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留砚堂诗选》诗歌特色论略
2018-03-29王金磊高明扬
王金磊,高明扬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张汉,字月槎,号蛰存,云南石屏人,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继而升任检讨。后出任河南知府,因“匿灾案”被罢官。乾隆元年(1736)起复,后辞官,此后不再复出,终老乡梓。[1]
张汉人生经历丰富,其诗作也颇丰,主要收录在《留砚堂诗选》中。该诗集为近代云南特科状元袁嘉谷所选编,收录诗1300余首,共6卷,按创作的先后时序进行排列,是张汉唯一一本传世的诗集。对其诗的价值,清代孙灏在张汉墓志中评价云:“位虽未大显,盛名在海内。其嘉言懿行,文辞书翰,可录而传者多也。”[2](P335)此评价亦足见张汉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均高,可“录而传者多”。就其诗风而言,张汉诗健力而清雅,袁嘉谷评价道:“诗清而切,雅近刘梦得一派”,[3](P5)袁嘉谷把张汉与刘禹锡相提并论,此评价极高。我们仔细检阅《留砚堂诗选》诗,可见其诗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颇具特色。
一、张汉诗风随境遇而变
张汉由一普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地方要员,后因事罢官,至乾隆年间又再次为朝廷征辟,一生起起落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张汉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受诗人经历与境遇的影响,其诗作、诗风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段性体现了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与艺术特点。
(一)前期诗歌:少无适俗韵,清新脱俗
古往今来,读书人无不对未来的仕途有着美好憧憬,如杜工部年少时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干云豪气。反观张汉入仕前的诗歌,它将诗人清洁的精神超拔于世俗间,有清丽脱俗之感:“幂仗青天阔,杯涵碧海清。封侯何足愿?畅饮得吾生。”(《醉》)[4](P12655)受良好家风熏陶,张汉的志向与审美不同流俗:“流莺何太巧,百转丛林边。对月修花史,冲云放酒船。中庭无俗吏,下界有顽仙。颇耐孤吟癖,匡休坐欲穿。”(《村居偶成》)[4](P12655)该诗句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坚守自己道德情操的情怀。康熙五十二年(1713),张汉赴京参加会试,从滇云到京师,路途崎岖而坎坷,此中艰险如其诗所言:“路失黔中险,乘流趺坐频。”(《沅州舟中即事》)[4](P12657)入京之路难走,张汉亦饱受羁旅之愁:“渐觉虫声怒,残镫旅夜身。月光知别苦,留影慰羁人。”(《旅月》)[4](P12656)作者思念故乡,却没直接表达,而以月光安慰羁旅之人说之。游子夜宿他乡,思乡之情悠然而生,家乡一草一木历历在眼前:“一枕旋家便,连宵客梦长。竟忘身是旅,转借睡为乡。修竹庐还在,青松径不荒。依稀寻旧圃,缩地得仙方。”(《乡梦》)[4](P12657)诗中所呈现的思乡之情缠绵而深厚,诗人梦回故园,草色茵茵,绿竹青松修长而挺拔,整首诗读之雅淡而温婉。
怀揣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人生理想,张汉不畏坎坷,首次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即中榜,之后便任职翰林院。但翰林位贵职清,只负责草拟诏书、史书编纂等工作,不能在政务方面大展身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张汉有万般感叹:“班生岂是老书佣,毋为毛锥增懊恼。君不见陈平不久贫,封侯未及老。”