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8-03-29沈长生
沈长生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江苏省教育厅自2008年组织遴选13所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以来,全省进入双创平台建设的蓬勃发展阶段,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获评江苏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以来,又成为苏州市首家创业就业指导站,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厅认定的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人社厅认定的省大学生创业园、苏州市人社局认定的市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等,政府主导建设的双创平台里走出了一批创业典型。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给在校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发展“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各地纷纷掀起了建设高质量众创空间的热潮。
1 苏州市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众创空间作为创客空间的升级版,更加注重人才在创客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汇集了众多年轻、有创新思维的创客,各地政府在对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政策支持力度上大幅倾斜。以苏州市为例,2015年上半年政府便出台了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突出产业导向,立足苏州制造业基础和优势,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创业新趋势,打造一批重点突出、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充分利用现有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在苏高校等有利条件,计划到2020年拥有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超过300家,鼓励和支持以青年及大学生、科技人员等为代表的创业者在苏州创新创业。截至2018年3月,苏州市各类众创空间超过200家,服务创新创业人员(团队)2万人。2018年下半年又新增41家单位备案为苏州市众创空间、15家单位纳入市级众创空间的管理服务体系。在苏高职院校紧跟政府的步伐,通过多种模式,积极建设高校众创空间,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众创空间、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太湖众创、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的汾湖创客中心等。
2 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众创空间的常见运营模式
虽然“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一些名称上叫众创空间却并不是众创空间,只是在扮演“二房东”的角色,因其缺少对入驻创业者的科技孵化和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总结起来,健康运营的众创空间其模式如下。
2.1.1 活动聚合型
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例如: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
2.1.2 培训辅导型
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例如:清华x-lab、北大创业孵化营、亚杰会等。
2.1.3 媒体驱动型
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例如:36氪、创业家等。
2.1.4 产业链服务型
产业链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例如:创客总部。
2.1.5 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
提供综合型的创业生态体系,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例如:众创空间。
上述几种类型的众创空间通过“收取租金、服务性收费、投资收益、获取政府专项补贴、创业项目股权融资或众筹筹资佣金”等方式盈利。
2.2 高职院校建设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
2.2.1 形式大于内涵
通过众创空间的概念可知,众创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它更多的是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新型创业服务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建设大多数情况下是 “从众行为”或 “行政行为”,而非市场所需。在原有的传统校园创业孵化基地上,重新包装,只能是形式上或者名称上称作众创空间,没有其真正的内涵。
2.2.2 运营经验不足
众创空间的与日俱增无疑会使得其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往往是在传统创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全面升级而来,其运营者是高校教职工甚至是学生团体,存在运营者运营经验不足的情况,其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入驻者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会导致该众创空间在市场检验中逐渐萎靡甚至淘汰。
2.2.3 创业专业性不够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非常高,但是成功率却很低,究其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或关键的专业技术,缺乏高水平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很多创业项目并非着眼于技术,而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利润。同时,从事创业服务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与创业服务人才相对缺乏,创业教育服务多偏理论研究,实操性少,都将使得众创空间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这一服务环节变得薄弱。
2.2.4 与政府行业脱节
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以自主建设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学院师生,亟须与政府、行业或企业合作,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要素,整体性建设的众创空间。
3 高职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有效路径
3.1 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为载体,整合资源建设众创空间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科教示范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专业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整合上述资源及平台,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着力建设创客空间、创客实验室、创客图书馆、创客公寓为一体的校园众创空间,努力将其打造成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平台。组建由行业组织、企业参加的院校理(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并有效发挥其作用,从而可以以产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及就业创业教育孵化为重点,对接相关产业。
3.2 创新众创空间运营体制,保障众创空间健康成长
为解决众创空间运营存在的问题,需成立众创空间核心机构,以负责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可建设混合所有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完善体制及运行模式,保障创新创业学院的独立法人地位。针对混合制的创新学院重新定义,构建出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创新学院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与完善的管理体制。积极创造办学环境,坚持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政校企合作多主体创新创业学院运行所需要的良好制度环境。
3.3 完善众创空间制度建设,丰富众创空间内涵
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服务”为目的,建立“三协同”制度体系,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需求的框架下,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布局,健全众创空间的“三协同”体制机制,构建柔性化组织协调机制、多样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性化科研管理机制,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对接”;众创空间依靠科研服务平台,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开展重点产业领域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众创空间的内涵建设。
3.4 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培育群体创客文化
“互联网+”背景下,创客们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下更倾向于自主性、探究性和协作性。高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创客们的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精神,形成群体创客文化。高校针对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是注重授课方式的改变。利用新媒体教学,开展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在线课程,并建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同时,可以借助内容策展工具充分利用人的智慧快速收集、筛选相应资源,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有利于促进外部网络的连接,提高学习和创新效率。二是课程内容的改进。将原本分散的课程集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强调学生在整合的学习情境中利用智能信息提升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旨在为大学生创客活动提供通用技术。
3.5 打造众创空间联盟,形成新动力和新合力
与其他高职院校或大型企业的众创空间加强交流合作,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众创空间联盟。高校应积极参与到跨区域创客空间联盟中,形成创造新动力和新合力;同时也应积极与大企业内部创客空间进行合作,直接利用企业内部创新研发平台,形成 “项目对接、全真管理、企业孵化、定期考核”的四级联动模式。既可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又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人才聚集,也可以增加创客之间的跨界交流。
4 结语
国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的目的在于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其关键点在于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活力。随着众创空间的大量增长,以及创业者的深层次需求的增长,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创业者,实现众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注重建立众创空间生态圈,注重专业化,向重度垂直化发展,通过众创机制建设,培育众创文化和创新生态,才可以促进从创客到众创的发展,推动创客运动及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