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与重建
——关于高校钢琴课的思考

2018-03-29王舒静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弹奏钢琴音乐

王舒静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伴随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作为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高校音乐教改工作,同时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已经成为教育界与理论界重点研究的课题,改革的关键在于破解原有问题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系。钢琴课堂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种基础手段,承载了高等音乐教学工作的一些重要内容,创新成为教改问题的关键。钢琴课堂也涉及广泛,同时担负着非音乐专业的教学工作,对于选修的一门公共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借助浓郁学习氛围的课堂营造,系统提升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并通过钢琴课堂的熏陶,促进高校学子完美人格的系统培养,真正成为不辜负时代要求的未来发展栋梁之材。

一、走出传统误区,系统明确高校钢琴课堂教育地位

(一)摒弃传统教育理念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的钢琴教学课堂不容乐观,首先是教学理念断档。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理念对国内高校钢琴课堂教学工作影响极大,社会在进步,人们对音乐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同样会不断提高,因此,因循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必须尽快摒弃,尽快改变目前的钢琴课堂执教现状,尽最大可能提升专业课堂教学成效。综合来说,音乐教学核心之本在于如何让大学生掌握音乐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执教者对求知者个性发展的切实关注[1]。因此要尝试并鼓励大学生借助音乐素养的提升展开独立的音乐创作,真正做到学为所用。但目前的课堂情景远非如此,执教者还偏执于苦口婆心的传统说教,只是关注弹奏技巧掌握了没有,钢琴键盘执法熟练了没有,仅恪守熟能生巧的千年古训,却忽略了为何而学、学以致用的简单道理,往往名曲叹调此起彼伏盈满课堂,而闻不见半句发自学生心底、流露之间的创作声音。此外,课堂之上常常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形式也因陋就简,单一孤立,评价起来总是以弹奏技巧定性,弹的好就是学的好,至于学生音乐鉴赏水平以及音乐创作能力如何,很少有人论及,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常看不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疑会波及钢琴课堂的学习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难出人才,其原因不可否认与此的关联。

(二)打破陈旧教学模式

与因循守旧的教育理念相比,目前国内高校钢琴课堂教学模式同出一辙,受制于简单单一的传统俗套,因教而教,因教而学,将学生集中在一起集体授课、满堂灌输,至于学生学情如何、学生有何专长,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来,很难见到有人为此做些专门的文章。也由于集体授课缘故,执教者为此耗尽了大量的精力,也很难挤出时间了解每位学生所掌握的具体情况,即便有时会针对某个学生蜻蜓点水地指出一些问题,但因时间所限,也只能轻描淡写做些表面文章,这样的教学模式弊端毕现,关键在于丢不掉传统执教为主题的陈规陋习,既简单又喧宾夺主,无疑会影响学生主动性的整体发挥,并且教学内容因循守旧,课堂之上无外乎一些曲目与音阶连同指法的空洞说教,对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极为不利。

(三)提升钢琴教学地位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钢琴课堂主要为中学以下音乐教学专业人才而定位,疲于专业知识传授,至于专业知识之外、事关未来人才发展的综合培养工作一直是一个缺项。应该知道,未来的基层音乐执教人才离不开全面素质的系统培养,不仅要专业知识到位,而且要全面掌握各项相关专业技能,钢琴课堂不应当纯粹为钢琴课而设,还应该涉猎一些其它门类的乐器、乐理知识,如此才能使受教者成为全才、专才,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中举重若轻、相得益彰。而目前的高校钢琴课堂教育却相去甚远,也成教改工作当务之急。我们的教学成效如何,关键看眼下的大学生明天能否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音乐人才或优秀园丁,新时期教学改革工作已经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眼下的钢琴课堂执教者应当为人才发展有所担当,竭尽所能不断充实自我,确立终身不断学习的修养理念,在专业领域不断有所涉猎,应对全能型的成长发展需求。在音乐高等教育当中系统开设钢琴课堂,不仅对提高国内钢琴整体教育水平十分有利,而且能进一步转变音乐教学思路,让大学生达成学以致用的真正教育目的。

二、创新教育新途径,全面营造高校钢琴课堂情景氛围

具体设想,钢琴课堂通过班级单位的具体组织,由执教者在课堂之上普及教授一些共性的知识理论[2],总体概括讲解基础性钢琴教学知识,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小组讨论课,组织座位相邻的学习者分成不定的学习讨论小组,针对课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整体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个别辅导课,重在对部分学生身上出现的具体问题展开针对性辅导,如启发特长生发挥优势,争取最佳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整体启动钢琴课堂创新途径。

