学院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积极营造特色化礼仪校园氛围,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体现在校园公共场所医学特色理念及行为规范宣传上,比如布置特色医学院校办学理念,服务宗旨,从历代名医画像及名言名句的展览上来构筑育人环境,让医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感受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思想;另一方面注重医学院校人文关怀礼仪课程教学,完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知识体系,开展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突出大学生礼仪操守的培养.同时,注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提升医学形象等方面,对优秀校友进行宣传,对医学院校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
第二,注重医学人文伦理教育,多渠道开展礼仪课堂
医学生的职场礼仪教育离不开课程注重与实施,围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既要注重大学生医学专业技能、临床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医学人文教育,特别是基本礼仪知识的渗透,要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比如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礼仪素质”“现代礼仪交际手册”,以及结合附属医院“病人服务指南”进行改编“医学生为病人服务工作指南”手册,通过具体的医学人文课程和礼仪课程、行为规范的学习,让医学生能够明确职场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到医者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操守,体验到对患者服务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奉献精神、规范礼仪.同时,在开展职场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校外名医进行大学生职场礼仪讲堂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礼仪熏陶,了解未来岗位礼仪要求,增强自我礼仪教育的自觉性.
第三,依托临床实训实习来展开职场礼仪教育
临床实训实习是医学院校大学生走向医务岗位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职场礼仪素质的重要阶段.医院要结合临床实习教学实际,从组织医学礼仪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礼仪知识,从与知名医学专家、教授、先进模范的日常学习中,自觉的效仿和实践医学职场礼仪规范,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的良好习惯.职场礼仪教育的关键在于自我的习得,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职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积累中注重自我仪容仪态、行为举止的规范化,真诚待人,认真与患者进行交谈、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并从专业技术和亲切、大方的礼仪服务中,赢得患者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李华琼.礼仪课程在医专类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22-23.
〔2〕杨小健,唐力行,王蓬鹏,张杰.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4):85-87.
〔3〕李奎刚.新环境下医学院校加强医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1):1-2.
〔4〕杨建文.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04).
〔5〕韩旻雁,陈维清,卢次勇,张彩霞,罗亦娟,邓雪清,凌文华.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吸烟相关KAP的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