(《寄友人李捷生》)[5](P12666)此诗虽是寄赠勉励友人,但也表达了张汉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像班超、毛遂、陈平三人一般建功立业,早日为朝廷效力。在河南知府任上,张汉所作多为即事、遣怀之诗。身为地方要员,虽公务繁忙,但可实现经世致用之理想,“日损眠餐带减围,积山成案手难挥。如蜂拥吏排衙出,被犬猜人到阁稀。揖客迥非文酒会,裁诗动与讼庭违。蓬山的是神仙史,羡杀翻书锁禁闱”(《案上即事寄友》)[6](P12706)便是真实的写照,故诗风有一种稳健之美贯穿其中。“也脱蓬山走世尘,不如烟水一闲身。寅宾出日逢新主,在客为星有故人。泉许归时随坐卧,川从浴后净心神。太平隐退栖元隐,莫比桃花苦避秦”,(《赠段浴川告还家用韵》)[6](P12707)更显示出积极入世的情感基调。
(二)中期诗歌:罢官多暇日中的愁苦
张汉在河南府知府任上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然天有不测风云,雍正八年(1730),河南水灾,雍正帝欲免去河南一省钱粮税收,时任河南巡抚田文镜贪功,其奏表称河南并未成灾。张汉生性耿直,对文镜匿灾之举进行弹劾,事后查明河南确实成灾,皇帝认为田匿灾不报乃因下属欺瞒,“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10](P10339)而张汉因此被罢官,仕途就此终结,其“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终成泡影,这对张汉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悲苦愁闷之情寄寓于诗:“自惭有道甘贫贱,转恋深恩重别离。废斥本非明主意,《离骚》何事怨江蓠。”(《客归》)[6](P12707)诗人一再表明自己愿意归去,废斥本非明主之意,表面在为当局开脱,实则作者以屈原自喻,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心情苦闷,只好借酒浇愁,“草比春愁不受删,镜欺人老铸衰颜。醉乡那信能消酒?别有间情天地间。”(《遣愁》)[6](P12722)张汉并非褊狭之人,虽心中有万般不甘,但又旋即释怀:“岁了归无计,年来病不瘳。药烟黔灶突,旅恨白人头。枥苦长羁马,心成不系舟。平生江海性,终始恋盟鸥。”(《岁了》)[6](P12726)诗人渴望效忠朝廷而不能,所以不得不去寻求心灵的安慰,这时期诗人是在矛盾与纠结中度过,“重渊朗照圣人清,归去无官恨亦平。陆海回澜当既倒,冰山见日已全倾。分明恩怨终何补,迟早输赢苦用争。野鹤闲云心万里,出门一笑脱西京”,(《自洛归有感时当事被论入京》)[6](P12728)该诗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和痛苦。
(三)后期诗歌:流风扫落花,沉郁而又恬淡
乾隆元年(1736),张汉奉旨入京,以博学鸿辞科再入翰林院,复授检讨,除山东道御史。张汉再次被朝廷擢用万分感激:“所欣际圣明,胜遭危乱国。进贤喜相知,得遂史直”(《籧伯玉故里》)。[7](P12770)再次为官固然令人欣喜,更有老当益壮的豪情:“莫负觞飞春夜酒,即看雪上少年头。醉夸骥老雄心在,燕市黄金拟更共酬。”(《谷日仝年会宴》)[7](P12772)但此时张汉已年届花甲,更多的是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如海愁深不可除,人间日月迅行车。客仍署冷还官后,岁比秋深积闺余。”(《秋杪感兴》)[8](P12774)如今年岁大了,疾病缠身,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甚矣吾衰不自怜,横纵百卷卧床前。事多健忘常书壁,病苦躭吟少劈笺”(《感怀》)[8](P12789)、“连朝有寒疾,欹鼎闭门中。忧及采薪重,愁深买药穷。”(《病中》)[8](P12789)张汉此时的诗虽有着自然本色之美,与前期的明快相比,则多了几份萧索、孤苦的凄怆:“王谢风流燕子家,重来老树待棲鸦。萧萧满地余荒草,捐俸何人更种花。”(《滇馆感旧》)[8](P12778)又《夜闻水声》:“霜禽似我托寒枝,月冷窗虚睡着迟。永夜闻声御沟水,松风人梦在山时。”[8](P12778)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多的是抒写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乾隆十二年(1747),张汉辞官还乡,从此远离朝堂,真正遂了他隐退的心愿。