(一)创新综合发展理念

综合发展重在对大学生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整合与提高,相对学生而论,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到位的德育教育辅佐,因此,必须端正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整体培养做出有益的尝试实践探索。要通过钢琴教学实践,让大学生进一步增进钢琴课堂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面认识,懂得音乐基础性知识以及弹奏技巧学之有道,均来源于钢琴课堂的基础性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勤于钢琴演奏技巧的专业掌握,更要具备超凡脱俗的良好心理素质,所有这些并非一气呵成,唯有付诸勤奋不懈的努力,方能结成正果,专业学习与学习做人道理相通,离不开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个人修养。

(二)巩固学生主体观念

师为导,学为主,在实践钢琴课堂整体教学活动当中,既要理解教师兢兢业业、甘当人梯的一番苦心,更要理解学生求知若渴、学以致用的一片诚心。执教者应尽的是引导的义务,而学生充当的是主体角色,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明确定位自我[3]。因此,作为执教者,教师必须讲究教育方法,结合启发式、引导型的教学新思路,让学生高兴而学,满意而学,并伴随知识的传递系统将大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结合课堂情景引导他们多读多听,审视音乐美,感悟艺术的魅力,逐渐养成独立鉴赏作品的能力,引导、鼓励大学生借助主观努力善于学、精于学。同时,执教者也应积极营造积极与民主的良好课堂情景,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共建一道靓丽的音乐教学风景线。

(三)务实专业知识传授

要引导学生系统将钢琴学习方法掌握到手。过程终重于结果,相形之下方法决定成效。高等院校钢琴课堂很大成分在于培养基层音乐教师,某种意义上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有时远比专业知识实用得多。因此来说,高校钢琴课堂固然重要,教会如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为重中之重,这也是需要执教者与学习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此话题重点在于:如何分层次展开不同年龄段受教者启蒙教学新思路[4];如何基于重点训练提升初学阶段教学层次;如何强化教学手段,系统整合各类课件的整体搭接等等。将这些教学技能全面掌握之后,才能教好大学生,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三、提升解决问题新能力,全力实现高校钢琴课堂教育重点突破

基于上述思路足以见出,高校钢琴课堂具备非常强大的时代优势,同时也为钢琴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难得的挑战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成为当务之要。综合而言,新时期高校钢琴课堂,并非简单式教育方式串联,也绝非笼统化的捏在一起,把小课整合成一堂大课那么简单,应作为系统化的教改工程整体抓起,否则,会背离了我们钢琴课堂的教改初衷,难以达到提升有效教学的真正目的。实际而言,高校钢琴课堂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好、做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章,通过课堂中单一课件各类专业理论的互动与渗透,对孤立的思维形式概括系统化,以达成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共同提高。综合起来讲,就是基于端正教学理念、创新教改途径,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勇于挑战课堂问题,重塑素质综合发展

应当说,高校钢琴课堂的核心所在莫过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训练方法的养成,这也是教改当中重点关注的话题。必须彻底转变大学生一味求多、贪大的不现实做法,敦促他们结合自身专长有的放矢地进行特殊能力培养,要秉持循序渐进的治学态度,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成效,把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习精力用在刀刃上。

相对而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重在执教者如何掌控按需供给的尺度规范上[5],当然,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更应当列为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否则,失去文化基础保证的钢琴课堂纵然专业知识灌输得再好,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毫无再成长生命力的。基于全面考虑,执教者可鼓励、引导大学生多做一些系统知识温习,结合要学习曲目多做相关知识的大致了解,首先能够从侧面加深认识,进而对学习曲目的主要内容与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面掌握。如此一来,有前期准备工作做保证,执教者再进行深入讲解,必将让大学生对作品理解得更为深刻,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更加踊跃,如此通过学生预习在先,执教者生动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无疑为创新钢琴课堂改革增添新的活力。

