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中小学印象

2018-03-29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尤明俊

成才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室学校教师

■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尤明俊

2018年1月28日至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千校携手赴美交流活动,参访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宾西法利亚、纽约等地的中小学校。这次访问交流,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使我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一、设施建设,注重实用

我们所到的几所学校,其建筑建造和设施配备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实用性。

1.紧凑的建筑。无论在华盛顿还是在宾西法利亚,学校占地面积都不小,但学校建筑物不像国内学校每一栋分布很开,而是做成一个建筑综合体,若干栋建筑通过纵横连廊(Hall way)连为一体。建筑物楼层不高,一般2至3层。这样的布局,少了国内学校建筑的恢宏大气,但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节能。我们所到学校都是整体供暖。二是便于人员流动。美国初中以上学校都实行走班教学,教师教室固定,学生流动。这种设计模式方便学生流动,学生每节课在不同教室上课,行走距离不是太远。

2.宽敞的走道。“你比我的胆子还大。”这是同行的湖北省应城市实验中学王中华校长引述他们教育局长的话。国内学校建筑走道一直比较窄,当学校迁建把走道设计成2.5米宽时,局长发表了上述感慨。我测量,我们所到的几所美国学校,其走道都是3.5米宽,且拐角处、楼栋结合处空间也比较宽敞。看似有点浪费,但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为学生存物柜(Locker)的安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初中以上学校,学校在走道或其他室内开阔空地安放了一排排学生存物柜。窄如国内学校的走道是安放不下的。二是有利于学生课间活动。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课间时间都比较短,到户外活动不切实际。走道宽敞,有利于学生课间适当活动。三是便于群体人员更流畅、更安全地流动。

3.人人享有Locker。由于美国中学实行走班教学,学生走班,因此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一个编了号、使用密码锁的存物空间,空间高160厘米、宽30厘米、深30厘米,比较充裕。Locker的配备为学生走班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条件。国内课改正盛,走班形式力度或大或小在推行。已经建成的学校要选择适当的地方为每一个学生配置存物柜,还得校长们煞费苦心。新建学校,希望能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宽走道,并在其他可能的地方留足空间。

4.坚固的钢管护栏。一般钢管结实坚固,不锈钢钢管性软,但更美观一些。我所到的美国学校,外走廊、内走廊、报告厅,几乎所有地方,只要有护栏,都使用一般钢管。但在国内学校,不锈钢护栏占统治地位。我认为,在未成年人集聚的地方,在疯逗打闹不可避免的学校,把坚固置于耐看之前,是实际的选择。

不仅仅是护栏,美国学校卫生间的隔板也是我在国内从未见过的钢制隔板;校车实际上是装甲车,外面里面都经过了钢板加固,而国内有的校车只是学了别人的颜色而已。

5.朴素的建筑外饰。与内设注重品质不同,学校建筑物外饰很朴素,既没有花里胡哨的标语口号,更没有国内随处可见的豪华气派的校门。一般美国学校的校门也只能称作建筑物的入口,因为建筑物之外可能还有不少空地也属于学校,只是没有围墙而已。

二、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美国的课堂教学强调对个性的尊重,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室。华盛顿Lanier初级中学一位科学课女教师的教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教室,又像教师的工作坊,教室的陈设布置有很重的教师个性烙印。教师的工作台(不像讲台,不像办公桌)端据中央,教室里摆放有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大桌,有单人桌椅,有三人沙发,也有单人沙发椅。交流时,该教师用了下面的话,“They can collaborate with others,and they can work independently.(学生可以与他人合作,也可以独立学习。)”

个性化课堂。征得教师允许,我和另外两位校长深入到宾西法利亚Davis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这个班共到19名学生,其中13名学生三边围坐在教师面前,教师在白板上给学生讲解带分数基本知识。其余6名学生或成对、或单独在做另外的事情。其中一位女生正在边看边做一本有讲解、有练习的书。据同行的一位小学校长介绍,这位女生所学内容比较超前,且难度较前面教师讲解的内容难许多。如何处理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面向全体与鼓励冒尖的关系,这里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国内翻转课堂时髦,小组合作学习喊得很响。一说小组合作,或大桌,或拼桌,千篇一律。特别是公开课上,总会有排演好的煞有介事的合作、热热闹闹的讨论,但总觉得有皇帝新装之感。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和愿意这样,有的人更喜欢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生活中,有团队合作成就大事,也有人孤独旅行,成就辉煌。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在高中阶段体现得更为明显。以纽约Stuyvesant高中为例。Stuyvesant高中是美国顶级高中,是美国少数可以择优选择学生的高中。学校对文化学习也非常重视,SAT(美国高考)考试自然不在话下,有些学科如数学大类,有的学生所修内容已及大三,其学分可被大学认可。但最显著的特色还是项目驱动。进入校园,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研究”氛围,走道上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学生小组。我询问了一组学生,他们正就一个历史课题进行探讨,用手提电脑在网上搜索资料。在一个类似于物理实验室里,几组学生正在摆弄他们的设计装置。我询问了其中一组学生,老师给他们提了一般性要求,他们自组小组设计一个装置。据我观察,共有四组学生,他们所设计装置的外观各不相同。我询问的那个小组大致是运用自己编写的程序控制他们设计的一个集发电、复杂路径运送、语音播报等为一体的装置。

顶级高中,不能只比状元,比考上顶级大学的人数。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的骨子里,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国家创新的不竭之源。纽约Stuyvesant高中的体验,让我联想到每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奖者差不多一半都是美国人,原因当然很多,但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植入了创新的种子并不断壮大,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很久以来,我们也提“研究性学习”,学生也要求做一些小课题。但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学生顾不上。我们的学生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重复做习题上,要通过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甚至举三十反一以求考试中拿高分。我们引以自豪的国际奥赛金奖是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尖子、考试高手,再通过顶尖教练经过数月封闭训练得来。而在美国,参加国际奥赛组织者仅仅是有兴趣的某个大学教授和部分中学教师民间发起,有兴趣的学生网上报名,通过网上答题初步淘汰,复试选出20名选手经过20天的集中培训即参赛。二是家长捉刀。很多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实际上是家长或其他人士代劳的结果,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三是驱动力不足。由于考分绝对统治,“不要看学历,不要在乎学校,要把专业学好”成为一句空话,因为没有高分进不了“985”、“211”;没有“985”、“211”,在有的招聘中你投去的简历连废纸都不如。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驱动和拉动的链条,构建这个链条我们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教室学校教师
“313”教室
最美教师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