晚年张汉看透了人世悲欢和宦海浮沉,他寄情于山水田园。因而,诗歌题材也以田园生活为主,意境较之以往更为高远,整体风格恬谧平和:“中田起一竿,簑笠似人荷。累累黄云多,飞鸟不敢过”(《村居杂咏》)[9](P12808)即是真实写照。诗人远离庙堂,不再受政事牵绊,诗作中处处透着闲适与自得:“退隐江湖事事删,情忘喜愠对青山。有书还够十年读,无病能消一世间。已向花前羞白髩,时从酒半晕朱颜。繁枝剪尽疏林出,坐抚清琴翠竹间。”(《漫兴》)[9](P12811)张汉隐退田园,读书、饮酒、栽花、抚琴,自适悠然。
二、张汉诗的题材内容
张汉一生经历虽算不上波澜壮阔,但宦海沉浮,奔走四方,人生阅历也很丰富。张汉诗歌属于文人之诗,文人诗与之前民间集体创作的诗歌相对的,是由文人独立创作,反映文人生活、认知、理趣和思想的诗歌,诚如晚唐诗人刘克庄所言:“以书为本,以诗为料,文人之诗也。”[11]张汉诗歌内容多样,但其一生奔波,所作更多的是景物诗、咏史怀古诗和寄赠诗。
(一)景物诗:秀丽景色尽在笔端
自然景物、四时更迭触动着作家的情怀,作家的思想感情随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因感情的激动而产生,如陆机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2]张汉的景物诗即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无论在滇云大地,还是寄寓他乡,所到之地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往往成为张汉的描写对象。在家乡石屏,作者泛舟异龙湖,吟诗曰:“醉取东坡药王船,重来载酒白云天。春当万紫千红处,人在三山二水前。袅袅落花飘暮雨,苍苍远树乱炊烟。”(《异龙湖小泛》)[4](P12657)石屏异龙湖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春暖花开之时,作者与二三好友泛舟湖上,把酒言欢,大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感。异龙湖水美,湖畔山也秀,《乾阳山远眺》云:“洞口俯长川,高卑陈所见。直俯北山趾,横俯南山尾。山势东南来,跳掷层波里,支壑与蔓峰,骈拇还枝指。势欲穿湖来,山麓畏触抵……”[6](P12733)诗人用细腻之笔描绘了乾阳山的雄奇壮美。张汉不仅赞美故乡的山水,还为所经之地的景物挥毫泼墨,如在赤水,诗人惊诧于赤水两岸的悬崖峭壁,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山万仞高,入云争奇绝。山麓万尺深,一溪同剑划。”(《赤水县》)[6](P12732)在巴蜀,张汉登峨眉,因赋诗道:“只尺峰峦不可扳,屐痕无处啄苔斑。恐教客鬓飞残雪,竟指峨眉作远山。(《望峨眉》)[6](P12730)过九江,张汉吟曰:“楚尾吴头何处边?东西两界重流连。庐山晚翠孤云出,湖口晴光片月悬。””(《九江关阻舟》)[7](P12744―P12745)张汉诗情景交融,很难能分清他的诗到底是写景还是抒情。如《拜姊丈何天成墓》:“螺旋深翠路坡陀,水绕崇陵树绕阿。莫怪长松林气湿,可怜宿草泪痕多。牢骚此恨掀髯舞,慷慨何人对酒歌?倾倒一尊坟上土,名存身后暮云过。”[6](P12733)何天成不仅是张汉的姐夫,而且还是张汉的好友,奈何上天不假年于天成。张汉拜祭天成墓,叹自己失去一位至交,心中十分悲痛,在张汉看来,墓前野草也含泪,斯人已去,不可复归,唯有在墓前添上一抔土以告亡灵。此诗情景交融,凄切哀婉,感人肺腑,真乃是“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3](P309)非是景物含情,而是人有情。
