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之方法论研究
2018-03-29李聪湖南师范大学
李聪 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思想研究法》是我国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蔡尚思教授在思想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同时这部著作也是研究思想史方论法的大成之作。蔡尚思先生在思想史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孔子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等,为我国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中国思想研究法》这本著作是著者自认为生平中第一步有代表性的著作。尤其是其中治学方法的研究方面,虽成书于旧时代,却能给我们新时代的学问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中国思想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指导思想,从宏观角度出发,阐述了方法的概论,从方法的目的,性质,范围三方面让我们对方法论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具体的治学方法告诉学术研究者如何去做,从观点,界限,材料,选择,评论这五方面进行辨析和讨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着世界观。在《中国思想研究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领悟到作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卷头语上作者这样写道“是在旧时代敢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一本新著作。[1]”通过对“唯心论”和“唯物论”两条主线的辨析,得出“最广大精微者,却只有辩证法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蔡尚思宣扬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并用这样的治学思想指导着他的治学方法。在实践的方法,评论的方法,选择的方法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离不开研究方法。首先,在搜集方法上,作者创造性的提出“开矿式”的搜求法,他认为在思想材料和书籍的读阅中,要多读书,多查书。作者反对有界限有范围的查阅图书,认为许多正统的目录书和国家,对经部及几部“家常便书”以外的中国思想书籍,并没有注意。并用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京津各报上发表的《论读经有利无弊》的偏颇证明了国学导师,目录学书的不可信性,学术研究的方法是博学广查,不可全听信于大师,为了节省精力,时间,也有稍加请教的必要。作者提倡开“矿山式”的搜集方法,即读尽某部的全书。即在查阅书籍时,要打破古来经史子集四种界限,蔡尚思反对“六史皆经”的说法,认为“六史多子”,既非尽信史,并无所谓经。打破以打破以人所共和的所谓大家专家的范围,打破以陈陈相因的正统派的界限,打破极端的以知识分子为范围的搜集法,打破已有的自著书且传者的限制。这是“开矿式”搜集法的全部精髓所在。蔡尚思先生在平时的学问研究中,也多采用这种方法,对不同种类的书,做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长篇者,登记卷篇页行,雇人抄写为自己腾出时间看书,材料多做批注。“披沙拣金,往往见宝”,正是蔡先生这种“最为可靠可喜”的研究方法,体现了老一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给了现代学者学术研究上很多启发。
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蔡尚思反对全盘赞成主义,全盘反对主义和折衷主义,而是提倡扬弃主义。这也是辩证法的体现。对材料的选择是一种深入的过程,因此要对材料加以辨认,而不能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更不能持有毫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应该对任何思想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选取真正适合,有用的材料。在材料的选择标准上,第一,要首倡的与价值的并重。第二,要实用的与理想的并重。认识真理的标准,第一,思想是不分时代,国家和种族。第二,真理是随时代而进步的。因此,我们在材料选择的标准上应该注意选择一些更为实用的材料,并注意材料的与时俱进性。
再次,在评论的方法上。蔡先生首先阐述了辩论批评的重要性。各类思想都需要“辩”,并且强调公开批评的重要性。在评论中,要秉持的二十条原则。包括“勿慕名”“勿畏势”“勿贪利”“勿殉情”“勿故误”“勿臆说”“勿离题”“勿异拟”“勿当然”“勿灰色”“勿嫉妒”“勿依附”“勿太过”“勿混谈”“勿恋旧”“勿执一”“勿相对”“勿颠倒”“勿禁忌”“勿利用”。并提倡八种评论的方法,有顺他法,自主法,反证法,增补法,矛盾法,包围法,反身法,修改法。蔡先生强调先研究后批评与信仰。因为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的了解评论的内容,这样的评论才是可靠的,这也是实践出真知的所在之处。同时先生强调“先学后信”这样才能避免盲从,研究后再信仰,才有说服力。想要做好学问,必须要有探究精神,不能盲目的信仰。要敢于质疑,刨除“只唯上,只唯书”的思想,出名的作者,其思想不一定有价值,不出名的作者,其思想可能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这也是蔡先生所提到的名声与价值没有明显的关系的论断,只有求实求新才能攀登学术高峰。,最后必须认识到的是,蔡尚思提到的这些方法“多是在反驳对方,评论应该不等于反驳,”[2]因此就评论这一方面而言,是不够全面的。
最后,在实践的方法上,作者首先论证了思想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是最有价值的一种学问”,“学问之目的在乎实践”,“学问多由实践而来”,“实践是否需要书本的学问”,“知行问题”,“体用问题”,“义利理欲问题”这六个方面的阐述,得出结论:实践是一种有价值的学问,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实践是学问的来源,并认为体用合一。在义利和理欲的关系上,作者主张“正欲即公理,公利即正义,实用即真体,实行即真知”。在个人与实践的关系上,作者分为“个人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两部分。关于个人的实践,作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手段,在物质基础丰富的基础上,培养高尚的精神;不要在乎寿命的长短,而要注重品德的提升。真心与正气是一体的;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能厌世忘事。要以勤苦为美德,讲求劳获合一;要相信意志的作用,不能坐以待毙;把自己的学问贡献社会,造福社会,才是真正的“完人”。对于社会的实践,作者认为方法和目的应该是统一的;要树立可以实现的理想,切忌空想空谈;要注重社会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并在经济,性别,施政,道德,民本和民权,和平,教育,自由,忠孝,政策,军事,对待自然的态度等方面论证了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掌握实践的意义,不仅对于个人的学习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在治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实践包括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等。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实践出真知。正如马克思辩证法所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自己用实践去验证的事实才能丰富我们的认知体系,同样的,正确的认识也能反作用于实践,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实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社会实践中,蔡先生也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提倡男女平等,在旧时代这样的观念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施政的次序,第一步在经济。第二步在经济,第三步在法律。这完全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规律。对现代政府的施政理念有借鉴意义。作者的许多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新社会新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蔡尚思先生与钱钟书并称为“北钱南蔡”,是我国史学界泰斗,九十岁仍笔辍不耕,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晚年时期所做。在蔡先生的《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对其研究方法的总结,包括观察,界限,搜集材料,选择以及评论和实践的方法,其中“开矿式的搜集方法”“实践的方法”“评论的态度”等思想经世致用,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自30年代出版后多次再版,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争鸣,力求创新,永不毕业,永葆青春”[3]这16个字是蔡先生毕生追求的治学理念,为古往今来诸多学者树立了精神榜样。
[1]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04.
[2]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04.
[3]蔡尚思.蔡尚思全集(共8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