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尴尬情况的处理策略
2018-03-29刘芹
刘 芹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作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一座桥梁,译员的身影随处可见: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为政府高层翻译,在国际谈判场合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全球展会上畅谈中国的产品,在境外法庭上为中国同胞辩护等等。许多人认为译员就应该像隐形人,只需单纯机械地将源语言翻译成目的语言即可。但是很多时候译文完全忠于原文可能会曲解说话人的本意,对沟通交流到反作用。所以一个专业的译员要能熟练应用各种策略和外交技巧,来弥补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容地应对或避免各种尴尬场合。
1 口译特点
口译、笔译都属于翻译的范畴,都是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两者都要求译员要对两种文化深入理解,要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但是作为翻译的不同分支,笔译更注重用词,译员可以跟同伴一起推敲讨论,拟定最佳翻译。而口译是译员独立完成的现场即时翻译,主要针对的是听和说,具体的特点如下。
即时性。口译对译员最大的要求是“快”“准”,说话人结束之后,译员应立即进行翻译。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译员也没有时间去查字典,也无法向其他译员求助,只能靠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灵活应变来解决。
不可预测性。在口译场合,译员无法预测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只能时刻准备着,见机行事。口译更像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口译现场信息瞬息万变。译者除了运用语言本身,还可以使用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等与观众和说话人进行沟通。所以,口译不仅仅是翻译的分支,更是一种交际。
话题的多样性。口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口译话题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服务人员,译员选择话题的自主权很小。
口语化色彩浓重。口译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也叫做口语翻译。所以口译的语言会更口语化、更简明易懂,而且说话人的表达也难免会带有口语化色彩。
2 造成尴尬的原因
知名译者王佐良提出“场合与具体语言现象之间,一对一的联系是不存在的”[1],两种语言上的不对应有时候会造成口译过程中的尴尬情况,让译者、说话人和听众在沟通过程中感到不舒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2.1 文化差异
语言学认为语义与文化因素紧密联系,一个国家/地区的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不尽相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语言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约定俗成的用语。比如在印度人们在数字表达上有他们特殊的方式,针对英语中没有的一些数字,他们发明了特有的词语表达,如 crore(千万)、lakh(十万)等等。这对于不了解当地语言习惯的译者来说是极难掌握的;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逻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同。整体而言,西方人比较直接,喜欢把主干信息放在篇章最前面。他们注重逻辑,愿意大量使用连词、逻辑词来体现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中国人则完全不同,他们信奉中庸之道,说话委婉、滴水不漏,很少当面否定人和事。另外,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也完全不同。如曾经一位利比亚官员,他对中国有些小汽车上系红带子这种风俗大惑不解,因为利比亚的阿拉伯人是禁忌红色的,系着红带子的汽车肯定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还有,每个国家的政策也不一样。比如一位埃及的官员对一名中国女子很中意,屡次表示好感,希望能娶她回埃及做二老婆。因为不同于中国的一夫一妻制,埃及至今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由此可见,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很多尴尬。一般来说,民族文化差异越大,语言差异也越大,口译中的调整也就越多,灵活性要求就更高。
2.2 说话人造成的翻译障碍
口音问题常常成为译员翻译需要克服的一个困难。译员在口译场合会遇到不同国家的人,有些人说英语时地方口音很重,特别是那些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这给译者造成很大的听力障碍。例如印度人的英语经常被笑为“咖喱味”英语,因为他们说英语不区分爆破音和浊辅音,他们习惯把 [p]发[b],[t]发[d],[k]发[g],“very well”在印度人嘴里就成了“welly goode”,而“sorry”变成了“soly”。除了印度人之外,非洲人、部分德、日、韩等国家的人受母语发音的影响也比较重。
中方说话人也可能会成为翻译的障碍。造成这种障碍一般不是因为中国方言,而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比如说中方领导吐字不清,说话邋邋遢遢都会给听译带来困难。例如在商务谈判场合,德国人往往会很直接地想要了解中方报价的成本构成,但是中方代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会含糊其辞、到处绕弯,就是不回答重点问题。如果译员没有经验,很有可能就被中方人员给绕晕了。
2.3 译者本身的原因
口译是人人艳羡的“金领”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然而与高收入伴随的往往是高压力。译员面对的压力各色各样,不仅有工作环境、讲话人本身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也有来自译员自身的压力。比如说会议主题性、专业性太强,对译者要求太高;或是说话人通篇大论,没给译员留合适的停顿时间等,这些都会给译员造成很大的压力。当然,译员专业水平的欠缺、过于紧张、或是身体、生活等一些其他的干扰因素也会给译者翻译带来压力。所以,如何在重压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正常的翻译水平,是每一个译员都会面临的问题。