(二)怀古咏史诗:怀古方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文人骚客常以历史典故与历史遗迹为吟咏对象,或所兴寄,或叹盛衰,张汉也概莫能外。路经河南时,张汉在孔子曾击磬之地吟诗曰:“涉世何劳别深浅,过门未许即知音。磬声寂寂人千古,尚想尼山一片心。”(《孔子击磬亭》)[4](P12658)作者立于此,夫子击磬之声仿佛还萦绕于耳际,圣人早已远去,其思想却震烁古今。在汤阴,吊文王:“玉门蒙难本无辜,为演先天一画图。谁道君心终不悟?自年臣罪果当诛。青蝇有赞元心白,玄鸟无声祚已孤。千古明夷真亮节,崇台犹共旧商部。”(《羑里演周易》)[4](P12658)到卫辉,凭比干:“牧野陈诗殄鳦祥,三仁评定痛无商。书名有待春秋笔,誓死争凌日月光。”(《比干墓》)[4](P12658)由中原南下,张汉至荆州:“不信荆州借不还,将军庙貌尚巍然。灵旗夜卷龙山月,漏影朝横鹤泽天。百战封疆无剩矢,千秋俎豆有余烟。白衣莫漫轻摇橹,花草吴宫亦可怜。”(《荆州怀古》)[4](P12659)全诗客观记叙,无一评价。诗歌前后对比,遥想当年,群雄逐鹿,气势何等雄浑;而如今,只见昔日吴宫的断壁残垣,历史沧桑感瞬时而生。
此外,张汉在淮阴凭吊韩信:“一饭哀王孙,一烹报国士。可怜丈夫身,妇人主生死。”(《弔淮阴侯》)[7](P12746)在徐州,拜谒范增:“不去羽不亡,去就关轻重。天人命有归,鸿门舞何用。”(《范增冢》)[7](P12747)北上曲阜追怀周公:“庙貌临东鲁,巍巍泗水乡。大宗出家相,旧址迹灵光”(《谒曲阜周公庙排十六韵》)[7](P12748)等。总之,张汉的怀古诗不单单咏怀古迹,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思,表达一种兴替无情的感慨。
(三)寄寓赠答诗:情真意切
古代交通不便,亲友一经分别便相见甚难,因此少不了临别赠言以表劝勉鼓励、忧郁感伤,或羁旅他乡赋诗以表相思。张汉一生留下不少寄赠诗,有对家人的深切关怀与思念,有对友人的劝勉。“一别高堂思不禁,南天遥指白云岑。临风为问加餐否,慰我游人万里心。”(《寄家》)[4](P12657―P12658)此诗首句直抒对父母的思念,接着写自己寓居他乡,无法照顾父母,而父母却时刻挂念自己。作者写生活日常之事而无琐碎之感,细细品来,深刻而感人。张汉考取进士,内心万分激动,急于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报捷东山惊折屐,奏言北阙喜弹冠。文章转愧供时眼,淡染脂余画牡丹。”(《重九后一日闻捷寄上世父大人》)[5](P12662)张汉与弟含先手足情深,每逢佳节、宦海波折、仕途通达之际,心情或畅达或郁闷,都不由思念弟弟,倾诉衷肠:“白昼看云寄所思,遥天旅燕独归迟。茱萸细插登高处,桂子重添入宴时”,(《寄弟含先》)[5](P12662)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张汉刚入仕,意气风发,情不自禁地要对弟弟寄予劝勉,其《宝剑篇寄弟含先》云:“人生努力奋功名,十年不试新发硎。脱囊一顾千金值,千人皆见见皆惊。请君摩历以须重知己,持向明廷献天子”,[5](P12674)诗人对含先抱有殷切希望,劝勉其要早日取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张汉出生于书香世家,家风良好,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家中子侄的教育,他的《寄中熊儿》云:“阿父无丰殖,先人有敝庐。珥貂存守器,走蠹得藏书。纨绔何须数?罗囊慎勿储。寄情工楮翰,锐志续簪裾。好作栖梧凤,莫为赋茅狙。”[5](P12664)张汉告诫儿子勿当纨绔子,应作“栖梧之凤”,又有“汝曹年方冠,正及读书时。……寄言诸儿子,五训冀无违。寸阴乃黄金,日月去如驰”(《寄示诸子》),[5](P12683)谆谆教诲,期以小辈向学。
三、雄浑苍劲、隽永明丽的诗歌意象
意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14](P223)云南风景秀丽,实为钟灵毓秀之地,张汉生长于斯,他的诗歌自然有隽秀之美。另一方面,张汉为人正直耿介,不附权贵,其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几经浮沉,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其诗又带有几分苍凉与雄健。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往往有苍健与隽秀的特征。
