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诊改运行机制 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8-03-29石华
石 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中桥管委会 江苏无锡 214121)
0 引言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总体而言,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工作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标准低、不规范、不平衡、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做好完善提升工作。
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诊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目标不明确。教学诊改在中国还是新事物,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教学诊断怎么“诊”,采用什么方法去“诊”,教学改进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朝哪个方向改,最后由谁来确认教学诊改的成效,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2) 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教学诊改的试点并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教学诊改体制机制。如就整个教学诊改工作而言,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性很高,院校本身未能形成共创共享共治的动力机制;就院校本身而言,学校领导比较重视,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发动起来,未能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机制。
3) 制度不完善。教学诊改工作需要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标准、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但我国的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第三方机构评价、学校自主发展的院校治理结构,无论是学校章程,还是其他方面的规章制度都处于不完善、不健全、不配套的状态。
4) 数据不给力。教学诊改与过去的教学评估在手段方面有根本不同,需要完整的数据平台予以支持。如果不依托数据平台,就很难做到公正客观、令人信服。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数据的区块分割、分散化、碎片化、“信息孤岛”状态,难以适应教学诊改的客观要求。
5) 结论不权威。如前所述,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形成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诊断结论。同时,过去的教学评估多是由上级复评组专家给出复评结论,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今的教学诊改是自我诊断,其权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如果诊断结论受到挑战,那么改进的决心可能也会发生动摇。
6) 改进不持续。教学质量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也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品牌形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仅仅依靠阶段性的一两次教学诊改就解决事关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大计,是难以做到的。
7) 效果不显著。由于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特别是诊断手段落后、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等原因,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进度缓慢,很多职业院校都处于观望状态,未取得预期的效果[1]。
2 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诊改运行机制
综上分析,进一步提高认识、制订标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以及优化诊改手段等举措,都将成为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机制建设,应该成为众多措施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学诊改运行机制[2-5]。
1) 构建全校动员、上下联动机制。教学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首先,需要领导的重视,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把控全局、引领方向。其次,需要院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构建全校动员、上下联动的诊改机制,是教学诊改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2)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诊改机制。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具有高度关联性。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行业企业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工作要广泛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把脉问诊、找准病根、分析病因,从而实现对症下药。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项目化形式与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教学诊改工作。
3) 构建反馈、调节、改进循环机制。教学诊断与教学改进是教学诊改工作有机联系的两个方面。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在教学诊改的组织体系中,对于诊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反馈给有关院部和其他职能部门,以便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用以调节进程、调整偏差、改进工作,最后达到完善提高的目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因此反馈、调节、改进活动也必须是持续进行的。只有不间断地进行反馈、调节、改进,再反馈、再调节、再改进,并形成一个管理闭环,才能保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4) 构建多种诊改方法融合机制。教学诊改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听、查、看、议、访、测”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质量的生成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依靠单一的诊断方法无异于“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诊改方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手段,做到诊断过程可控可测,诊断结果可信可靠。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经济发达国家教学诊断先进方法。多措并举,多法并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 构建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结合机制。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视教学诊改为“额外任务”,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就需要将教学诊改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日常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了,教学诊改工作才能水到渠成。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2017年学校工作分解为78项(2018年进一步分解为238项)具体工作任务,与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诊改指标体系中的273个主要观测点对接,落实到院部、处室,效果显著。
6) 构建共创、共享、共治的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实现“三大变革”,特别是动力变革。对于教学诊改,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学校的动力问题,进而解决院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动力不足问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建设、团队建设、经费拨付、绩效考核等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思想教育、行政干预等措施,努力构建政府、学校、院部、教研室、教师间共创、共享、共治的动力机制。
7) 构建高效运转的管理协调机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学诊改工作的宣传、培训与政策引导,建立宏观管理与引导机制。尤其是在教学诊改工作开展的前期,很多职业院校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工作怎么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培训,发现和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尤为关键。二是学校内部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诊改与评估虽然有区别,但建立机构、明确分工、任务分解到项目组或个人、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8) 构建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诊断是阶段性的,而改进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教学诊断发现的问题,有些在短期内是容易解决的,有些属于重大方向性的问题,如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一流职业院校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9) 构建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如前所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数据不全面、碎片化、分散化,信息区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为适应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需要,实现科学诊断、精准诊断,在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开始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0版,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到2016年)已经升级为3.0版。目前约有85%的教育教学数据已经打通,基本实现了共享共用,为成功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 结束语
在教学诊改运行机制中,全校动员的上下联动机制、高效运转的管理协调机制是基础;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诊改机制,反馈、调节、改进循环机制,多种诊改方法融合机制,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结合机制是关键;共创、共享、共治的动力机制,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和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完整运行机制[6]。同时,这一运行机制需要在教学诊改的实践中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