(二)培养“心地听觉”,夯实钢琴课堂基础

心地听觉作为内心表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或缺,也非常重要。首先,它基于实际虚化了音响直觉,其次是遵照主体的审美观念以及创作意图加工成型,是把认知思维结合于记忆表象而展示出来的音乐心地意向,属于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能力。总体概括,钢琴弹奏属于一种听觉艺术,借助耳朵的投入鉴析演奏表现,并在自我丰富的演习当中体会弹奏技巧,逐步提高演奏水平。在最初的音乐情景构建当中,一些谱面以及技术难点极有可能会分散学生的听觉,此时执教者循循善诱做好引导,教会学生时刻要将旋律唱在心中,借助乐谱的反复酝酿,慢慢将旋律唱响在心中,化作自己的心地乐章,而此时演奏好一首乐曲,如同唱响自我。相对来说,音乐极具流动性与起伏性的特点,要表现好自我,全靠演奏者听觉来实现,这也是高水平演奏技巧的成功所在。由此可见,如何善于用耳朵听音乐、用心底唱响旋律是学以致用的关键,而最为关键的则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做到眼中有谱、心地有旋律,更为关键在于如何让耳朵跟进来,监听指尖跳出的音符是否到位,能否表现自己应有的情绪,对于任何一位演奏者,耳朵都是纠错的指南针,属于形影相随的最好老师。否则,过于追求熟练程度、讲究弹奏速度,让自己的耳朵成了摆设,则难免存在“掩耳盗铃”之嫌。这也是一些学生苦苦纠结的问题关键的原因:为什么技术难点都攻破了,手指跑动也到位了,一曲下来却往往强差人意。这就是缺乏用耳倾听、用心歌唱导致的必然结果,弹钢琴不是依葫芦画瓢,也不是人云亦云的音符复制,是属于不同人为表现的特有艺术,否则,艺术便会失去其特有魅力,也将痛失生命力。

由此足以见出,良好的听觉习惯必不可少,好的学习习惯与练习方法才是提升课堂效率的致胜关键。首先对新作品的弹奏要求净求真,切忌踩踏板,保证每一个音符干干净净地来,清新剔透地飘进耳朵中来,基于耳朵判断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而后进一步纠正指尖频率与幅度,研究音乐美的终极演绎。所以说,听觉尤为重要,不可麻痹耳朵,必须时刻保证纯净的听觉能力,这是提高弹奏技巧的不二选择。其次,对新曲目指指斟酌,不能贪图求快、求华丽盲目使用双手弹奏。要知道,倘若弄不清楚音符之间、乐句之间以及各乐段的彼此联系,一味盲目弹奏,让耳朵功用全面舍弃,即便能够熟练弹奏出来,也会必然生硬无比,令人不堪入耳。正确方法应当分手练习于先,耳心并用找出旋律的具体歌唱特点,逐渐体会伴奏节奏,历经仔细斟酌之后,结合曲目要求,才能放开双手,演习配合弹奏。在此基础上,执教者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展开四手联弹演习,让两位学生一起联系用耳朵自我监听、彼此监听,共同研习两者之间在音色力度、节奏速度的差异性,演奏中力求控制好自己,追求成熟和谐的旋律配合,更好地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

(三)讲究弹奏正确方法,让良好的训练习惯成自然

通常在钢琴课堂当中会出现这样的两极现象,要么看谱先弹,要么背谱后弹奏。在平时,看谱练琴尤为关键。其一,能够及时锻炼手指触键能力,随时提高盲弹能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加强聆听习惯的系统培养;其二,能够逐渐锻炼学习者的综合识谱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三,能够及时纠错,不容易出现弹错音现象,等等。演出当中,要求演奏者离谱弹奏是最基础性的行规,因为离谱演奏能够让表演者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当中,会对曲目的音乐性表现倍加投入,但这是基于通篇音符、指法的系统掌握,是清晰牢记演奏记号为前提的。课堂练习当中,执教者要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鼓励他们看谱演奏,养成多看、牢记于心的好习惯,以求准确演奏曲目,完整演绎每首曲目的特有亮点。关于系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课堂中有一种现象也必须摆到桌面上来,学生在练习当中往往出现一些多余动作,如刻意抬高手腕,或者掌关节故意塌陷等等,类似这样的动作纯属画蛇添足,无形会导致指力难集中,似乎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都是不应有的举动。尤其于音阶式的音型演奏当中,这些多余的举动常常会影响到各手指间的紧密协调,同时由于手臂动作幅度的过于张扬,势必影响大拇指的转指动作,造成音乐演奏缺乏连贯统一,张扬有余而整体性不足。同时,受制于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客观导致小指弹奏无力,要弥补缺陷必然带来手臂的多余动作,要么左右抬高臂膀,要么出现夹肩动作,同时这也会连带影响其他手指彼此的协调性,导致触键不到位,或者力量不足。这些都是需要练习者及时规避的,类似这样的不良举动都是不正确的练习思路造成的,必须打回课堂重新熔炉,以此进一步重塑良好的弹奏习惯,达到系统创新钢琴课堂教改工作的实质性成效。

猜你喜欢

弹奏钢琴音乐
弹 奏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小星星
音乐