张汉热爱自然,日月星辰、山水树木、花鸟鱼虫都成为张汉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张汉寄情于这些意象,把胸中的情感外化于形。当看到星与月时,便有了“月影清以寒,君嚣静此夕。牛斗逼人低,风露侵入冽”(《西城月中何天成索赋》)。[4](P12655)在昆明锁烟溪溪畔,诗人用芰荷、秋晚、寒烟、沙鸥意象表达了对时空的思考与感悟:“芰荷秋晚度寒烟,人坐中流一镜天。花草吴宫今已矣,沙鸥咽水自年年。”(《锁烟溪感旧》)[4](P12656)又如《九日画西湖图》:“九月九日黄花老,登高懒出层云表。卧游直游西湖图,万顷烟波横一扫。松耶柏耶飒飒鸣,嘘人满座尽秋生。写得西湖真面目,山禽沙鸟尽如生。胸中丘壑常如此,纸上烟去聊复尔。扁舟小憩元真子,噫嘻吁,元真子!笠雨蓑烟从此始。”[4](P12655)诗中的黄花、万顷烟波、松柏、山禽、沙鸟等自然意象表达一种闲适自得之情。再如《村行》:“坐坐复行行,沿溪取迳平。一番疎雨尽,几处乱云生。蛙吠秧田晚,蝉蟖柳岸情。无言有闲意,海上白鸥轻。”[9](P12812)乡村特有的风物是城市无法比拟的,小径、溪水、云雨、蛙声、秧田、蝉鸣、细柳意象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扬州自古便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张汉却在《扬州咏史》诗中反弹琵琶,写扬州历史巨变,诗云:“华林何处问江滨?萤火流光杂鬼燐。玉树歌残人不见,琼花绝后世无春。二分明月尊前酒,一觉扬州梦里身。杜老青楼真薄幸,阿房底事但哀秦。”[7](P12746)萤火与鬼燐意象相杂平添了几分阴森可怖的气息,玉树琼花皆已不见,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颈联、尾联化用杜牧诗文中的历史意象,营造出一种独有的沧桑感。又如《镇江怀古》:“东风乞与助周郎,乌鹊南飞路渺茫。大有雄兵挥赤壁,久为奇计镇朱方。霞图未了三分定,天限平分一带长。花草年来荒径杳,衣冠两晋自斜阳。”[7](P12745)诗中相继出现了东风、周郎、乌鹊南飞、赤壁等历史意象,塑造出一种宏大的意境。
四、诗歌语言:精于炼字,生动而自然
张汉的诗歌精于炼字,生动而自然,如《卧雪诗话》赞云:“骈散文均工,于裁制集句诗亦极富甚。且集为回文体,殆游戏之笔,非以此见长也。”[3](P5)
如张诗中动词的使用就富有特色,其《寄弟含先》诗云:“家住西湖一亩阴,万松声里白云岑。山无屐齿经存鲜,囊有蛛丝竟在琴。曳履星辰千载会,对床风雨十年心。殷勤惟问窗前竹,耸壑昂霄更几寻?”[5](P12663)此诗短短八句,便连续使用四个动词,极具夸饰之功。而其诗中数词的使用则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万顷湖光一镜悬,萋萋芳草入晴川。神羊迹化空存石,天马峰高欲饮泉。仿佛金山涵日月,参差银海弄云烟。停骖始信风尘恶,欲假孤僧种白莲。”(《大鼎山眺秀嵩湖》)[4](P12661)诗中还连续用“悬”“入”“存”“饮”“涵”“弄”等动词,吟咏此诗颇具动态感。再如《立秋日瀛洲亭即事应试》:“蓬岛烟云尺五天,琪花瑶草路悠然。人游陆海三山近,坐引星河一水悬。翰墨光中横月露,清冷国里觅神仙。西风昨夜飘铜叶,载写秋声赋几篇。”[5](P12663)“悬”“露”“觅”“飘”等动词大大增强了诗歌气势,给人一种超越空间距离的观感。
此外,张汉不拘一格,常常以俗语入诗:“背背笼,背背笼。采薇复采葑,涧蔬不待种。捆载为厨拱,往来多在岭云中,背背笼。醉醉酒,醉醉酒,为问花开否?花开缓缓归,有杯常在手。一树花开倾一斗,醉醉酒。”(《二禽言》)[7](P12744)“背背笼”是当地方言中一种禽类的叫声。诗歌以童谣俗语入诗,营造出闲适、天真烂漫的氛围,充满了生活气息。再如《淫雨谣》:“雨淫淫,失昏晓。雨分多,日分少。民其鱼,屋其沼。山欲奔,澜亦倒。望邻家,隔一岛。”[5](P12668)此诗为三言,读之朗朗上口,化俗为雅,别开生面。
五、多样化的诗歌体裁
不同诗歌体裁其表达的内容与效果不同,“诗人在进行创作时虽无明确要求用固定的体裁来描写一种题材,但大多数诗人会约定俗成的依据情景、内容来选择诗体。”[15](P5)张汉阅历丰富,人生境遇起起落落,在不同的心境与情感状态下,无论是对传统五言、七言,还是对杂言、骚体、四言等,张汉均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状态。
