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体制创新研究
2018-03-29陈亮
陈 亮
(长春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当前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激荡,各种思想交织并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充分正视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形成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通过建立各部门的协同机制,整合力量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学生工作水平,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
一、“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
“三全育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育人规律的一种归纳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融入新的内涵。“三全育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理解。广义上的“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涵盖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部,并不是局限于德育的范畴之内,而是包括教育体系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种德育理念,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从“三全育人”的整体构架来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整体的育人结构,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本文所研究的“三全育人”指的是在德育理念范畴内的概念。具体包括:
其一,全员育人,主要是从育人主体而言,明确了高校中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有育人的意识,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构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形成高校校园内精诚团结的育人团队。
其二,全程育人,主要是从时间上而言,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每个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其三,全方位育人,主要从空间概念而言,强调育人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大学生的学习包括了许多方面,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包含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通过高校各方面的资源整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者之间虽然侧重不同,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二、当前学生工作体制机制的育人工作现状
学生工作是高校发挥育人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服务、贫困生资助、公寓管理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德育工作的框架难以适应新增工作的主要特征,学生工作的概念被广泛使用。此时的学生工作包含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学生事务的概念相应而生。学生事务是相对于学术事务而言的,包括发生于课外的学生活动、生活、情感及个人诉求等,工作中服务的特征日显突出。学生工作是被界定在高校当中除教学活动以外的教育、管理、服务等概念及事务、活动的总和,是一项工作领域的总称,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动态化的特征。学生工作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
目前,“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院系组织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的工作体制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工作的体制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工作的机制是比较灵活多样的。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等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学生工作的运行机制,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领导各学院开展具体实践性工作,但方式各不相同。
这种体制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学生思想的多元化,这种体制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现状,产生了工作理念陈旧、工作责任模糊、机构设置不全、工作程序复杂、工作平台落后、组织保障弱化、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造成学生工作干部工作事无巨细、事必亲躬,工作重心重点不明确,工作强度很大,发展方向茫然,形成发展动力不足、科研能力不强、队伍建设滞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三、创新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
面对当前我国学生高校工作理念陈旧、工作责任模糊、工作实效不强的现状,有必要对工作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改革,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
(一)更新工作观念,进一步深化共同成长、服务至上、协同发展的学生工作育人理念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把教育、管理、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在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的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改变以管理替代教育和服务的现状,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育人工作理念,改善育人方法,拓宽育人渠道,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强化组织保障,树立育人工作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丰富,灵活多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统一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育人工作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应由高校党委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由与学生相关的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由“三全育人”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由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整合全校范围内的力量,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决策机构,研究育人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开展工作,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从而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三)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各部门联动配合的运行机制
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逐步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部门协同育人目标的制定,可以整合各部门的资源,进而有力提升各部门协同育人过程中所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确的工作目标确立了未来各个阶段的协同工作重点和资源需求,从而推动部门间的育人结构设计,并使资源整合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各参与部门和人员都能够准确定位工作的方向,并配套出台相应考核政策,进而激励育人主体能够积极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求创新方法,提升部门协同工作整合度。理清“三全育人”模式下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可以激发各部门协同发展的动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
四、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工作途径
(一)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主体,着力打造高素质的育人队伍
“三全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育人主体,育人主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育人队伍建设的优劣是决定“三全育人”效果的重要节点。要建立专业素养优秀、学科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不断增强教学环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重点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做好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引导;要建立一支乐于奉献和付出的兼职班主任队伍和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管理队伍。这些工作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强化育人主体的作用,直接决定了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拓展实践空间,联通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育人工作的延续性
在“三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紧密连接实践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工作整体的发展连续性,使育人实践活动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达到连续不断、持续提升的工作效果。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要精心规划各个环节,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实践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使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发展全过程。要把握好育人的全部时段,注重学生寒暑假期的教育培养,将学生的假期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时段。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将学校实习实训的各项内容进行整合,也可以将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科研项目在假期时间集中开展,填补假期的实践空白,将假期前后两个学期的育人工作紧密相连、逐层递进,实现“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延续性。
(三)遵循成长规律,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在“三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了解不同年段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层次制定实施育人的工作目标。适应性教育能使学生尽快认识和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并能够迅速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三年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最重要的阶段,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四毕业生面临着实习、就业或者考研升学的压力,需要规划人生的发展方向。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的需求不尽相同,只有将不同阶段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增强“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提升文化品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育人活动,寓教育、管理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工作目标。通过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举办学术论坛和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打造专业的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五)加强党团建设,培养和树立优秀学生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下,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培育优秀学生典型,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工作中要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注重学团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严抓学团干部的管理和考评,加强对学团干部的培养,提升学团干部的综合素质。认真开展“推优”工作,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和模范性,不断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学生骨干密切联系普通学生,以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校风与学风建设,营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服务师生的良好风尚为目标。
(六)关注特殊群体,做好经济和精神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困难和心理不适的学生问题日益凸显。对这类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已成为“三全育人”模式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国家解决贫困学子相关帮扶政策,建立和完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助困”的育人功能,引导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勇于拼搏、感恩报国的思想,刻苦完成学业。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制定学生心理问题预警、跟踪调查和危机干预等机制,做到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七)提升服务质量,为学生营造优雅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高校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生活和发展的载体,其优雅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是“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有最直观的影响。环境的硬件建设和服务的软件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便利。各部门应建立服务的规范要求,通过温情的服务行为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创造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环境,使大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受到直观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涵养与交际能力。准确定位学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广泛挖掘各类服务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具有温度的、人性化的服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寓育人于服务之中,促进育人工作的和谐发展。
(八)抢占网络阵地,科学运用网络载体提升育人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网络已经成为“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工作生活带来了众多方便与快捷,其传播方式灵活多样,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息传播载体,这种载体更加容易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网络信息存储量巨大,内容丰富,但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量垃圾信息对学生的主流思维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影响和冲击。在育人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传播信息的规律,把网络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五、结语
明晰学生工作体制机制的含义,创新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有助于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模式的形成。“三全育人”是德育的工作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这种育人模式能够指引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向,很好地解决育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对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