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8-03-29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服务型创新型

李 政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5)

0 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开启部署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必须同时加快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的建设。跨境电商是国际贸易升级转型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促进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拓宽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1]。制造强国与贸易强国的共同建设,是保证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这需要培养既懂制造又懂贸易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承担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培养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的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亟需深入研究。

1 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从操作性定义的角度来分析,可将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界定为,基于高职应用型技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行为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跨境交易,实现传统国际贸易电子化、网络化的应用性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型人才要在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上才能萌生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行为,因此,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同时具备技能性和创新性双重特征。

1) 技能性特征。不同研究视角对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技能性特征进行不同分类。以技能显著性为视角进行分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技能主要表现为硬技能和软技能。硬技能是一种外显能力,是指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人的智商密切相关。软技能是一种内隐能力,是指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态度、道德、素养和通用能力,主要以价值观、态度、性格、行为来呈现,具体包括诚信、责任心、语言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和抗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2]。以岗位的胜任力素质为视角进行分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技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外文能力”“国际贸易知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共5个能力或素质维度[3]。

2) 创新性特征。目前,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创新型人才标准存在着相互交叉或包含。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创新型人才,大体可从内外两个维度来综合衡量。内在维度即个人所具备的创新素质或能力,外在维度即个体行为所外显的创新成果[4],具体而言可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个人表达能力、理论探究等方面[5]。因此,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跨境电商岗位相关工作任务中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可能,运用创新思维来探索新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新的行为模式或方法路径来实践创新成果的全过程。

2 “中国制造2025”新机遇与挑战

2.1 新的机遇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国际化服务型制造,这给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带来新的时代契机和现实需求。国际化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特征,要助推“中国制造2025”扬帆出海,实现国际化服务型制造,就必须储备大量具备制造业相关素养的跨境商务类专业人才,这是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高速发展的时代契机。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强调利用互联网推进跨境网络化制造技术,该商业模式是我国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渠道,用户的需求多种多样,需要小批量、针对精准的综合化技能性服务与之相适应,这是培养大量高职层次、具有复合型技能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2.2 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要求从点到面逐步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运用到服务型制造业中。随着时代发展,服务型制造受到其他专业领域的影响,其专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现有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劳动者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操作者、服务者向设计者、研发者、创新者以及高端机械装备维护者等多重角色转变[6]。“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必须将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这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储备。不同行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和要求不尽相同,而国际化服务型制造涉及众多相关专业领域,其对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则更为复杂。如何制订并落实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 “中国制造2025”下的培养模式

3.1 “一定位”

“一定位”是指将培养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作为第一目标定位。培养的人才既能完成技能性岗位任务,又能实现创新思维及行为。在整体培养定位上,应依靠政府协调校企双方利益,借助企业资源,精准面向本地具有优势或发展潜力的国际化服务型制造业,立足服务本地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技能性培养定位上,应把握人才的外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职业素养共五个维度的技能培养。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特征在于其优质深度服务,只有良好的岗位技能才可以承载,并在国际范围内顺利打通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再整合。在创新性培养定位上,应拓展人才的国际视野,紧贴正席卷全球的由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的最新方向,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生成、创新行为的实践都应用于跨境电商岗位技能当中,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树立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

3.2 “二融合”

“二融合”是指要整合并构建“制造+跨境电商”二元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国制造2025”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特色在于跨境定制生产及后市场服务,岗位专业人才要从生产操作者、贸易服务者相互独立分离的状态转向为制造设计者、研发者、协调者、创新者等相互依存融合的状态。因此,以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制造业相关课程模块。第一,立足当下,夯实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必须系统对应企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借助政府的协调,校企协同构建,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当中,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整合各相关专业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第二,面向未来,灵活嵌入制造业课程模块。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本地优势制造行业与跨境电商业务关联的紧密性,将需要跨境电商业务参与的产品沟通、设计、研发、协调、创新等制造知识技能进一步解构成若干独立的项目模块。借鉴美国“CBE”、“MES”等技能培养模式,根据政府政策的指引、企业发展的需求,将特定制造业的课程项目模块灵活嵌入跨境电商课程体系当中。这既确保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核心技能培养的稳定性,又兼顾“中国制造2025”与时俱进应对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可变性。“制造+跨境电商”二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质是制造产业与跨境电商之间的专业牵绊,要实践两专业的深度牵绊,需要依靠“政、企、校”多方联动合作,实践“产学研”三者结合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3.3 “三结合”

“三结合”是指面向国际化服务性制造、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而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产学研”三结合,不仅是生产企业、教学院校与科研团体在组织层面的联合,更是通过三者在组织层面的联合而达成的“生产、教学、科研”三个动态过程的相互联结与牵绊。“中国制造2025”要走向国际,其核心是“制造+跨境电商”深度牵绊的创新,需要大量熟悉产品制造及服务各环节技能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既能实践“制造+跨境电商”深度牵绊,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产”是在产业应用知识,“学”是在高校传承知识,“研”是高校与产业结合创新知识[7]。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政、企、校”合作体制中,理顺“产”“学”“研”三者的关系,在跨境电商网络课程、企业嵌入式实战培训、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基础上[8],促进三者有机结合。首先,应以政企主导的“产”为基础,实现“政、企、校”多方联动促进产业链、专业链和创新链互联互通;其次,应以校企合作的“学”为载体,实现协同创新育人的重要过程;最后,应以反哺社会的“研”为创新,通过“研”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及行为,逐步形成“产学研”新一轮循环迭代的产业基础,实现协同创新反哺社会产业的过程。

4 结束语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其核心在于通过“政、企、校”协同育人,基于国际化服务型制造的新机遇及挑战,实现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创新。“一定位、二融合、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服务型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