《诗选》收录了许多杂言诗,如《都中岁尾,夜巡者柝钲交击,柝偶钲奇,参错为节,其声噍以杀,是其为商声乎?因念小物偶击亦中乐音,可按乐府,乃制此曲》:“柝柝当,柝柝当,中夜闻声惊断肠。夜如何?其夜未央,有人偃息在空床。乌头苦欲白,人鬓苦欲苍。满城明月满天霜,笳声何悲漏何长?我今追忆泪沾裳。柝柝当,柝柝当,惊断肠。”[6](P12719)此诗是一首仿乐府的古诗,写于作者罢官之后。此时作者心中已是十分悲苦,听着打更之声,想自己双鬓斑白,更是愁上加愁。
张汉也很擅长骚体诗创作,《诗选》收录了不少骚体诗。如《白云曲》:“我陟岵兮白云飞,乃瞻我父兮心伤悲。我心悲兮久不归涕,零如雨兮与云下垂。宰木拱兮且十围,树欲静兮风与随,上有鸟啼兮下有儿啼。我陟屺兮白云迷,乃瞻我母兮游子归,思亲不见兮泪沾衣,泪湿白云兮云不能飞,风萧萧兮木叶稀。念我劬劳兮心怆凄,人皆有母兮无母何依。”[6](P12720)此诗一咏而三叹,思高堂昔日养育之恩,历历在目,然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张汉四言诗创作也颇有特色。“今年有麦,刈而食之。今年有面,袭而安之。今年有雨,歌而舞之。刈麦者夫,采棉者姑。刈麦之余,采棉之初。以畜妻孥,以足官逋。”(《洛中谣》)[6](P12706)此诗是张汉在河南任知府时所作,诗为四言,反复叠咏,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切。而《招隐歌》则用四言的形式再一次表明他的隐者之心:“丆衣嶨住,宀倚屵栖。巢穴之智,鸟兽之师。渔山樵水,衣稻食絺。彼其之子,寄托何奇?书藏名山,不则焚之。身隐陆海,不则去之。愿言柱下,我贵知希。”[8](P12781)
总的来说,《诗选》所录之诗反映出张汉人生阅历丰富,其诗歌创作题材内容多样;在体裁上,张汉不入流俗,灵活多变,以灵巧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性情;云南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张汉以滋养,使其诗歌语言清新明快,含蓄隽永;张汉精于炼字造句,其诗时有佳句而不露斧凿痕迹。透过《诗选》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张汉的心路历程,还能进一步丰富对滇省人文的整体认知。
参考文献:
[1]董雪莲.孤本《驿路歌》与清代云南作家张汉[J].大理大学学报,2017(1):64―67.
[2](清)江濬源修,罗惠恩等纂.嘉庆临安府志(卷十九)[M](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一[M].云南崇文印书馆代印,云南省图书馆藏.
[4]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一[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二[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三[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四[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五[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袁嘉谷.留砚堂诗选:卷六[收入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2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赵尔巽等编纂.清史稿(4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熊海英.人文旨趣与文人之诗[J].理论月刊,2008,(4):114―117.
[12](晋)陆机.文赋[A].(梁)萧统.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1―773.
[13]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贾巧梅.刘禹锡诗歌体裁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