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路径探析

2018-03-29魏小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亳州彩陶遗传

魏小红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 236800)

亳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二夹弦、老子传说、华佗五禽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民间艺术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逐渐淡出舞台,民间艺人纷纷改行。目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甚至后继无人,处于濒危的状态。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又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文化瑰宝走入困境,又将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重焕异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流长、生存现状等亟待关注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其生存、发展、传承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探求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积累具有普适性的经验。

保护非遗,势在必行,传承非遗,责无旁贷。

亳州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建构非遗传承新机制,倾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不断弘扬、传承、创新地方优秀文化。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路径

2.1 联合培养,推进合作办学

教育是“非遗”传承的最好方式。对于“非遗”,认识、了解是“知”,弘扬、传承是“行”。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知”与“行”在亳州学院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学校积极开发 《五禽戏》《亳州民俗剪纸》《民乐与地方戏曲》等独具特色的非遗系列课程,并聘请企业合作单位、行业企业协会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以及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传人、全国华佗五禽戏健康养生中心顾问周金钟,亳州剪纸传承人王炳华,亳州二夹弦传承人付宏伟等到校讲学,并采取“小先生制”,通过传帮带,实现知行合一,保护传承非遗。

学校还依托“剪纸艺术大师工作室”,加强校企合作,为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提供理论指导、策划、宣传和设计创意,开源公司为美术系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并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到美术系兼课,指导学生学习剪纸艺术、联合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同时,双方在科研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成果,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实现了校企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学校还面向企业合作单位和全校师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亳文化沙龙等,为阐释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传播思想、交流文化搭建平台。通过不断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的阵地,让“非遗”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着力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品位。

2.2 科研协作,深化合作内涵

为搭建平台,将“非遗”薪火相传,学校成立了亳文化研究中心,先后组建了华佗五禽戏研究所、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学校还高度重视亳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团队的培养与建设,聘请了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亳州市演艺公司、古井集团等企业高管和非遗传承人,组建了一支团结协作、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术研究队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与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目前,已经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的相关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大大加快非遗的发掘和研究,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实质性阶段。

在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参加中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长三角校企人才合作论坛、安徽省旅游业政校企合作高峰论坛、安徽省校企合作暨招生就业工作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学术交流,大家了解了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情况,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非遗传承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向和内涵,拓宽了新时代非遗传承工作的校企合作新路径。

2.3 产学研用,合作深度融合

在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不乏特色鲜明、有市场需求的工艺性、技艺型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正确方向和必然选择。

亳州学院在走访界首工艺彩陶厂过程中,在饱览精美绝伦的彩陶精品的同时,就如何传承彩陶工艺和人才培养,与界首彩陶传承人王京胜、卢华产生共鸣。双方就彩陶在生产性保护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生产性保护和发展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达成共识。王京胜认为,传承实际是一种精神、一种觉悟,传承要真实,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承,其责任不仅是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徒弟、传给后人,更重要的责任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卢华十分赞赏学校融地方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做法,并就彩陶工艺传承创新在“产学研”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

学校按照教育部非遗教育进校园的要求,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非遗技能进课堂、进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课题组与界首彩陶厂产学研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努力把研发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进而推向市场,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传承非遗。

2.4 协同创新,引领合作升级

学校联合对口企业,组建了“新媒体语境下亳州非遗数字化传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实现了校企合作常态化,实现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了非遗传承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

“协同创新中心”把教学、科研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了学校的五禽戏健身协会、“芍花”女子合唱团等和亳州文旅公司、亳州演艺公司的有效资源,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导向,以艺术生产经营为中心,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艺术生产机制,形成以亳州地方特色戏曲、曲艺文化等为重点,其他艺术门类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促使非遗传承创新和亳州市文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动“仁”心》以亳州市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为素材,以传承人华一为主线,讲述了她义务向特殊人群普及五禽戏的感人事迹,并在2017年(第10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电影组喜获三等奖。“协同创新中心”还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增进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调动大家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还积极传播校企合作中非遗传承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校企合作提供更高的平台。

3 结语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亳州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与对口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系统综合性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亳州学院明确方向、构筑平台、汇聚队伍、创造成果,成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成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突出亮点。

亳州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弘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亳州彩陶遗传
非遗传承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居· 文化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