3 应对策略
3.1 积累专业知识
口译员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然知识的积累不仅仅限于做口译前的准备,很多经验都是在做口译的过程中积累的。没有人天生就是能手,成功的口译员都是在爬摸滚打中成长起来的。
3.2 注意文化差异,适当解释
知名译者王佐良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2]他认为即使科技进步,译员也是不能被机器替代的,因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一名成功的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比如,中国人一向都是保守谦虚,面对别人的称赞,他们往往会推脱说“哪里哪里,运气好而已”“还差得远呢”等等语言。例如一位农业技师,从事养殖工作几十年,受邀为一个农业援外项目做演讲。这位技师一开口就说:“我在农村搞水产养殖搞了几十年,没啥文化,说话也没啥水平,课要是上的不好请你们多多见谅。”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谦虚之音,如果直译就会给外国人留下这位老师教育水平低、项目、师资力量不足的印象,进而影响项目的口碑。而将其翻译成:“I have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quaculture,and I am an expertise in the field work.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be invited here to give a lecture to all of you.”既可强调技师的实践经验,省略中国式的谦虚,又可避免尴尬。
除了上述思维的不同,中西方对幽默的理解也不同。在口译场合中,译员最头疼的就是笑话的翻译。笑话幽默、内容涉及极广,与该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笑话还专门关注各种谐音、双关语等修辞手法。然而每个国家的语言千差万别,要完全一致地把笑话翻译出来是很难的,译员即使是完全直译出来了,可能也达不到哄堂大笑的效果,会造成冷场这种尴尬局面。对于笑话的处理,有些译员会直接跟观众说明“刚刚说话人说了个笑话,大家礼貌性的笑一笑”;或者干脆编了另一个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笑话,哄的观众大笑,这样观众也开心,说话人也心满意足。当然这两种方法是针对那一些文化差异很大的笑话,主要是考虑到能说笑话的场合一般是不太正式的场合,口译可以有很大的灵活度。
3.3 回避迂回法
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内,回避指的是学习者消极地处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还包括对某一话题的回避和对表达某一信息的放弃等,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选择[3]。本文中的回避迂回法是建议译员对容易引起尴尬的信息进行剔除或委婉处理。例如,在气氛极度不友好的商务谈判中,外方对中国太过于苛求,要求中方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但是中方处于各种考虑,拒绝提供,直接彪脏话:“这TMD的都要知道?!”外国人想知道“TMD”的意思,译员当然不能直接翻译,否则给双方造成无法挽救的不良后果,译员可以迂回翻译一下:“TMD means too much details”。这样翻译既符合谈判的情况(外商要求的细节太多),也不会造成任何的尴尬。
3.4 求助重复法
口译是一个独立完成的活,指的是因为时间限制,口译员没有时间去翻阅资料或者去求助同伴。但是在有些场合,如果译员没有听清楚个别的很重要的词语时,可以在翻译前简短的向说话人再确认一下信息,再进行翻译。这种方法不建议经常使用,会给观众和说话人留下译员不专业的印象。
3.5 理解重组法
口译针对的都是口语交流的场合,带有极强的口语色彩。说话人有时候说话篇章很大或者逻辑不清晰,这就要求译员要抓住整个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重组翻译。
例如著名佛教翻译妙云法师的一段翻译:“我的意思是,到了极乐世界一样的很辛苦。你在这个世间上,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念佛、念法、念僧,加以信仰,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就会习惯了。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life in Pure Land would be just as hard.Therefore,what’s more important right now is for you to begin by nurturing your nature of diligence in chanting the Buddha,the Dhar ma and the Sangha,and one day when you eventually arrive in Pure Land,everything would be easier.”
妙云法师对短篇进行理解后,没有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抓住中心意思,进行了理解重组翻译。
3.6 提前沟通
口译会在很多种场合下进行,例如同声传译、陪同翻译、电话会议口译等。译员在进行口译之前,特别是同声传译和电话会议之前,要提前调试好语音设备,因为设备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的优与劣。
此外,译员要跟主办方/说话人进行提前沟通。口译是一项有挑战、有时限、压力巨大的特殊工作,提前沟通能让主办方/说话人尽量创造有利的翻译环境,比如适时的停顿、提前提供相关主题资料、保证语音设备的完好等等。
4 结语
口译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口译在进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突发情况和尴尬发生,但是通过一定的技巧和锻炼,很多尴尬是可以解决和避免的。口译情况千变万化,此篇文章仅总结探讨了部分策略,希望能对口译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希望能抛转引玉,给相关人士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